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北宋王安石变法诱思导学●目标导学学习本课应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作用。
1.北宋中期出现了哪些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这些社会问题的原因是什么?2.王安石变法从理财、整顿军队和科举制度改革三个方面采取了措施。
这些措施有什么积极作用?为什么有些措施难以推行下去?结合历史背景,思考王3.守旧势力为什么极力反对新法?由此理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点拨引领1.北宋初年的中央集权和中期社会危机的关系“积贫积弱”是北宋中期社会的特点。
所谓“积贫”是指北宋财力不足。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来自三个方面:“冗官”“冗兵”和“冗费”。
“冗官”是北宋官僚机构膨胀的产物。
北宋建立后,为了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分权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手段,其后果是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冗兵”是北宋军队不断扩充的产物。
北宋是一个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相对严重的时代,为此北宋拥有一直数量庞大的军队。
造成“冗费”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养官、养兵需要的费用和对辽、西夏用兵的军费开支及其赔款。
因此,虽然北宋经济同前代相比有了更大的发展,但巨大的开支使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所谓“积弱”是指北宋军队战斗力不强。
这也是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后果。
北宋接受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教训,极力削弱武将的权力,同样是采取分权的手段。
分权使得领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导致兵无常帅,帅无常兵,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虽防止了兵变,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严重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一个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相对严重的时代,“积贫积弱”使北宋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2.王安石的理财之道富国强兵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理财又是其改革的重中之重。
王安石认为,最好的理财方法是开源,而不是消极的节流。
他本着“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方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青苗法、募役法是当时争议比较大的措施。
青苗法是在需要播种或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向缺少粮、钱的农民借贷,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
凡灾伤达五分以上的地区,允许延期归还。
实行青苗法的目的,是要使农民在青黄不接之际,不至受豪强地主高利贷的盘剥。
跟高利贷者的百分之百的利息相比,青苗法取息二分或三分是很轻的。
青苗法堵塞了“兼并之家”放高利贷的盘剥之路,朝廷也从中获得大量利息。
北宋时期,官绅豪强大地主有免役的特权。
各种差役都落在中小地主和较富裕的农民身上。
新的募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服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服役。
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
原来不承担差役的官绅豪强大地主也要交纳役钱。
募役法的实施,使得原来轮流服役的农民回乡耕田务农,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官府也增加了财政收入。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正是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原则。
一方面不加重国家赋税剥削,百姓生活安定就不会滋事起义;一方面则是采用新法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收入,尤其要把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即那一些“兼并之家”的部分剥削收入收归朝廷。
要从官僚地主口中夺回一块肥肉,怎能不激起他们的激烈反对?3.建议学习本课时还应掌握王安石变法关于整顿军队和改革科举的措施,注意分析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和失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1.北宋的冗官和冗费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
窃以唐、虞建官惟百,夏、商倍之;周设六官,僚属渐广;秦并六国,郡县益众;降及汉、魏,以至隋、唐,虽设官寖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
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千员则有余矣。
今乃三倍其多,而有三岁一开贡举,每放仅千人,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荫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是食禄者日增,力田者日耗,则国计民力安不窘乏哉?——《包拯集》卷一《论冗官财用等》解析:材料反映了北宋官僚机构的膨胀和由此带来的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材料中所说景德(1004-1007)、祥符(1008-1016)是北宋第三个皇帝宋真宗的年号。
包拯是宋仁宗(北宋第四个皇帝)时期的官员。
文中所说,从真宗到仁宗仅四十余年的时间,官员人数已经超过一倍多。
文章由指出,北宋地方州郡的数量和官员人数同前代相比有很大的增长,并随着科举考试等选官制度的发展而年复一年地增长。
文章最后指出,官僚队伍如此发展下去,国家财政难以维持。
上述材料说明,“冗官”导致了“冗费”,而“冗费”使北宋财政不堪重负。
2.青苗法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常平、广惠之物,守藏积滞,必待年歉物贵然后出粜,而所及者大抵城市游手之人而已。
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衰多益寡,而抑民豪夺之意也。
——《宋会要辑稿·食货》解析:材料反映了青苗法实行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
常平、广惠是当时各地所设的国库的名称。
青苗法实行于粮食新陈不接之际。
为了防止豪强地主和高利贷商人的盘剥,政府利用国库所积存的钱粮向农民发放借贷,从而解决了农民的不时之需,稳定了农业生产,增加了国库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剥削。
3.建议《王安石变法》;可以查阅网站:http://www.guoxue.com 有条件的同学可查阅《中国全史》●习题点拨阅读与思考王安石与司马光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理财。
司马光的合理之处在于主张“节流”,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困乏问题。
王安石主张“开源”,有助于增加财政收入,但忽视“节流”是不可取的。
王安石变法企图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增加国家的收入,这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
因此,变法虽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难以减轻农民的负担。
解析与探究1.材料一体现了王安石敢于冲破世俗阻力,勇于改革的精神。
2.当时的人和后人均极力诋毁王安石变法。
如,司马光批评王安石排挤忠臣,结交小人;赵翼批评王安石变法误国,导致靖康之难。
3.王安石变法旨在富国强兵,其改革收到了很大成效。
由于改革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而失败。
自我测评1.“三冗”是指“冗官”“冗兵”“冗费”。
“冗官”是由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导致了官僚机构膨胀。
“冗兵”由于北宋极力扩充军队所致。
“冗官”“冗兵”和对辽、西夏支付的战费与赔款,早成了“冗费”。
由此,形成了北宋的“积贫”局面。
“积弱”则由于北宋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由于过分得分权,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造成的。
2.如募役法:取消了百姓轮流到政府衙门服役的办法,改由政府出钱雇人服役,所需费用按每户富裕程度摊派。
这种做法减轻了农民负担,有利于发展生产,缓和阶级矛盾,但因触犯官僚地主利益而遭到反对。
应用体验●训练测评一、选择题1.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评价正确的有①防止了武将夺权和地方割据②导致了官僚机构膨胀③降低了政府办事效率④造成了中央财政困难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经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 D.机构臃肿3.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A.战国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宋代王安石变法4.王安石变法的第一要务是A.精简政府机构B.增加财政收入C.增强军队战斗力D.改革科举弊端5.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是A.青苗法 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6.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与唐代的“庸”的作用有相似之处的是A.青苗法 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7.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A.均输法 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8.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的共同之处是①减轻了农民的负担②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国家的收入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①②③9.王安石变法的突出效果是A.政府财政大大增加B.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C.军事实力有所增强D.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10.在王安石新法推行过程中,最大阻力来自A.官僚地主 B.中小地主C.农民 D.皇室11.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B.新法推行过程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宋神宗态度犹疑,摇摆不定D.冗官冗员的现象仍继续存在12.对王安石军事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把精简军队作为军事改革的第一要务B.把提高军队战斗力作为改革的目标C.改将兵法为更戍法以提高军队战斗力D.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军队编制13.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B.防止农民的反抗斗争C.打击朝廷的腐朽势力D.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14.王安石对科举考试改革的核心是A.科举考试重视实际B.选拔人才不拘一格C.选拔人才一视同仁D.大力发展军事教育15.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
”司马光的说法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熙宁五年三月丙午)宋神宗诏曰:“天下商膺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即减价出售)失业。
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
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材料二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买入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人牙人与客人平其价。
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逆纳价钱,若半年纳,即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
”材料三(熙宁五年初,魏继忠上言:“宜假钱别置……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移民以遂,国用以足矣。
”——以上三则材料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现象?(2)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措施有什么结果?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五代承唐藩镇之弊,兵骄而将专……横猾难制。
祖宗初定天下,惩创其弊,分遣禁旅,戍守边地,率一二年而更,欲使往来道路,足以习劳苦;南北番戍,足以均劳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