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相关知识点总结(知识点)

心理学相关知识点总结(知识点)

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
3、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4、心理的实质
①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②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③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
④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有主观能动性
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者是刺激变化的程度,或者是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变化所需量的临界值绝对感觉阈限(R ):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5、差别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两个同类刺激之间差别感觉的最小差别量或最小可觉差。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生理
现象
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喜、怒、哀、恶、惧等)
意志过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等)
心理
现象
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信念等)
个性心理
个性心 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等) 理特征
社会 人格(气质、认知风格、自我概念等) 现象
①感觉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意义的解释;
②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③感觉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

知觉需要借助于过去的经验,在大脑中综合物体的不同属性,从而形成物体的完整映像。

知觉受到人已有的经验、态度的影响。

同样的物体,不同的人对他的知觉会有差别联系
①感觉和知觉同属认识的初级阶段,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②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有机综合;
③感觉和知觉常合称感知。

①按照知觉所凭借的感觉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

②按照知觉所反映对象的特点,可以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③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①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

②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人在知觉的过程中不并是把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总是倾向于把零散的对象知觉为一个整体, 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意义性(又称理解性)。

④知觉的恒长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三种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注意的性质: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选择性
注意的分配性
4、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理解)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即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①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时空关系)
–情景记忆: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定时空无关。

②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根据意识参与的程度)–内隐记忆: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又称无意识记忆。

–外显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③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时间)
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0.25~2s)保存下来,这种记忆称为~。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5s到2分钟。

成分包含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④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内容)
–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的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3、记忆的过程:
记忆是一个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信息编码: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

–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
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

–提取: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记忆好坏通过其表现。

–觉醒状态:大脑的兴奋水平。

–组块:在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
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叫组块。

–短时记忆的容量7±2
–加工深度:
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
–组织有效的复习
–复习要及时
–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好于集中复习
–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
–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后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内隐记忆: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又称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分析与综合:思维的基本过程
–比较与分类
–抽象和概括
①根据思维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直观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
②根据探索问题的答案的方向不同
1、聚合思维。

2、发散思维
③根据思维结果是否经过明确思考以及是否具有清晰意识
1、直觉思维
2、分析思维④根据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程度
1、常规性思维
2、创造性思维
表象与想象
1、表象: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

有意想象: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1、动机的涵义: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需要层次理论主要观点
人的需要由五个等级构成: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些都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关系:
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

只有满足低级需要的基础上,才出现高级需要。

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并非是对立的,低级需要部分满足可产生高级需要。

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①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倒U形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②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它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变化。

较容易的任务中,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4、动机的种类:
①社会性动机:它以人的社会文化的需要为基础
包括:兴趣、成就动机、权利动机、交往动机
②兴趣:概念——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

分类——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

前者由认识事物本身所
引起;后者是由认识事物的目的和结果所引起。

–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前者指个体长期指向一定客体、活动和知识领域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兴趣;后者是由环境中的某一事物
突然激发的兴趣。

情绪
1、概念: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2、情感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3、情绪状态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能力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流体能力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它较少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
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斯皮尔曼
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一般能力或一般因素(G因素),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S因素)。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身体运动智力
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
三元理论(斯腾伯格)
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