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煤矿“雨季三防”应急预案

煤矿“雨季三防”应急预案

煤矿“雨季三防”应急预案————————————————————————————————作者: ————————————————————————————————日期:金沙县煤矿二〇一七“雨季三防”应急预案编制:生产副矿长:安全副矿长:总工程师:机电副矿长:矿长:编制时间:2017年3月10日煤矿会审表项目单位会审意见姓名日期会审单位及人员签字地测副总通风副总机电矿长生产矿长安全矿长总工程师审核意见矿长审核煤矿“雨季三防”应急预案一、总则1、编制目的为了做好矿区防汛工作,提高对因雨季到来而引发重大灾害事故的快速抢险救灾反应能力,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保护集体财产、职工的人身安全及矿井的安全生产,制定本预案。

2、编制依据国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贵州省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防洪法》、《水法》、《防汛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等。

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矿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洪水、暴雨渍涝、塌陷区积水等灾害事件的防御和处置。

4、工作原则本《预案》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抢结合,坚持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思路,坚持行政领导负责制、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全力抢险、确保矿区安全的原则。

二、矿区概况1、矿区、矿井所在地理位置、交通情况金沙县金鸡煤矿(以下简称金鸡煤矿)为生产矿井,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5万t/a。

采矿许可证证号:C52120121349,由6个拐点圈定,井田面积2.5661km2,开采深度为:+1080m~+800m,有效期自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

该煤矿为生产矿井,企业性质属私营。

金鸡煤矿为生产矿井,位于金沙县新化乡,隶属金沙县工业经济和能源局和贵州吉顺矿业有限公司管辖。

矿井采用斜井开拓,布置有主斜井、副斜井、回风斜井、运输下山、轨道下山、回风下山等主要巷道。

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通风,通风方法为抽出式。

采用走向长壁式回采,炮采炮掘工艺。

目前开采C9煤层,2017年计划采煤8.5万吨,无掘进作业。

根据贵州省能源局文件《关于对金沙县金鸡煤矿9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的批复》(黔能源煤炭[2011]784号),鉴定结论:金沙县金鸡煤矿在鉴定范围(+863m~1080m之内)的9煤层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

矿井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9煤层为突出煤层。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为中等类型。

矿井在2017年度实测矿井涌水量情况如下:正常涌水量为19.5m3/h,最大涌水量为58.5 m3/h。

1、矿区水文地质概况矿区地处黔北高原,属以岩溶地貌为主的低中山喀斯特峰丛地貌,峰丛地貌上发育着溶蚀洼地与落水洞。

矿区总体地势起伏不大,北部稍高,南部略低,由一系列南~北向展布的连绵起伏山脉组成,海拔最高标高+1327.0m,位于西部无名山头,矿区最低+1120.10m,位于矿区南部的鸡贡的低洼处,相对高差207m。

地形坡度较陡,一般25°~55°,局部为陡崖。

矿区范围内无河流分布,地表水缺乏,仅局部冲沟在雨季连续下雨时有水,且流程短,流进沟谷中的落水洞。

本区东南侧(约1.8公里)地下河出口处与乌箐河汇合点为当地侵蚀基准面,标高+1075m。

根据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三总队提供《贵州省金沙县煤矿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当煤矿在开采6下、7、8煤层时,矿床水文地质勘探类型为第三类第一亚类,即以溶蚀裂隙含水层为主、顶板(间接)进水、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溶蚀裂隙充水矿床;当煤矿在开采9煤层时,矿床水文地质勘探类型为第二类第二型,即以裂隙含水层为主、顶板进水、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裂隙充水矿床;当煤矿在开采14、15煤层时,矿床水文地质勘探类型为第三类第二亚类,即以岩溶含水层充水为主、底板进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岩溶充水矿床。

2、矿井主要地层、地层构造情况1)地层(1)区域地层区域地层有:侏罗系(J)、三叠系(T)、二叠系(L)、志留系(S)、奥陶系(O)、寒武系上中统(∈2-3)。

(2)矿区地层矿区内地层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上统龙潭组、长兴组、三叠系下统夜郎组及第四系,由下至上分述如下。

二叠系(P)茅口组(P2m):地表未出露,岩性为厚层状浅灰、灰色白云石化亮晶生物屑灰岩及深灰色亮晶生物屑灰岩,由粉晶方解石构成生物碎屑结构,亮晶方解石胶结。

发育有孔虫、藻团粒及少量棘皮屑等,具缝合线构造,产腕足类及蜓科等动物化石,顶部夹燧石灰岩团块,厚度不祥,本次核实大于59.41m。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1):地表分布在矿区西部及西南部,为矿区主要含煤地层。

主要由灰色、深灰色,薄至中层状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及煤层组成,底部为灰白色铝土质泥岩。

含煤9~14层,含可采煤层6层,编号为6下、7、8、9、14、15。

产大羽羊齿、栉羊齿、带羊齿等植物化石和腕足类、瓣鳃类、腹足类等动物化石。

厚99.17~110.82m,平均106.00m。

该组与下伏茅口组呈假整合接触。

根据岩性、物性及煤层赋存条件,本矿区龙潭组分为上、下二段。

上段(P3l2):从长兴组底界~标四底界,岩性为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及煤层,夹灰岩、泥灰岩及菱铁岩薄层。

厚55.62~64.41m,平均厚59.38m,为矿区主要含煤段。

含可采煤层4层,编号为6下、7、8、9。

该段煤层层位、厚度较稳定,仅局部出现分岔合并现象,煤层间距变化不大。

动、植物化石种类多,数量丰富,产腕足、瓣鳃类等动物化石;产大羽羊齿、单网羊齿、栉羊齿、扇叶、蕉羊齿等植物化石。

下段(P3l1):标四底界~铝土岩底界,岩性为粉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夹灰岩、菱铁岩薄层,泥岩中见大量粒状、豆状或瘤状、团块状黄铁矿。

厚43.43~50.22m,平均厚44.99m,为矿区次要含煤段。

含可采煤层2层,编号为14、15。

该段煤层层位、厚度较稳定,煤层间距变化不大。

动物化石门类及数量丰富,植物化石较多,煤层连续性较好,局部出现分岔合并现象。

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以薄层黄绿色蒙脱石泥岩为顶界标志,以燧石灰岩为底界标志,产大量中华准全形贝、蕉叶贝、刺围脊贝等动物化石。

层位稳定。

厚38.05~41.75m,一般厚39.60m。

三叠系(T)夜郎组地层厚度大于349.24 m。

根据岩性组合至下而上分为三段:第一段(T1y1):灰、灰绿色薄层状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钙质条带和灰岩薄层。

厚11.00~18.10m,平均厚14.58m。

第二段(T1y2):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状灰岩、泥质灰岩,常夹灰色厚层状至块状鲕粒灰岩及粉砂岩或泥岩。

产瓣鳃类动物化石。

厚213.25~218.44m,平均厚215.47m。

第三段(T1y3):为紫灰色、灰紫色薄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浅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灰岩。

产腕足类动物化石。

厚度大于118.40m。

第四系(Q)以残积、坡积物为主。

残积、坡积物多分布在单面山的坡脚及宽缓的沟谷、洼地之中,为砂土、砂质粘土、粘土及碎石等,厚1.00~31.70m,平均8.37m。

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3、地质构造矿区位于金沙-黔西向斜西翼,总体呈一宽缓的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南东~北西向,倾向北东,倾角5~12°,一般7°。

有局部褶曲、未发现断层,构造类型为简单构造。

在矿井采掘生产过程中,局部存在小断层,断距小于0.5m,暂时未发现含水及导水现象。

4、煤层1)煤层(1)含煤地层含煤性龙潭组为矿区含煤地层,岩性由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及煤层组成,局部夹薄层泥灰岩及菱铁岩,底部为浅灰色铝土质泥岩。

厚99.17~110.82m,平均106.00m。

含煤9~14层,含煤总厚9.70~16.13m,平均厚12.24m,含煤系数为11.55%。

含可采煤层6层:分别为6下、7、8、9、14、15。

其中,9、15煤层为全区可采,7、8、14煤层为大部可采,6下煤层为部局部可采。

6上、13煤层为不可采煤层。

(2)可采煤层矿区内可采煤层6层,6下、7、8、9、14、15。

①6下煤层厚度0.39~1.62m,平均0.94m;采用厚度0.39~1.62m,平均0.94m,煤层结构单一,矿区西南部及东南部不可采,大部分可采,属较稳定煤层。

上距长兴组底底27.37~36.55m,平均32.74m。

②7煤层厚度0.49~2.77m,平均1.31m,夹矸0至1层,厚0.36~0.45m,平均0.41m。

采用厚度0.49~2.41m,平均1.21m,矿区西南部不可采,大部可采,属较稳定煤层。

上距6下煤层底0.83~3.61m,平均1.87m。

③8煤层厚度0.69~1.38m,平均0.97m,采用厚度0.69~1.38m,平均0.97m,煤层结构单一,矿区东南部不可采,大部分可采,属较稳定煤层。

上距7煤层底1.05~7.60m,平均2.82m。

④9煤层厚度1.66~4.79m,平均3.44m,夹矸0至2层,厚0.10~0.44m,平均0.21m。

采用厚度1.66~4.35m,平均3.26m,全区可采,属稳定煤层。

上距8煤层底8.06~11.83m,平均9.83m。

⑤14煤层厚度0.83~1.84m,平均1.25m,夹矸0至2层,厚0.16~0.27m,平均0.21m。

采用厚度0.67~1.66m,平均1.02m,矿区东部不可采,大部可采,属较稳定煤层。

上距9煤层底27.01~31.74m,平均29.92m。

⑥15煤层厚度1.26~3.30m,平均1.84m,夹矸0至5层,厚0.09~0.63m,平均0.18m。

采用厚度0.83~2.42m,平均1.43m,全区可采,属较稳定煤层。

上距14煤层底12.05~20.44m,平均16.32m。

下距茅口组石灰岩1.34~6.75m,平均3.55m。

5、矿井各含水层、隔水层情况地层富水性与岩性、构造、地形、地貌等因素有关,其中岩性对地层的富水性起主导作用,本区富水地层主要为碳酸盐岩类地层。

第四系(Q):厚度为0~31.70m,零星分布于区内山坡槽谷及地势低洼处。

岩性以坡积、残积的棕色、黄色等粘土、砂砾、碎石等为主。

区内未见泉点,结构松散,透水性好,富水性弱。

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第三段(T1y3):出露在矿区东部,多为峰丛地貌,矿区出露不全,一般厚95m。

主要为钙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夹泥质灰岩。

属碎屑岩夹碳酸盐岩裂隙含水层。

该段地层矿区范围内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

区内未见泉点。

本次施工有4个孔揭露该地层。

岩石致密,含水性弱,为相对隔水层。

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第二段(T1y2):出露在矿区的可中部。

据钻孔资料平均厚211.32~217.61m,平均213.43m,为厚层至巨厚层灰岩,多为峰丛地貌及悬崖峭壁,岩溶凹地、漏斗、落水洞、溶洞、溶蚀裂隙发育,富含岩溶裂隙水及溶洞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