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1896年,孙中山在自述中说:“吾党于是抚然长叹,知和平之法无可复施,然望治之心愈坚,要求之念愈切,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
”这表明他( )A.决心走和平发展的道路B.对国家命运失去信心C.坚定了革命救亡的理念D.用三民主义指导革命,孙中山已经从早期改良思想转变为革命思想,“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
A 项与材料不符;B项无法体现;1896年三民主义尚未提出,D项时间错误。
故C项正确。
2.1901年,留日学生在《国民报》发表的文章中指出:“欲立新国乎,则必自亡旧始。
”“亡旧”是指( )A.驱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B.推翻清王朝的统治C.进行全方位的经济改革D.推行深刻的思想革命,资产阶级革命逐渐在中国兴起。
20世纪初,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已成为历史潮流,故选B项。
3.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采用代表汉、满、蒙、回、藏的五色旗为国旗,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 )A.民族主义理念B.民权主义价值C.民生主义思想D.民主主义内涵解析五色旗表明了孙中山民族平等的思想,这体现在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理念当中。
故选A项。
答案A4.“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但它带有革命性和民主性。
”文中的“革命性和民主性”是指( )A.规定“主权在民”“三权分立”B.形式上具备了现代宪法的雏形C.规定了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D.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反对主权在君、君权神授;实行三权分立,防止专制、保障民主,凸显了其革命性和民主性,故A项正确。
答案A5.孙中山曾说:“在这些日子里,我对中国革命的命运想了很久,我对从前所信仰的一切几乎都失望。
而现在我深信,中国革命唯一实际的真诚的朋友是苏俄。
”孙中山思想的转变取决于( )A.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B.本人对真理的不懈追求C.外来侵略的不断加深D.苏俄对华提供大量援助解析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在题目提供的四个选项中,仅有B项属于内因。
孙中山本人对中国革命抱有异常坚定的信心,勇于接受教训,不断探求真理,这是其思想转变的根本因素。
故选B项。
答案B6.下图是国民党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关系图,其中交集部分应是( )A.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B.争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C.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D.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故D项正确。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
是所至嘱。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国事遗嘱》(1)根据材料,说明孙中山遗嘱的核心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内容所体现的孙中山的高贵品质。
,同志仍需努力”。
(2)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和思想。
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下图是中国近代史上某革命组织机关刊物的书影,该组织是( )A.兴中会B.光复会C.强学会D.同盟会(同盟会)的机关刊物。
故选D项。
2.“今革命虽告成功,然亦只可指种族主义而言,而政治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
推翻专制政体,为政治革命着手之第一步,而尤要在建设共和政体。
”根据材料判断,当时主要实现了( )A.驱除鞑虏B.创立民国C.平均地权D.三民主义,故A项正确。
3.孙中山先生早年考察欧美,发现欧美社会虽然强大,但两极分化极其严重,劳动人民终年当牛作马,生活朝不保夕。
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主张( )A.建立中华民国B.实业救国C.推翻清政府统治D.平均地权,其中的民生主义主要是吸取欧美社会存在的两极分化严重的教训而提出的,故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
4.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
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思想B.民权主义思想C.民生主义思想D.国民革命思想,必须准确理解“防止资本主义”的含义。
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剥削制度,在该制度下,出现了严重的贫富不均。
为防止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出现这种状况,孙中山提出了民生主义,要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故选C项。
5.针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章太炎说:“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以异族之攘吾政府,在彼不在此也。
若就政治社会计,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洲。
”这表明他( )A.认为三民主义存在不足B.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C.反对推翻满族贵族统治D.公开反对进行暴力革命,而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没有看清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祸害远远大于清政府,指出了三民主义的不足。
故A项正确。
6.1912年10月,孙中山在上海发表的演讲中指出:“有德国麦克司(马克思)者出,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为《资本论》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遂成为有统系之学理。
”孙中山对《资本论》的推崇主要是出于( )A.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B.表达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赞赏C.对社会主义的向往D.预防资本主义流弊的主观追求年,中华民国已经建立。
孙中山在演讲中对《资本论》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充分表达了其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赞赏。
但是,孙中山是抱着预防资本主义流弊的意图来介绍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并非要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社会的指导思想。
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7.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失败)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
为避免这种现象的重演,孙中山主张( )A.社会革命,平均地权B.政治革命,建立民国C.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D.土地革命,废除剥削,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可以得出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关键原因是封建皇权思想,为消除封建思想,避免悲剧重演,首先得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B项正确,C项错误;A项为孙中山所主张的社会革命的内容,不符合题意;D项为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排除。
8.历史学家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中说,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而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
下面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B.“创立民国”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D.“天下为公”,故A项正确。
9.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B.社会主义C.新三民主义D.毛泽东思想C项。
10.1923年11月,共产国际通过的《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指出:“民生主义不能解释为国家实行土地国有化……应当把土地直接分给在这块土地上耕种的劳动者。
”1924年,国民党“一大”“宣言”指出:“民生主义之最要原则有二:一曰平均地权,一曰节制资本。
”这反映出( )A.共产国际已成为国民党的上级组织B.共产国际决定着国民党的发展方向C.共产国际对国民党的决策影响较大D.共产国际与国民党的矛盾不断加深存在着一致性,但又有明显的不同。
这表明共产国际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民党的决策。
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11.1924年8月,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指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
……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
”这表明孙中山( )A.奋斗目标是实行社会主义B.与中国共产党在民生问题上认识完全一致C.没有超出民主主义的范畴D.把民生问题作为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故C 项正确。
12.1924年,孙中山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
这一解释的本质意义在于( )A.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B.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和民享思想C.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D.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明确了人民的权利,从而保证人民权利的实现,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生活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摘编自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材料二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
为达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摘编自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造成材料一中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当时的俄国革命与辛亥革命有何本质区别?(3)为了完成材料二中的“民族革命”,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有何重大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
(2)前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后者是资产阶级革命。
(3)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推动了国共合作下国民革命的进行,中国民主革命进一步发展。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八九年前,少数同志在日本发起同盟会,定三大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
今日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摘编自孙中山《在南京同盟会员饯别会的演说》(1912年) 材料二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其纲领是“本党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以扫除专制统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
——摘编自《中华革命党宣言》材料三1923年1月,孙中山说:“中国形式上是独立国家,实际比亡了国的高丽还不如……似此,民族主义能认为满足成功否?所以,国民不特要从民权、民生上作工夫,同时并应该发展民族自决的能力,团结起来奋斗,使中国在世界上成为一独立国家。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的理由。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华革命党将实行民权主义作为宗旨之一的原因。
(3)概括材料三中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新认识,并分析这一认识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的影响。
(1)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回答,是指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第(2)问,应从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实行独裁统治,中华民国有名无实角度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