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八章就业与失业 劳动经济学课件
第八章就业与失业 劳动经济学课件
就业的产业结构
通行的产业分类方法 第一产业是指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它为人 类提供最基本需要的食品;第二产业是指对初级产品 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第三产业是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 种服务的部门。
扩大消费需求
国家要运用各种经济杠杆来扩大消费需求。其 侧重点有两个:其一是增加消费乃至挥霍浪费, 反对节俭和储蓄;其二是对所得进行再分配,通 过征收各种所得税来缩小财富所得的过分悬殊, 以促进消费,进而提高就业水平。
凯恩斯提出的改革措施(3)
扩大投资需求
消费倾向是相对稳定、一时不易改变的,所以 扩大投资就成为重点。对此,凯恩斯提出实行 “全国范围的调节投资的计划”。这种计划包括 两个方面:其一是调节私人投资,即国家增加货 币数量、降低借贷利息来刺激私人投资;其二是 “投资社会化”,即由政府直接举办公共工程, 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消除投资者的悲观心理, 使经济自动复兴。
凯恩斯关于失业原因的分析(1)
心理上的边际消费倾向 是指人们心理上的消费支出增量同他们收入的增量的比 率。凯恩斯认为,一般情况下,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 用于消费支出的总量虽然也会增加,但其消费支出在总 收入中所占比重却是下降的。例如,当你每月收入为30 元时,可能全部用于消费支出,当收入增至300元时, 即使开支增至100元,也才占收入量的33.3%,比原来 收入30元所占的比例减少了66.7%。这余下的66.7%储 蓄起来,就要引起消费不足。
萨伊的就业理论的主要观点
在正常情况下,依靠价格机制,国家内部的经济 失调会迅速地被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 自行运动所消灭; 在正常情况下,市场经济会自动实现充分就业, 偏离均衡的现象是暂时的,是不正常的,因此, 失业是不会存在的; 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
弗里德曼的失业与通货膨胀分析
20世纪70年代,芝加哥经 济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 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新的 观点,即引入预期的因素。 所谓预期,就是在产生通 货膨胀的情况下,人们根据 过去的通货膨胀率来预期未 来的通货膨胀率,并把这种 预期作为指导未来经济行为 的依据。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内,当政府增加货币供 应时,通货膨胀的作用使每个 人只看到自己产品或劳动力价 格的上涨,而没有看到整个社 会产品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 雇主将产品价格的上涨误认为 是对自己产品需求增加的信号, 从而扩大生产规模和就业规模。 在这个期间,实际利润增加, 刺激投资,就业增加,失业率 下降。就是说短期内,确实存 在通货膨胀与失业的交替关系。
下面是一个严寒的冬天,衣着单薄的美国采煤工 人的女儿和她母亲的一段对话:
女儿:妈妈,这么冷的天,为什么我们家不生火取暖? 母亲:因为没有煤炭。 女儿:为什么没有煤炭呢? 母亲:没有钱买。 女儿:为什么没有钱呢? 母亲:你爸爸失业了。 女儿:那为什么失业呢? 母亲:煤炭多了,卖不去。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就业主体所从事的劳动是有报酬的劳动。也就是说那些 从事义务性劳动、社会救济性劳动或者家务劳动的并不能 算作就业。
失业的概念
19世纪前:待业,非自愿赋闲 国际劳工组织: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 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社会现象。实质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 相分离,从而失去了获得劳动报酬的机会。 现代市场经济:凡是统计时被确定有工作能力,但没有 工作,且在此以前4周内曾做过专门努力寻找工作,但没有 找到工作的人都被统计为失业者。此外,失业者还包括暂 时被解雇正等待恢复工作的人,以及正等待到新工作岗位 报到时间在30天以内的人。
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阿瑟·拉弗(ffer)为代表 的供给学派从供给方面寻求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 的途径。供给学派认为由于政府税率太高,一方面,生产 要素收入减少导致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特别是价格弹性 大的要素的有效供给减少;另一方面,生产要素成本的提 高,减少对要素的需求,最终减少就业量。因此,供给学 派主张通过降低税率的财政政策来提高供给水平和增加就
凯恩斯提出的改革措施(4)
增加货币发行,压低利息和工资
通过增发货币和压低利息,来刺激投资,从而 增加就业机会。但是,在这样情况下,必然造成 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并导致工人的实际工资下 降。但在凯恩斯看来,在必要的情况下必须放弃 传统的健全财政的原则,甚至实行赤字财政和有 节制的温和的通货膨胀,只有这样,才能刺激投 资,从而扩大就业。
凯恩斯关于失业原因的分析(2)
心理上的灵活偏好 是指人们手持货币,以便灵活应付各种用途支出的做法。 凯恩斯认为,利息率是灵活偏好这一心理法则的重要组 成要素,利息是对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放弃灵活偏好的报 酬。在一般情况下,当利息率高时,能引起人们储蓄; 当利息率低时,则引起人们投资。但利息率的降低有一 个最低限度,低于这一点时人们就不肯储蓄而宁可把货 币留在手中。这时即使政府增加货币发行量,利息率也 不会降低,从而进入“灵活偏好的陷阱”(liquidty trap)。处于灵活偏好陷阱时,因为利息率不再降低, 人们的投资欲望就会受到遏制,就会导致社会有效需求 不足。
第八章 就业与失业
第一节 就业与失业的界定
就业的概念
教材 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 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 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就是达到法定劳动年龄(16周岁以上),具有劳动能 力,参加社会劳动(不是自家的家务劳动),并依法取 得劳动报酬(不是义务劳动)。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现代西方 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凯恩斯一 生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一度被誉为 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等 美称。凯恩斯出生于萨伊法则被奉为神灵的 时代,认同借助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 充分就业的状态就能维持资本主义的观点, 因此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货币理论。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他感觉到传统 的经济理论不符合现实,必须加以突破,于 是便有了1933年的《就业、利息和货币 通论》(以后简称《通论》),《通论》在 经济学理论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菲利普斯曲线
1957年新西兰经济学 家菲利普斯根据英国近 100年的资料作出了一 条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 之间关系的曲线。这条 曲线表明,通货膨胀率高 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 低时,失业率高。这条曲 线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说明,失业 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彼此是 逆相关或负相关。失业减少, 工资增长就加快,失业增加, 工资增长就减慢。理由是失 业率低意味着劳动力的短缺 和较高的总需求水平,而失 业率高,意味着劳动力过剩 和较低的总需求水平。
问题思考
“妓女”是否算就业? 如何看待“零工资就业”现象?
理解就业的概念
就业主体是达到法定年龄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也就是 说法定年龄是实现就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比如说我 国“就业人员”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男16-60岁,女1655岁)。
就业主体所从事的劳动属于合法社会劳动。只要是符合 国家法律规定的社会劳动,不论其所有制性质,不论劳动 用工形式,都是满足就业的基本条件。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凯恩斯通过分析发现,在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总能 达到充分就业。由于有效需求的不足,实际就业量常常小于 充分就业量,充分就业只是可能达到的各种就业水平的一个 特例。 总供给价值与总需求价格一致时的总需求,即处于有效需 求时,并不一定保证充分就业的实现。这种有效需求可能大 于、等于或小于实现充分就业时的有效需求。同样,均衡的 国民收入也并不等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它可能小于 “紧缩的缺口”(deflationary gap)或等于充分就业的 国民收入,也可能大于“膨胀的缺口”(inflationary gap) 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存在过度需求。
凯恩斯关于失业原因的分析(3)
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 是对利润率的预期。当投资增加以后,对生产资料需求 量的增大,将会引起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从而使可以预 见的未来利润率下降。这就是说,在投资增加以后,虽 然利润总金额增大,但由于生产资料涨价,产品价格下 降,而使今后的利润率减少。利润率下降的这种趋势, 反映在资本家心理上,就会使其减少投资,从而引起投 资不足。
我国对失业的理解
计划经济时期一直否认失业问题的存在,1978年以后也 只承认存在待业问题。
1982年我国人口普查时就对待业的统计标准作过如 下规定:在劳动年龄之内,有劳动能力的人,要求就业 而没有任何职业的人为待业人员。 为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1994年我国开始承认有失 业,并从1995年1月3日起试行新的失业调查统计方法, 劳动部会同国家统计局对失业作了重新定义。 失业人员是指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 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
第二节 就业理论综述
萨伊的市场法则理论
萨伊(1767-1832),法国政治经济学家。1803年发表他的 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概论》。 “市场法则”理论:市场完全是一架可以自行调节的机 器,它可以解决各种矛盾;即使偶然出现了某种产品一时 的供求失衡,那万能的自由竞争和市场也会将它调节过来, 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自行运动就会把经济失调 消灭;因为在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中,市场有着自发调节 的作用,所以“充分就业”是一种永远存在的倾向,因此 永远不会存在“生产过剩”的危机发生之虞。
业:第一,减少个人所得税有利于增加储蓄与投资。第二, 降低公司所得税有利于在公司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公司 利润空间,从而增加劳动需求,扩大就业。第三,由于中 小企业所有者供给弹性大,降低个人所得税更有利提高企 业的积极性,从而增加产量和就业。
第三节 就业结构分析
就业结构的概念
就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 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的分布、构成和联 系。在存在社会分工的情况下,社会生产总是在 一定的部门、行业和地区结构中进行的,也就是 生产要素在不同的部门、行业、地区间按照一定 的比例分布,这一比例的合理与否对于经济发展 的方向、速度、活力等都有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