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国———首要的道德要求——系列谈之一如果您问我,近来最难忘的是什么?我会和许多朋友一样回答:北京申奥成功。

事情虽已过去了几个月,但那个激动人心的不眠之夜至今仍历历在目,宛然如昨。

狂欢的热浪遍及神州大地,乃至海外华人的聚居地,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成了欢乐的海洋。

天南海北不同形式的欢庆,表达的是同一种感情:对伟大祖国的深沉的爱。

这是一种心与心的凝聚,一种伟大力量的凝聚,一种伟大情感的凝聚。

纵观人类文明史,还没有哪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五千年来历劫不衰,生生不息,创造了洋洋大观的不朽文明,并走出了上百年屈辱和苦难的低谷,迈向伟大的复兴。

究其根本,就在于中华民族有一股打不垮摧不毁无比坚韧的爱国力,有一股不甘屈辱异常顽强而深厚的生命力。

爱祖国就像爱亲人、爱家乡一样,是中华儿女一种自然而朴素的情感。

这种朴素的情感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就升华为对祖国的忠诚。

千百年来,这种忠诚演化为强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激励着亿万劳动人民和无数英雄豪杰,以艰苦卓绝的开发劳动和忠贞不渝的献身精神,为祖国为民族的生存、发展、振兴,前仆后继,奋斗不息。

爱国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有着切实的内涵。

古人云,“报国之道有四:一曰贡贤;二曰献猷;三曰立功;四曰兴利。

”今天看来,我们报效国家的方式或许可以比古人更加丰富,但爱国主义的本质是奉献,在这一点上,古今如一,并无二致。

爱国的关键在于“爱”,有了对祖国母亲深沉而挚热的爱,我们就乐于为她奋斗,甘于为她奉献,不惜为她牺牲。

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在民族危难的时刻,爱国情怀表现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砥砺着人们的“血战到底的气概”。

千百年来,一代一代爱国者,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祖国捐躯,为民族殉节,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它更多的不是表现为赴汤蹈火,壮怀激烈,而是奉公守法,敬业爱岗,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和聪明才智推进祖国的现代化进程。

邓小平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这是对新时期爱国主义的精辟概括。

爱国是一个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新近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第一项要求就是“爱国”。

爱国,实际上是一个公民对祖国的道德观念的体现,是对一个公民的首要的道德要求。

不爱国的人,是最大的不道德;背叛祖国的人,是最大的缺德。

我们国家正在蓬勃发展。

欣逢盛世是历史对我们的厚爱,报效祖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维护国家利益的一言一行中,在为祖国振兴的不懈奋斗中,我们的道德境界会不断提升,我们的精神情操会更加高尚。

守法——必备的道德品质—系列谈之二守法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要求公民不仅要有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法律意识,还要把法律意识转化为自觉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法律行为,以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维护和履行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法律和道德是有区别的。

在原始社会,以风俗习惯表现的道德就已经存在,而法律则是阶级社会的产物;道德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依靠人们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维持,法律则是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道德涉及的范围是法律所不及的,道德所谴责的言行不一定受到法律制裁,法律制裁的一般都会受到道德的谴责。

法律和道德虽有区别的一面,但他们的联系却是十分紧密的。

历史上,不论哪一个统治阶级,都要用本阶级的道德为其法律辩护,也都要用法律的强力来推行和维护他们所宣扬的道德规范。

在我们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中,法律和道德的关系同样极为密切。

凡是社会主义法律所鼓励、培养的行为,都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要求的光荣、正义的行为;凡是社会主义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也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认为不道德、不正当的行为。

道德和法律的这种关系,决定了我们必须将“守法”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

我们党十分重视法制教育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全民普法教育历经十五年,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得到了广泛宣传,法律法规知识得到普及,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学法用法蔚然成风,大大推进了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

但不容忽视的是仍有一些公民法律知识缺乏,守法意识不强,特别是个别党员干部藐视法律,知法犯法。

如:河南一农妇视法院判决为儿戏,以为抵赖不执行,法院也没办法;江苏一乡党委书记驾车撞死人后竟找人顶罪;某市政法委书记雇凶杀人,在法庭上竟狡辩是“不懂法”。

类似情况说明,“守法”教育,任重道远。

守法,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

领导干部不仅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参与者和实践者,带头学法、用法、守法,既是提高领导干部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学法、用法、守法的需要。

守法,必须抓好执法部门的带头作用。

公检法司和行政执法部门,是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实施者、执行者,自身守法是公正执法的前提。

只有把守法作为执法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来认真对待,自觉做好,才能减少执法犯法的事件发生,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

守法,是道德的底线,是每个公民必备的道德品质,是现代社会生活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只有守法,才有可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一个不守法的人,必定是不道德的人。

所以说,守法是一个公民的立身之本,也是处世之本。

守法,推动着我们民族道德水平的提高;全民族道德水平的提高,又推动着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

这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辩证法。

明礼——做人的起点———系列谈之三讲文明讲礼貌,是做人的起点。

每个人来到世上,学习做人就是从讲文明礼貌开始的。

在孩子咿呀学语期间,父母首先教其文明礼貌,进入学校,老师教其文明礼貌,到社会上,时时处处都要求人们讲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不仅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愉快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在我们国家阔步走向世界的时候,文明礼貌已经成为投资环境、国家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家企业请有合作意向的外商来厂参观,招待热情备至,外商印象很好,正在酒足饭饱之时,厂长一口痰吐到地上,外商皱起眉头,放弃了合作的打算。

一个城市搞对外经济洽谈,会场和沿街挂起了装饰的小红伞。

鞭炮声中,一些人争先恐后抢夺这些只值几元钱的小红伞。

弄得整个活动秩序大乱,结果可想而知。

生活中,这类现象并不少见。

它不仅给他人带来困扰和不快,也影响了国家的形象、城市的形象,影响着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一个充满文明礼貌的城市,能够给人带来愉快和信心 一个不讲文明礼貌的城市,设施再好,也难秩序井然,赏心悦目。

文明礼貌表现的不仅是个人形象、城市形象、市民素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这一点,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

今年北京申奥成功后,一位网民呼吁,为办好奥运会,北京人首先要改掉不讲文明礼貌的十二个小毛病,提高市民修养和公共道德水平,展示“新北京、新奥运”的风采。

这封信引起了北京市领导和市民的强烈共鸣。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明礼”作为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也是我们民族以新的风貌走向世界必需的。

“明礼”,需要开展广泛持久的教育。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自我教育应成为一个有机结合的系统,以强化人们讲文明礼貌的自觉意识、公德意识,培养和完善公民的道德人格,形成无论在家庭、学校、单位、社会都能够自觉自愿地讲文明、讲礼貌的习惯。

“明礼”,需要自觉行动。

一些人谈起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时忧心忡忡,轮到自己了照样不讲文明礼貌。

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每个人从一言一行开始,不能只说不做。

单位要从领导做起,给群众做出榜样。

家庭要从大人做起,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也要监督大人。

家长不能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重视文明礼貌的教育,重视孩子的道德修养。

大人尤其要为孩子作榜样。

而在很多时候,像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物,不加塞儿,让座位等,恰恰是孩子在为大人作榜样。

“明礼”,需要加强管理。

文明礼貌既要靠自觉,也要靠规矩。

完善的社会管理,是形成全社会讲文明讲礼貌的保证。

无论是领导还是群众,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应遵守规矩。

规矩不能有弹性,不能有特殊,不能有例外。

只有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形成严格的监督机制,“明礼”才能成为每个人的良好的习惯,成为整个社会新的风尚。

诚信——道德建设的根本——系列谈之四“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这是李白《侠客行》的诗句,形容承诺的分量比大山还重,极言诚信的重要。

什么是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

诚信是道德建设的根本,也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

我国素有“一诺千金”之说,在几千年历史中,有许多关于诚信的论述,也流传着许多诚信的故事。

这些宝贵的传统,在今天也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我们党历来要求全党同志要实事求是,这就是要讲诚信。

诚信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

失信于人,什么工作也开展不起来。

所以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诚信,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诚信越来越重要。

比如严格遵守契约与合同,就是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商品交易中的分期付款,企业的借贷发展,都以诚信为基础。

离开了诚信,市场经济就无法运行。

因此,现代市场经济也可以说是诚信经济。

诚信对于国家、企业和个人都非常重要。

从国家来说,诚信程度如何,是其国际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投资环境优劣的重要尺度。

如果缺乏诚信,就会加大我们吸收外资的成本,也会加大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成本。

就企业来看,要和外界打交道,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客户,不讲诚信怎么行?坑蒙拐骗的企业绝对维持不下去。

就个人来说,在市场化不断深入的情况下,个人信用的价值凸现出来,这是我们每个人从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的事实。

正由于此,各个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应该以诚信为行为准则,做一个合格的建设者。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部分企业以及某些权力机构有意无意地损害着宝贵的诚信资源。

朝令夕改、任意违约的行为层出不穷,假冒伪劣、拖欠赖账的行为屡禁不止,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了社会公害。

不少专家指出,企业信用差是当前影响企业经营和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一个突出问题,信用已经成为目前稀缺资源之一。

如果任凭这种现象发展下去,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企业信用差,会削弱企业竞争力,制约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同时,也会给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导致经济犯罪,滋生腐败。

造成缺乏诚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有管理方面的漏洞,也有体制不完善不健全等等。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提高对于诚信重要性的认识,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我们正在迈入信用经济阶段,如何跨过这道门坎,保持我们的发展与繁荣,关键是能否建立起一套健全完善的市场规则,而规则的核心就是诚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