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民主义溯源及其现代意义

三民主义溯源及其现代意义

三民主义溯源及其现代意义摘要: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这一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运动的指导性思想,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然它也必将和辛亥革命一起载入中国的史册,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生辉。

然而,三民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其当代的意义又存在于何处,本文愿意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三民主义发展历程当代意义一、三民主义溯源中国同盟会是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立会宗旨的。

而这十六个字,原是兴中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联合政府”誓词的继续和拓展。

在这十六字宗旨中又蕴含着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这就是1905年10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所阐述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由于在文中提到“是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因此,“三大主义”又称为“三民主义”。

这是孙中山在研究了世界历史的交替以及中国革命面临的社会实际之后得出的结论。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时指出“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

罗马之亡······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

”【1】在这段话中孙中山所谓民族主义,基本内涵就是反对外来民族统治,争取本民族独立;民权主义是反对帝制专制、争取民主立宪政体;民生主义是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经济问题而实行的社会革命。

(一)、民族主义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经过一定的发展历程最后才定型的。

在他早期的民族主义思想中,主要包括对内“反满”,即推到满清贵族在中国的腐败卖国统治以及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建立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独立而强盛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在孙中山眼中,当时的中国面临着两种民族灾难:“异族残之,外族逼之”。

异族即满清统治者,外族就是列强。

基于此他又提出了“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洲政府,别无挽救之法也”。

【2】故而他在早期的救国理论中主要方案是先清内后攘外、利用列强间的矛盾以及激发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

“随着帝国主义对亚洲侵略的加紧以及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逐渐兴起,亚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在共同谋求国家独立富强和向西方真理的道路上逐渐汇合起来,产生了联合奋斗的要求”【3】同时孙中山又在旅日和旅欧期间接触到一些其他国家的志士仁人,使他在民族主义中加入了联合其他亚洲民族进行联合斗争的内容。

之后孙中山又在对中国国情和西方民族主义的认识中,在“反满”问题上逐渐内敛,并提出了“五族共和”即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如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以及中国境内各民族“立于平等地位”。

至此孙中山旧三民主义基本成型。

在之后的发展中。

以“三大政策”为其灵魂指导的新三民主义时期的民族主义。

在对内对外方面的主张就更加符合当时的社会要求了。

首先,“反满”的重要任务为“反对帝国主义”所代替,“民族主义其目的在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

其次,其次,“五族共和”原则为后来的“民族融合”所代替.再为他晚年的“民族自决”所代替。

至此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定型。

(二)、民权主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现代化思想的影响下,孙中山提出了他的民权主义。

关于民权主义孙中山的阐述是:“民权主义,即是人人平等,同为一族,决不能少数人压制多数人”。

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是以“平等”、“自由”为思想基础制定的关于国体问题的改革方案。

并有明确的定义:“以人民管理政事,便叫民权”。

旧三民主义时期的民权主义基本内容就在于以“国民革命”的手段推翻“恶劣政治之根本”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平等”、“民治”的共和国,在共和国内实行“五权分立”,同时通过“军政”、“训政”、“宪政”的程序给人民以民主和自由。

但是在旧三民主义时期的“民”在很大意义上包含着各资产阶层的“民”,他们的利益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有着很大的差别。

新三民主义时期,在共产党和俄国革命党的影响和帮助下,孙中山更加看清了西方“民主政治”、“代议政体”的局限性和虚伪性。

从而旧民权主义中的建立“资产阶级专政”、“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被新时期的建立一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的方案所代替。

这种新方案不同于欧美国家政体模式,它以“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民、所得而私”的民主主义原则为基础,明确提出了民权不是资产阶级的专有权。

不是少数人的东西,应“为一般平民共有”,这时的“民”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这时的民权主义也突出了劳苦大众的“有权”。

在这一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孙中山一贯坚持的就是“主权在民”思想和“还政于民”的追求。

(三)、民生主义土地问题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在这一问题上,曾有过长期的农民斗争,同时也出现很多的解决方案。

而其中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天朝田亩制度”可以称得上是其中最完善也最具体的了。

然而这些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在19世纪80——90年代,土地兼并问题在很多地区加剧进行。

个别大地主私自占有大批土地的情况比比皆是,同时城市地价上涨与农村地价低廉形成鲜明对比。

广大农民一方面缺乏土地,另一方面有不断遭到掠夺。

这些现象是当时不断出现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重要因素。

但是这些斗争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那么,孙中山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在这一问题上他经历了一个多方了解、反复思考和艰难选择的过程。

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特别是土地问题的关心,最早应出于他对中国农民困苦状况的感受。

他出身贫苦农户,幼时的贫苦经历,促使他去改变自身的状况。

同时太平天国老战士讲述的太平天国故事也可能涉及到土地问题。

而他幼时的儒学教育,以及稍长的西学教育都对他有很大影响。

同时他又留心经济方面的思想理论,在接触西方思想的过程中,他又了解到西方关于社会问题解决方面的方案。

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关于民生问题的阐述。

在和其他各国人士以及思想的接触中,美人亨利·乔治的单税论对孙中山的影响比较大。

“孙中山在1898-1899年间曾与章太炎、梁启超、冯自由等人屡次讨论土地问题,‘恒以我国古今之社会问题及土地问题为资料,如三代之井田,王莽之王田与禁奴,王安石之青苗,洪秀全之公仓,均在讨论之列’,结果认为亨利·乔治的经济学说,‘最适宜于我国社会经济之改革’”。

【4】但是孙中山也并没有完全接受这一理论。

“今日不耕而食子佃主,化为乌有。

不问男女,年过而有公民权以上者,皆可得一有限之地以为耕牧或营制造业”【5】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此时孙中山既有不均工商均地权,又有耕者有其田的观点。

在1903年创办东京军事学校正式确定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后,他才开始对平均地权做一些明确的阐述。

阐明它是为了避免较欧美社会的贫富不均更为严重、社会问题更加积重难返的恶果,因而在实行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同时,而采取的经济手段。

具体办法是通过定地价和涨价归公等办法消除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端,最终使国家人民富足。

综上所述,孙中山早年努力向西方寻找真理,同时又和中国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同时三民主义又代表着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成熟。

同时把中国近代先进人士运用西方民主革命思想于中国革命的实际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三民主义的当代意义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提出以及当下中国的奋斗目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建立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而努力。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理论思想都有相通性,只是其实现方式不同而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殊途同归”,所以三民主义的时代意义不言而喻。

首先在民族方面,当下我们正在努力实现的“中国梦”其目的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民族独立到今天的民族复兴,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而从上世纪开始的改革开放以及目前国家的一些政策方针无一不是在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

在民权方面,当下中共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二十四字方针中就有所表述。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越来越开放的透明政府和网络议政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公众的参与权和知情权。

而现在提倡的法治社会则是主权在民最好的保护。

当下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以及开展的社会建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防止贫富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和谐的丰富内涵,这表面看来是惊人的历史相似,其实隐含着一脉相承的社会理想。

而关于民生问题在当代的论述,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土地问题,而是已经扩展到有关民生的各个方面,它涉及与人民有关的一切问题。

包括教育、住房、养老等各个领域。

在民生问题方面中共政府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在不久前的十八大报告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民生发展的幸福画卷。

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

孙中山的时代过去了,但三民主义倡导的革命事业远没有结束,无论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从社会主义革命的角度,我们都能看到对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三民主义是历史的产物,作为民主革命的理论,它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作为国家发展的理论,它具有理论上的全面性、思想上的前瞻性和实践意义上的可操作性,仍然具有丰富的时代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1】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年10月29日),《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88页。

【2】《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34页。

【3】尚明轩:《孙中山的历程》,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2第3版,340页。

【4】尚明轩:《孙中山的历程》,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2第3版,350页。

【5】《上海之黑暗社会自序》,《国民日日报》1903.8.1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