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传染病简介

常见传染病简介

●结核病
结核病主要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中肺结核最常见。

主要症状:咳嗽、咳痰≥2周、咯血或血痰
其他症状:胸闷、胸痛、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和体重
减轻等为肺结核患者的其他常见症状。

1
☐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一所学校在同一学期内发生10例及以
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结核病病例,或1个月内连续发现3例及以
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肺结核病人。

☐流行病学关联:是指肺结核患者之间有明确的接触史,或肺结
核患者所在单位的结核菌素试验的阳性反应率异常升高(增高
2倍及以上)。

2
学校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所学校在同一学期内发生10例及
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结核病病例,或出现结核病死亡病例时,该
校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考虑是否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规定,核定事件,并确
定事件级别。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也可根据防控工作实际,按照
规定工作程序直接确定学校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
1、推荐和报告对象
①学校学生和教职员工中发现有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有咯血(或血痰)等可疑肺结核症状者。

②学校学生和教职员工因病缺勤达到2周或2周以上,经追查发现为咳嗽、咳痰或咯血(或血痰)等可疑肺结核症状者。

以上2条为推荐进行进一步检查对象。

③学校学生或教职员工被诊断为肺结核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者,为疫情
报告对象。

4
2、报告时限
对确诊或疑似肺结核病例,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
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于24小时内向属地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
生服务中心防疫专干报告。

3、内容
患者姓名、班级分布、发现时间、密接情况、目前患者隔离情况,
学校已采取措施
5
密切接触者筛查
●根据接触方式、程度和时间,可将接触者划分成三级
☐Ⅰ级:密切接触者---如同宿舍、同一教室的小班课同学、经
常见面接触的朋友老乡等;
☐Ⅱ级:一般接触者---如同一楼层的其他人员、上过大班课的
同学等
☐Ⅲ级:偶尔接触者---因学习或生活与指示病例接触
准确记录接触者的年级、班次、学生名单以及与首发病例的接
触方式和接触时间。

6
6
3、报告程序
7
●学校的年级(班级)组成及人数
●在校学生数、教职员工数、学生来源
●教室和宿舍容量、布局
●学校校医的配置、常规开展的防治工作等。

●通过现场走访,实地考察发生疫情的班级、宿舍、食堂等
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情况。

8
当地县级结防
机构
结核病聚集性疫情
(学校)
县级卫生行政
部门上一级疾控机

教育主管部门
核实
报告时限:2小时内
报告
报告
4、报告流程
筛查目的

及时发现学校结核病患者并给与治疗,防止结核病
在学校传播。


避免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发生,保障师生在校身
体健康。

10
结核病的筛查
筛查对象
➢新入校中小学生
➢大中专院校学生
➢新进教职工
➢在校学生和教职工可参照执行
11组织实施
➢省教育厅和卫生厅:负责全省结核病筛查的组织、协调和督导落实工
作。

➢省结核病防治所:负责对基层筛查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市级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县(市、区)筛查工作的组
织领导,做到领导重视,经费支持,措施得力,检查到位。

➢县级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要协同配合,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学校、
疾控中心和医疗卫生机构配合的机制,各司其职。

12
●宣传目的:使学校师生能够正确认识结核病,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主动配合接受检查。

消除事件发生所在学校师生的恐慌心理,维
持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

●宣传形式:结核病知识专题讲座、展版和发放卫生宣传材料等。

●宣传内容:结核病的病原、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检查方法、治
疗方案、密切接触者筛查、预防措施以及国家的结核病免费政策
等结核病防治的核心信息。

13
流行性感冒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

■属于我国丙类法定传染病。

病原体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病毒(CoxA、CoxB)组某些型、肠道病毒71型、埃可病毒等,其中以EV71及CoxA16型较为常见。

抵抗力
◆该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乙醇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 ℃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
◆病毒在4 ℃可存活1年,—20 ℃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人是人肠道病毒唯一的宿主,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可经粪-口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还可因接触病人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等造成传播。

流行病学特点
➢季节性:全年均可发病,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
➢人群分布: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四、并发症
•通常不严重,几乎所有病人不需治疗便可康复,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内痊愈,并发症不常见;

•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
•其他常见的并发症有:心肌炎,脑炎或脑膜炎,肺炎,肺水肿,脊髓灰质炎样肢体瘫痪,过敏性紫癜等,多发生于发病后2~5 天,如不及时治疗,可能致命,死亡率极低,仅十万分之一或几万分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