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民国初期的教育
11.1 复习笔记
一、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活动
1.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抨击
资产阶级革命派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教育是剥夺人权的奴隶教育,并进一步批判清朝政府的保皇派大倡尊孔读经的逆流及其利用孔子愚弄百姓的真面目。
革命派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批判,还表现在他们普遍地抨击了封建的道统观念,号召人们冲决治人者与被治者的网罗,冲决贵族与平民的网罗,冲决男子与女子的网罗。
在反对“尊孔”“读经”的同时,他们提出学生应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教育上的这种革命的、批判的、进取的精神,是他们推翻封建政权、发展资本主义要求的反映,其基本精神是资产阶级自由竞争,个人奋斗,对当时反封建专制主义有进步意义。
2.对资产阶级改良派“教育救国论”的批判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开民智、普及教育作为变法图强之第一步,维新运动失败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已经普遍展开,他们依旧宣传这种主张。
对此,孙中山坚决主张先革命后教育,并同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
革命派在革命过程中,一直都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也不反对“开民智”“愈民愚”,只是反对先教育、后救国,以教育去救国,而是主张先革命后教育,先经济后教育,在革命过程中使民众增强智慧,养成民众的民主、共和的精神。
3.开展社会教育,举办革命学校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尖锐地批评保皇派的“教育救国”的思想,并非忽视教育的作用,他们在致力于武装斗争的同时,努力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主张通过教育去启发民众的觉悟,唤起民众的革命热情,培养革命人才。
革命党通过大办报刊,开展社会教育。
他们所办的报刊、书籍,都为辛亥革命制造了舆论,起了思想动员的作用。
除了广泛的社会教育活动以外,革命党人还十分重视举办学校,其中最有名的是爱国学社、爱国女校和大同师范学堂。
(1)爱国学社和爱国女校
1902年4月,蔡元培与上海教育界人士叶瀚、蒋观云、林少泉等人集议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蔡元培被推为会长。
中国教育会表面上是办理教育,编订教科书,推行函授教育,刊行丛报等,而实际上是在宣传革命思想,它对清末资产阶级革命起到了很大的宣传和组织作用。
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是中国教育会创办的著名革命学校。
爱国女学和爱国学社都是革命性质的学校,特别是爱国学社因罢学风潮而产生,它的成立开我国近代学生罢学并另行设校的先河。
(2)大通师范学堂
1905年9月,光复会会员徐锡麟等在浙江绍兴创办大通学校,后改为大通师范学堂,该校设有体育专修科,6个月毕业,以培训小学体育教师为名,招收各地会党首领入学堂练习兵操,培养革命军事干部,并使女生都习军事操练,编为女国民军。
徐锡麟赴安庆任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后,校务由秋瑾主持。
秋瑾与徐锡麟互通声气,策动浙、皖两地的革命活动,密约举义时遥为响应。
1907年7月,徐锡麟在安庆举事失败后被杀,浙江的
革命活动也被清政府侦悉,导致“血战大通学堂”事件,许多革命青年壮烈牺牲,秋瑾被捕后遇害于绍兴轩亭口。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1.发布教育改革令
1912年1月19日,教育部发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及课程表。
“暂行办法”的基本精神就是要使教育符合共和国民宗旨,废止以忠君、尊孔、读经为中心的封建教育制度,按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和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改革旧教育。
“课程之标准”,具体规定了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法令。
2.颁布新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1912年4月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对清朝政府颁定的教育宗旨进行批判,主张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美育。
在他的这一思想指导下,l912年7月召开的临时教育会讨论关于通过新的教育方针。
9月2日,正式公布实行。
新教育方针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
道德教育就是德育,要培养青年具有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实利教育也就是智育,是进行生产知识技能的教育;军国民教育,后来也称为体育,要健全学生体魄;美感教育也就是美育,包括美术、音乐等与之配合的思想陶冶。
这个教育方针,体现了资产阶级关于人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否定了清朝政府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否定了君权的绝对权威和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新教育方针的颁定,是中国教育的一个进步,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旧教育的一个重大胜利。
3.制定新学制系统,改革旧课程
1912年9月3日教育部公布了新学制系统框架,史称“壬子学制”。
至1913年8月,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大学校令》《实业学校令》等一系列法令规程,这些法令规程使壬子学制更加充实和具体,二者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规定整个教育期限为17~18年,纵的方面分为三段四级:初等教育(包括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两级);中等教育4年;高等教育(也只一级,但分预科3年、本科3~4年)。
此外,下设蒙养院,上有大学院。
横的方面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师范教育分师范学校和高级师范学校两级,实业教育有甲种实业学校和乙种实业学校两种,分农业、工业、商业、商船等类。
壬子癸丑学制与清末癸卯学制相比,有明显进步,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缩短了学制期限,较之癸卯学制,共缩短3~4年,有利于增加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机会;
(2)取消了毕业生奖励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魂;
(3)女子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初等小学已可以男女同学,普通中学、甲级实业学校、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都设立了女校;
(4)从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看,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课程和劳动生活技能的训练;
(5)反对体罚,教育更加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壬子癸丑学制对教育与国情、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等问题尚未能顾及,一方面因时间较仓促,另一方面也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经济建设尚未全面
展开,解决这些问题的社会条件还未成熟。
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是近代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第一次系统的改革,它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的要求,是资产阶级新教育反对封建主义旧教育的一次重大胜利,有着历史进步意义。
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在教育的改革上也有许多不彻底的方面。
三、文化教育战线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
1.北洋军阀政府的复古主义教育
1912年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到北京,袁世凯纂夺了革命政权,建立了北洋军阀政府,大力推行复古主义教育。
其主要措施如下:(1)复活封建买办的教育宗旨;
(2)恢复尊孔读经;
(3)实行双轨制,恢复教育的等级性。
袁世凯在教育上的复古主义措施,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是为其复辟帝制服务的。
2.反对复古主义教育的斗争
袁世凯掀起复辟倒退的逆流,立即受到进步人士的抨击。
不久,新文化运动兴起。
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圣人的孔丘。
在这场斗争中,李大钊、鲁迅、陈独秀、吴虞等都是当时有影响的人物。
新文化运动对复古主义教育的批判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文化运动中对孔子的批判首先揭露了孔孟之道的罪恶。
(2)指出了孔子的学说,产生于封建专制时代,是为封建专制政治服务的,批判孔子就是要批判专制政治的灵魂。
(3)从经济上分析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在中国统治几千年的原因和必然动摇的历史趋势。
新文化运动在反对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旧教育的同时,还大声疾呼要建立以科学和民主为中心的新教育。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内的继续,在教育上是要捍卫和发展辛亥革命中反封建教育的成果,是“五四”运动时期教育的思想先行。
四、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1.生平和教育活动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山阴县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
他曾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国民政府委员等职,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曾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
2.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在哲学思想上受康德二元论的影响,把世界分割成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
从这种世界观出发,他把教育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属于现象世界,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及公民道德教育;一部分属于实体世界,包括世界观教育与美育。
1912年初,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根据专制时代和共和时代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成为制定民国元年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
蔡元培基于自己二元论的世界观,将五育分成两部分,前三者偏于现象世界之观念,隶属于政治教育;后二者以追求实体世界之观念为目的,为超轶政治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