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传染病概述PPT课件

第八章传染病概述PPT课件

3. 流行性 传染病可以在人群中散发, 也可连续传播造成不同程度的流行,短时 间内(数日内)集中发生多数病例称爆发。
流行的范围超越国界,甚至超越洲界的强 大流行,称为大流行。
某些传染病只在一定的地区流行称为地方 性;只在某种气候条件下才流行称季节性。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传播及终止的过程, 叫流行过程或流行条件。
要做好以下环节:限制并减少传染源,切断传 播途径,减少易感人群。
课件下载后可自由编辑,如有不理解 之处可根据本节内容进行提问
Thank you for coming and listening,you can ask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is section and this courseware can be downloaded and edited freely
5.血象 大多数传染病血象都有变化,可 以通过观察血片寻找相关病原体,特别要 注意血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除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传染 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以白细胞计数增高外, 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表现为白细胞减少或 正常,细菌性传染病则白细胞计数大多增 加。
[传染病的防治特点]
1.传染病的治疗特点 一般治疗 除适当的休息、充足的阳光、新 鲜的空气外,还应补充供给营养 素,保持水分和电解质子衡,保 证呼吸道通畅,维持皮肤、黏膜 的清洁卫生,并加强护理。
在此过程中,由于宿主与病原体的相互 作用及斗争,引起宿主发生临床或亚临 床的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新陈代谢 及免疫学改变者,称为传染病。
出现症状及体征者为显性发病,症状及 体征难以察觉者多为阴性传染病。
每个人一生中大约要经过100—150次 感染,能发现患传染病者仅几次,许多 次感染可以不发病或隐性传染,隐性传 染与感染之间的界限有时很难区别。
第八章
传染病
概述
传染病是指能够在正常人群中引起流行的感染性 疾病。后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大多也能传播他 人。
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约在500种以上。
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 原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如原虫及 蠕虫等,二者统称为病原体。
某种病原体克服机体的防御机能,侵犯或侵入机 体的特定部位,并能在入侵处或其他部位生长繁 殖者,称为感染。感染在宿主机体发生、发展及 转归的过程称感染过程。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所有传染病特有的共同点可用作鉴别传 染病和非传染病的主要依据。
1.病原体 传染病大多有特异的病 原体。
传染病的病原体大多有特定的侵犯部位, 在机体内有增殖、播散的阶段规律性。 根据这些规律进行分离或检测,有助于 及早发现并证实病原体的性质。
2.传染性 大多数传染病都是由感染获 得,并可以传播给他人。
4.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大多可获 得对该病原体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及 体液免疫,再遇该病原体入侵,可 获得保护而不再感染。
[传染病的临床特征]
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及临床类型 大 多数传染病病程的发展都有明显的阶段 性,这是传染病的共同规律。
(1)潜伏期 自感染至发病之间的这段 时间,称为潜伏期。
Hale Waihona Puke 病因治疗包括针对大多数病原菌的抗生素或中药疗法;
包括干扰素在内的针对病毒性疾患及大多数寄 生虫病的化学合成药物治疗或中药治疗等。
也可以利用生物制剂进行治疗,如输入特异性 抗血清或免疫球蛋白的被动免疫治疗。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发 展,是极其艰巨的任务,必须长期坚持不懈。
(4)恢复期 在此期内症状和体征逐步 消失。组织修复,精神、体力及食欲恢 复,最后完全康复。
2.发热和热型 传染病患者的发热并不是 由寄生物成分或其产物直接刺激引起,而 是通过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所产生的介 质,即内生性致热源引起。
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36.2℃~37.3℃, 个体之间、昼夜之间可有少许差别。
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短者仅数小 时如细菌性食物中毒;长者可达数月甚 至10多年如狂犬病等。
(2)前驱期 从潜伏期末到出现特殊症 状之间,可称前驱期。此期可出现轻微 的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头痛、微热等, 通常持续1~3d。急剧发病者可无前驱 期。
(3)发病期 传染病的特有症状和体征 在此期内逐渐出现,由轻到重,然后逐 步缓解。
高热数日后骤退,正常数日后又出现上次的热 型者称回归热。
病程中最高温度不超过38℃者为低热,39℃以 内为中度发热,39.1℃~41℃者为高热,超 过41℃者为超高热。
发热超过两周者为长程发热。
3.炎症 正常组织液中含有不等量的血 浆蛋白,包括IgG抗体。
在无特异性抗体的情况下,组织液是大 多数细菌的良好培养基,细菌繁殖不可 避免的引起炎症。
当炎症存在时,立即会有较多的IgG以及 激活的补体成分出现在组织液中。
当组织损伤或受感染时,会出现红、肿 (血管扩张后细胞及体液渗出)、热(血管 扩张)及疼痛(组织肿胀及疼痛介质出现)。
4.皮疹 皮疹是由于病原体或其 毒素造成的损害或过敏使毛细血管 扩张、渗出或出血所致。
皮疹常见于各种病毒、立克次体或 细菌性传染病,对辅助诊断有重要 意义。
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人 群易感性3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己在体内生 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2)传播途径 传染源通过分泌物或排泄 物及其适应的外界环境,将病原体传播给 易感者的过程叫传播途径。
(3)人群易感性 人群的易感性是指群体 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水平低下,易发生流 行而言。
传染病是感染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之一, 不是惟一形式。研究传染病在机体发生、 发展及转归的原因和规律,研究其诊断 治疗措施,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并消除 其传染性以防止疾病传播的科学为传染 病学。
我国在传染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卓越的 成就,急性传染病的病死率,已从解放 初期的第1—3位,降至7~10位,人均寿 命达70岁以上。
许多传染病各有其特殊的发热规律称热型。
如体温保持在39℃以上,昼夜波动少于 1℃者,称为稽留热,多见于典型伤寒;
一昼夜间体温波动超过1℃,而且最低体温仍超 过正常者,称弛张热,可见于伤寒后期或化脓 性感染;
一昼夜间体温上下波动达39℃一40℃者,称消 耗热,见于败血症及重症结核病。
高热与不发热间隙出现,称间隙热,见于疟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