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学校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
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脑、水痘、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单纯疱疹、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手足口。
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一、常见的传染病(一)肺结核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排菌患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
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时,才可能引起临床发病。
除少数起病急骤外,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
长期表现为低热、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与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
若能及时诊断,并予合理治疗,大多可获临床痊愈。
1.传染源开放性肺结核患者是主要传染源2.传播途径以空气传播为主,即飞沫感染为最常见的方式。
肺结核患者排菌量越多,其对其他人群造成的危害性也越大。
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的痰液。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健康人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带菌飞沫而被感染。
飞沫直径1~5μm最易沉积于肺泡。
痰干燥后结核杆菌随尘埃吸入也可引起感染。
临床表现:(1)全身症状起病多为缓慢,表现为长期午后或傍晚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盗汗等。
(2)呼吸系统症状通常为干咳或带少量粘液痰,继发感染时,痰呈粘液脓性。
约1/3患者有不同程度咯血。
(二)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如发热、剧烈头痛、全身酸痛、周身无力,而上呼吸道症状较轻为特征。
1.传染源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病毒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经空气和飞沫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虽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同流感病毒亚型间无交叉免疫力。
病毒变异后,人群重新易感而反复发病。
4.流行特征流感病毒具较强传染性,加之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要方式,极易引起流行和大流行。
一般多发生于冬季。
主要发生于学校、单位、工厂及公共娱乐场所人群聚集的地方。
后期呼吸道并发症增多,尤其儿童及老年患者常并发肺炎,有较高的病死率。
临床表现:通常较普通感冒重,主要为急性发病,出现高热、寒颤、头痛、肌痛、全身不适等症状。
同时亦可有咽痛、鼻塞、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一般全身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少数病例可有腹泻呈水样便。
体检可见眼结膜充血、咽部充血、肺部可有干啰音。
发热一般持续3~5天后消退,但患者仍感明显乏力,乏力常持续1~2周才逐渐消失。
(三)风疹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风疹病人、无症状带病毒者。
以冬春两季发病较高。
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易感人群:1-5岁儿童较多,成人多数有抗体,偶可发病,育龄妇女对风疹较易感。
(近几年有发病年龄增高趋势)临床表现:主要为低热、轻度上呼吸道炎症、全身不适、乏力、喷嚏、流涕、轻咳等。
一般发热1-2天后皮疹出现淡红色皮疹,开始于面部,一日内波及躯干与四肢,手掌于足底无皮疹,躯干背部皮疹较密,经过3天左右自然消失,不留色素沉着,其他症状随之消失。
(四)水痘水痘:是水痘-带状疱疹所引起的儿童常见的急性传染病。
水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较多。
临床上全身症状轻微,有发热及全身性分批出现的皮疹,以斑疹、丘疹及迅速发展的疱疹和结痂为其特征。
流行病学:传染源:患者是唯一传染源,传染性强,发病1-2日至疱疹结痂时,均具有传染性。
皮疹全部结痂脱落后无传染性。
传播途径:以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人群对水痘普遍易感,一次发病可终身有较高免疫力。
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无力及上呼吸道炎症表现,持续1天左右。
起病后数小时或1-2日出现皮疹。
皮疹首见于躯干和头部,红斑疹迅速发展为丘疹,数小时后又变为疱疹,呈椭圆形,周围有红晕,形如露水珠滴,后浑浊,疱疹常伴有瘙痒。
皮疹呈向心分布以躯干为多,四肢较少,手掌及足底更少。
水痘为自限性疾病,10日左右自愈。
极少数人可以并发水痘脑炎、水痘肺炎等并发症。
(五)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上以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发热伴咀嚼受阻为特征,同时可侵犯其他器官引起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传染源: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
病人自腮腺肿大前7日至重大后9日有高度传染性。
传播途径:主要经飞沫传播,密切接触者亦可传染。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例多发生在5-15人群。
患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
临床表现:多数以耳下部肿胀为首发症状,少数病例有发热、头痛、畏寒、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症状。
1-2日后腮腺逐渐肿大,肿大先从一侧开始,局部皮肤紧张发亮,表面发红,发热38度-40度不等。
整个病程10-14日。
(六)猩红热猩红热:是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莓样舌、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和疹褪后皮肤明显脱屑。
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和带菌者。
病人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期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吞咽时加重,全身弥漫性充血并散布着针头大小的充血性皮疹。
皮疹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开始,疹间无正常皮肤,压之褪色。
面部潮红而无皮疹,口鼻周围相对苍白,称“口周苍白圈”,皮疹出现后48小时达高峰,然后依出疹顺序消退,2-4日褪尽。
疹褪后一周左右开始脱皮,脱皮持续2-4周,呈糠屑状、片状、大片状。
(七)麻疹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麻疹粘膜斑(柯氏斑在口腔两侧颊粘膜靠第一磨牙处的灰白色小点,绕以红晕)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为主要表现。
任何年龄均可感染麻疹,过去一般以8个月到5岁发病率最高,且每隔2~3年有一次大流行。
麻疹任何季节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发病最多。
1.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天(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天内,口咽、鼻、眼结膜分泌物、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大量病毒,具传染性。
恢复期不带病毒。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经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接触病人后90%以上易感者发病。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成人多因儿童时患过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而获免疫力。
6个月内婴儿可受到母体抗体的保护,很少患病。
4.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多。
临床表现:从发热到出疹一般3~4天,伴体温增高,症状加重。
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嚏、流涕、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眼结合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浮肿。
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3~5天出齐。
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肤,呈充血性皮疹,压之退色,初发时稀疏,色较淡,以后部分融合成暗红色,少数病例可呈现出血性皮疹,压之不退,疹间皮肤正常。
出疹3~5天皮疹出齐后,发热开始减退,全身症状明显减轻,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消退初期留浅褐色色素斑,伴糠麸样脱屑,历时约1~2周。
无并发症者病程为10~14天。
(八)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球菌)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
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部分病人暴发起病,可迅速致死。
流行病学1.传染源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
本病隐性感染率高。
2.传播途径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
因本菌在外界生活力极弱,故间接传播的机会较少。
3.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与其免疫水平密切相关。
4.流行特征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但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11月至次年5月,而3、4月为高峰。
儿童多见。
临床诊断:突起高热、头痛、呕吐,伴神志改变,体检发现皮肤、黏膜有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者,即可作出初步临床诊断。
临床表现:突然寒战高热,伴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及精神萎靡等毒血症症状。
70%~90%病人有皮肤或黏膜瘀点或瘀斑,直径lmm~2cm,开始为鲜红色,后为紫红色,严重者瘀斑迅速扩大,其中央因血栓形成而坏死。
经治疗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皮肤瘀点、瘀斑消失。
大瘀斑中央坏死部位可形成溃疡,后结痂而愈,症状逐渐好转。
约10%病人出现口唇疱疹。
病人一般在l~3周内痊愈。
(九)手足口病此病多发生在夏、秋季可散发亦可引起局部流行。
以发热、口腔溃疡和手足疱疹为特征。
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内痊愈,并发症不常见,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
传染源: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EV71)等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传播途径:通过接触经粪-口途径传播,少数也可能通过呼吸道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手足口病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防病实践中发现,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及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临床症状: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
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
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
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
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传染源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病原体在传染源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其他组织中生存、繁殖,并且能够通过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生物媒介(如蚊、蝇、虱等),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健康人。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有: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易感人群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例如,未出过麻疹的一些儿童,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怎样预防传染病呢?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可终止。
我们预防传染病的各种措施,都是分别针对三个基本环节中的某个环节的。
因此,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控制传染源不少传染病在开始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了传染性,当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病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
因此,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
患传染病的动物也是传染源,也要及时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