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丰县“三导五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从有教师以来,教学大师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不应该将这句话当着不按成熟模式试验的借口。
做任何事,“摸着石头过河”都要走更多的弯路,有了前人的经验,为什么还要“摸着石头过河”?在教师没有熟练掌握新课堂的操作技术时,应该先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临帖”,在程序熟练、新课程理念熟悉的基础上,教师自己再“破贴”,创造出自己的自主课堂模式。
所谓“模式”只是为教师提供一个参考,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更不是全盘照搬的。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根据课型的变化、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情况的不同,进行相应的创新。
自主课堂的关键是要体现: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先学后教。
本文推介的《信丰县“三导五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基于上述理念设计的,供试点学校借鉴试用。
一、什么是“三导五学”?“三导”是教师的导学、导议、导讲,即课前教师编写“导学案”,为学生自主学习“导学”;课堂上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展示、相互点评质疑时,为学生“导议”;当学生遇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课堂重难点问题时,为学生进行点拨、讲解的“导讲”。
“五学”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展示、质疑点评、反思检测。
二、教学流程1、教师活动线:编印导学案(课前)(小学16开双面、初中八开双面)——培训小组长(课前)——下发导学案(课中)——巡视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课中)——参与和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中)——观察学生小组展示的表现(课中)——主导好学生的质疑点评(课中)——巡视学生的反思检测(课中)——布置作业(课中);2、学生活动线: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基本完成课本中大部分知识的学习)——分组合作讨论问题、探究实验等(完成课本中较难问题或实验)——分组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让其他组看到各小组讨论结果)——相互质疑点评(生生互动、兵教兵)——对本节课小结、反思、检测(完成导学案检测题)。
三、具体做法1、课前准备(1)向学生介绍新课堂的做法、目的、意义。
让学生明白,当今时代,光会考试还远远不能满足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们还应该学会自己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打交道、学会发表自己的意见等等,让自己在学校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老师应该让学生放心,新课堂老师仍然是学生不可缺少的朋友,学生自己学不懂的老师会提供帮助,老师会与学生共成长。
(2)集体研讨,编写“导学案”。
刚开始,编写的工作量大,可以参照别人的“导学案”依样画葫芦,同一个备课组的老师分工合作,结合自己学生的情况进行修改。
要根据学生年段确定“导学案”的量,小学一般为16开双面,初中一般为8开双面。
使用时,各自还要在集体稿的基础上修改,进行二次备课。
(3)成立学科小组。
班主任根据小组建设的方法,结合本班的实际,对自己所教班进行分组。
学科教师可以对各小组成员角色进行设定,一段时间后进行轮换。
(4)培训小组长。
不要把重点放在讨论问题的答案上,应该教会小组长如何管理小组活动、如何激励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如何让小组长启发大家在讨论时进入正题,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
2、课堂操作流程(1)自主学习。
下发“导学案”,学生边做边学(独学),教师巡视,查看学生完成学案情况,个别指导学困生,或叫“待优生”。
这个环节大约10分钟(根据内容多少、知识难易、学生自学能力强弱、年段不同确定时间长短)。
如果课堂学习的内容多、难度较大,“导学案”可以在课前下发,视情况由教师定。
(2)合作探究。
学生进入小组学习阶段(对学、群学),小组的位置排列各个学校自行决定,讨论时,学生站立,先同质的两个学生(即学习基础相近的一对学生)交换自学的情况,对不懂的问题,请教同组的学习基础更好的成员,最后拿出小组的解决办法,推荐出小组展示的同学。
这个环节大约10——15分钟。
这是自主课堂的核心环节,要激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学生自己的诵读、思考、动手操作、相互交流,来感悟课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新知识。
根据内容需要,如果教材知识很简单,可以直接进入展示环节。
老师在学案中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提出探究的要求。
如果学习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不组织讨论,学生直接思考后展示或者回答;如果学习内容有较高的难度,老师要在课前设计学案时,将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分解,降低难度。
或者,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时,老师给出提示,帮助学生顺利探究。
要注意探究的问题是来之于学生中的真问题、有思考深度的问题、有引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一问就能回答的问题,根本不必讨论和探究,给几个练习题让学生做不能代替探究。
学生探究的方式很多,在学案设计中要提出建议。
一般地,文科的探究方式多为朗读(如语文、英语)、材料分析、问题分析、写作尝试等;理科的探究方式多为阅读、实验、材料分析、问题分析等。
学生必须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讨论。
小组长在讨论时可以运用课前老师的培训,为小组成员作提醒。
学生探究时,老师应该下到小组巡视,察看学生参与探究的情况,参与部分小组的探究活动,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帮助,主导探究不偏离方向,掌握好探究的时间。
切不可只站在讲台上当看客或者忙自己的事。
(3)小组展示。
展示的方式可以分口头展示和黑板展示。
口头能直接表达的问题,由各小组推荐的代表口头完成,各小组依次完成。
多数情况下,展示的内容由各小组推荐的代表书写在各自的黑板位置,既可以让大家直观地看到各组的讨论结果,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和规范答题能力。
如果黑板位置不够,老师应对每次展示作出安排,让各小组都有展示的机会。
这个环节大约5——10分钟。
(4)质疑点评。
各小组相互观察其他小组的展示,学生可以主动要求发言,也可以由教师指定质疑点评的对象。
这个环节大约10分钟。
老师把控点评的小组数和由谁点评,掌握点评的时间,在学生评判不下时,老师帮助仲裁,并最后打分。
小组为了争分,可能每次都推荐学习更好更会表达的同学点评,这时老师应该干预。
老师可以在课前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私自确定点评的学生,用以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胆小的学生、表达能力差的学生上台点评。
由于老师的格外信赖,这样的学生在课前会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准备,点评时往往能出彩,给同学以出乎意料的感觉,赢得满堂喝彩,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使他更加积极参与学习、热爱学习。
这种经历,是学生终身难忘和刻骨铭心的,是用分数无法计算的丰厚的回报。
如果是口头展示,在一个小组发言完后,就由另一个小组的学生点评,展示和点评的学生都在座位上进行。
让学生养成习惯,只要发言就起立,说完自己的观点就坐下,不要等老师的指令。
由几个小组展示、几个小组点评,老师根据情况掌控。
如果是在黑板上的展示,要等老师安排的小组全部展示完再统一进行点评。
学生的点评要求在讲台上完成,像老师一样面向同学,把自己的意见讲给大家听。
一是纠错,二是讲清原因。
遇到点评有困难的学生,老师要及时参与,帮助学生完成。
要帮助初次点评的学生过好三关,即上台紧张关、羞于开口关、怕看同学关。
要让所有同学用欣赏的眼光、宽容的心态,看待点评不好的学生,鼓励学生逐步走向成功。
(5)反思检测。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反思得失,并根据上课时间情况布置课堂的“当堂检测题”。
这个环节大约5——10分钟。
由一、两个学生小结,以“本节课我的收获是什么”为话题小结。
包括哪些知识我懂了,哪些技能我会了,我还学会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如学会了和同学交流、学会了点评、胆子更大了、敢上讲台了等)。
学生如果有困难,可以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小结。
对于难度大的学习,如果完成的不是很好,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由老师进行小结,老师在小结时,将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弄懂没有理解的内容,纠正错误的认识,确保所学知识点到位,不欠债。
要提醒学生将纠错后的问题写在“纠错本”上,坚持每节课积累,老师要不定期检查学生的纠错本。
要注意小结本节课各小组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况,第一名的小组给予鼓励,形式要经常变换,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要学生高度认可。
小结完后,老师要布置作业。
根据学科和内容,作业包括口头作业(背诵、朗读、默写)、动手作业(做模型、做家庭试验、做游戏)、纸笔作业(练习、复习题、测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要让学生有选择,并且,要给学生指导完成作业的方法。
四、要注意的问题1、“导学案”编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达成度高低,一定要重视“导学案”的编写。
2、小组长培训是确保小组合作成功的关键,课前,老师要花一定时间对小组长进行培训。
可以在晚自习、自习课、下午课外活动、课间等时间安排小组长培训。
向小组长交代将要探究的问题,要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小组合作时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等等,形成习惯以后,时间越花越少。
3、克服畏难情绪。
万事开头难,方法得当其实也不难。
只要老师们认真领会要领,熟练掌握程序,大家一定能从自主课堂的“必由之路”走向“自由王国”,学生迸发出的能量会让我们惊奇不已。
4、要处理好主导与放任自流的关系。
有的老师可能以为“教师的教让位于学生的学”,课堂上老师就放任自流,让学生自己学到哪算哪,说的怎样就怎样,老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发挥。
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老师必须认真观察、积极参与,要像学生一样参与其中,倾听学生意见、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学生一起经历思考、经历快乐,对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要讲解清楚,当堂课没时间讲,自习课花少量时间讲,不积累问题,不欠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