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报/2004年/02月/09日/泸沽湖旅游开发漫谈(上)魏小安泸沽湖的旅游开发,究竟怎么把握,是真正需要研究的问题。
泸沽湖和摩梭文化的实际情况超出我的想象。
大家都很担心保护问题,可是不能单纯讲保护。
我们得找出一个平衡点,通过这个平衡点形成一个经济增长点。
如果单纯讲保护,那就不要开发了。
反过来说,即使我们不开发,摩梭人就不破坏吗?他们为了生存,为了活得更好,本身也会破坏。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如果只从保护和破坏的角度讲,我们是两类相衡取其一。
如果没有后续产业开发,最终还林还是保不住,环境照样保不住。
这样的地区最好的产业就是旅游产业。
泸沽湖旅游的潜在优势自然的多样性。
从地质构造来说,沿途观察有些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有些是比较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有些是混杂式的东西,自然的多样性形成的景观到了泸沽湖应该说达到了一个高潮,形成了一种独特性。
文化的多样性。
比如说摩梭文化,实际上是一个文化混合体,可以看到羌文化的痕迹,藏文化的痕迹,还可以看到纳西文化的痕迹,统一到一起,形成了独特性的文化。
这种文化的独特性应该说胜过了自然的独特性。
这两个独特性就是高山湖泊和摩梭文化联系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唯一性,是泸沽湖最大的一个优势。
如果从自然的角度来说,看湖光山色,很容易联想起日内瓦湖,景观非常相像,感觉也很相像。
但是从建设的角度,现在这里和日内瓦湖还不能比,绝对不是一个层次的,但基础是有的,要以摩梭文化为载体搞起来,给人的感觉甚至会胜过日内瓦湖。
如何对待摩梭文化专家有专家的看法,旅游者有旅游者的看法,旅游的开发者和经营者有他们的看法。
专家的基本眼光就是要完整地原汁原味地保留。
这个观点不能说错,但是能不能做到我表示怀疑。
一般的旅游者是带着一种猎奇的眼光,个别人甚至是猎色。
不能用城市人、现代人的一种肮脏的心理来揣摩摩梭人这么好的一个婚姻制度。
很多人猎奇,实际上里边必然包含这个东西。
这个东西作为旅游者个人怎么看我们管不了,但是我们能不能意识到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生意点?我们不能把这事搞砸、搞坏。
可是这么多人有着猎奇心理,如何研究这个猎奇心理,把它引导到一个比较好的方向呢?开发者和经营者的眼光,应该是如何把这个资源很好地利用起来,利用的同时还必须使摩梭文化得以延续,得以保留,因为这是卖点。
我和四个摩梭姑娘聊天。
两个年龄大一点的20多岁,两个年龄小一点的是初三的学生。
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欢迎不欢迎外边的人来?她们说非常欢迎。
你们觉得人来得越多越好吗?她们说我们觉得来的人越多越好。
我接着问:不怕你们的习俗被破坏吗?她们说有信心,一定会保留下来。
然后我就问那两个初三的学生,也是这几个问题。
她们说很欢迎客人来。
后来我问,你们走婚吗?她们说我们还不到走婚年龄。
我问如果你们到了年龄走婚吗?其中一个说会走婚,另外一个说坚决不走婚。
我问为什么?她说孩子没有爸爸太可怜。
我说不对,你这是用汉族人的思维观念来看这个问题。
因为她们家开了一个家庭旅馆,我问:你们的二姐在那儿开旅馆,你们去不去打工?她们说去帮忙。
我问领不领工资?她们说我们怎么能领工资呢?我说你们付出劳动了,姐姐就应该给你发工资啊!她们说不对,我们是有活大家干,需要钱找姐姐要就行了,我们不要工资。
她们家有10个子女,其中有7个女儿。
我问她们,你们是一个父亲吗?那个小的说我们当然是一个父亲。
我说这就不对了,你们的习俗可以不是一个父亲。
她们说我们当然是一个父亲。
我说你们还是在按照汉族的思维看待这个问题,你们的婚姻制度很好啊,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
我说你们也可能学坏,你们产生私有财产的观念就是学坏!她们笑了。
后来我又问了一个问题:你们女儿国的女儿经常被人家带走,只剩下老的和小的怎么办?她们说我们女儿国的女儿多得很,嫁多少有多少。
我为什么有意跟她们聊这些问题呢?因为我感觉,对开发和经营者来说,我们一定要以平等的视角来看待摩梭文化,不能用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也不能用猎奇的眼光。
如果我们开发者、经营者用猎奇的眼光看这个事,就要走歪。
我们要尊重摩梭文化,那和我们的文化是平等的,只不过他们是另一种文化类型,是另一种文化模式。
对照摩梭文化,会发现我们有很多东西很差。
外来文化往往是一种强势文化,这种强势文化就会形成一种势差,这种势差又会形成一种压差,就使得摩梭文化的保留,最终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面临着一个摩梭文化逐渐消亡或逐渐解体的局面,而我们又希望它能够很好地保留,很好地延续。
只有这样,泸沽湖的旅游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但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很自然,来的人多了,当地人看城里人吃什么、穿什么、讲究什么,大家可能会羡慕,羡慕城里人自然会看不起自己的文化,就要学城里人,学来学去,自然的东西就没有了,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生活习俗、生活方式实际上是和生产方式联在一起的。
目前看,即使不搞旅游,摩梭人的生产方式也在改变。
原来的农业、渔业,包括狩猎、林业,现在能够长期维持的恐怕只有农业了。
木头不能砍了,狩猎也不能狩了,捕捞,湖里没有多少鱼,所以势必涉及到摩梭人生产方式的变化。
随着旅游的开发,摩梭人的生产方式会发生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长远来看,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我们一边做旅游开发,一边在使自己的卖点减弱。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是开发和经营者真正需要研究的问题。
从学术角度来说,我们要充分探索摩梭文化在人类学上、民俗学上和民族学各个方面的意义,这些方面的意义提升之后,泸沽湖就是世界性品牌。
简单讲,泸沽湖山色很好,湖水很美,水分子很特别,但这不足以构成世界性品牌。
我们必须把它提升到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这个意义上,才能够构成世界性的意义,也才能真正形成世界品牌,从现在来看,条件是具备的。
所以在泸沽湖的旅游开发上,学术研究要先行,学术研究是为经营打基础、做准备。
如果把学术研究这一块看轻了,将来就有可能变成我们的绊脚石。
泸沽湖旅游发展的方向如果在学术意义上把它炒作起来了,旅游价值就更加突显了,因为它真正具备了唯一性,也就是无可替代。
日内瓦湖也替代不了摩梭文化。
但是我们很多人都是一个居高临下的态度,甚至包括一些专家也有这种看法,在某种程度上把他们当作一个 野生动物园来搞开发。
我原来看过一个方案,就是幸福岛的方案,搞一个摩梭人的保护区,这个方案我不赞成。
搞这么一个保护区,保护区边上就必须得有一个隔离区,就意味着摩梭人永远不能进步,就意味着摩梭人的生活水平不应该提高,否则怎么保护啊?从地方行政长官的角度来说,能这么办事情吗?从国家的角度来说能这么办事情吗?弄一万多两万人在这儿,什么都不能变,完整的保护下来,保护下来干什么?第一给专家研究,第二给大家看,这不跟野生动物园差不多吗?这种观点本身就是一种歧视性的观点,绝不是一种平等的观点。
所以这种观点你可能暂时觉得有道理,仔细听这个理似是而非,我们应该站在摩梭人的立场上想想这事,谁都希望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人文主义态度问题,最基本的一个人文精神问题。
开发商也不能有救世主的态度。
我觉得不管是从政府的角度,从专家的角度,还是从开发商的角度,包括旅游者的角度,我们都不能有不平等的歧视性的态度,不能是一种纯粹的猎奇的心理。
对旅游者我们不好提这个要求,旅游者猎奇就猎奇,但是从我们的角度来说绝不能这么定位。
但是旅游确实隐含这么一个矛盾,怎么办?我们的弱势:第一,基础设施薄弱;第二,生态环境脆弱。
生态环境的脆弱不但包括自然的生态环境,也包括人文的生态环境。
从目前来看,人文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比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还要大。
优化模式,加快发展速度通过一个好的发展模式,就会有好的转化途径,使我们的优势更加强化,弱势逐步转化。
这个模式应该是控制流量,提高人均花费。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全世界搞旅游都是三句话:第一句叫吸引更多的人前来;第二句就是努力使人停留更长的时间;第三就是努力使客人花更多的钱,说到底是要使客人花费更多的钱。
所以这个问题是,三三得九不如二五一十。
我们实际上面临着两种模式的选择,一种就是不断加大客流量,从10万到30万到50万甚至到80万到100万,但是来的人花钱不多,基本上就是一张门票钱。
因为路比较远,肯定要在这儿住一晚上,然后吃几餐饭,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模式。
但这个模式我们就得考虑了,我这一万多人要是接待100万人,平均每人每年接待100人。
假设是这样,传统文化再强也扛不住。
假设说我应该接待10万人,一个人接待10个人,时间又拉长了,外来文化对我的冲击相应会小得多,在这个这程之中大家自然会体会到外边的人为什么要来,就会更加珍重自己的文化,热爱自己的文化。
现在这些年轻人,十几岁二十岁的人对这个文化已经不珍重了。
但是如果说外来的旅游者感觉这个文化是有价值的,是值得尊重、值得热爱的,他就会自发地努力,延续他的文化,保留他的文化,否则,就只能是不断改变自己,适应外来的强势文化,等于是自己断自己的根。
所以,发展模式的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泸沽湖现在有意无意按照丽江的发展模式走。
有可取的一面,比如说这些民居,我非常赞赏,包括现在盖的一些房子,就是盖客栈,客栈基本上都坚持了民居的传统。
丽江大体上也是这么一个模式,这是丽江可取的一方面。
面临着大量外来文化的冲击,丽江的文化还是保留下来了,不但保留下来了,从商业的角度来说反而更突出了。
丽江的模式不可取的一点就是大流量、低花费。
丽江去年接待了420万人,丽江城区的人口20多万,平均一个人接待20人,从当地的财政角度来说当然见了一些成效,可是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
就是因为这是一个简单的观光旅游的模式,或者说是一个唯一的观光性的模式。
因为泸沽湖受云南人的影响很大,所以我相信他们在开发的过程之中,丽江的模式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丽江的模式里可吸取的要吸收,不可取的不能吸收。
我觉得泸沽湖的发展模式应该是两个轮子一起转,就是观光加度假,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应该是度假的比重更大。
因为从度假的角度来说,人来的数量不会太多,可是停留的时间很长,所以来一个人可能相当于三五个甚至七八个观光客人。
而且度假客人相对花费高一些,对环境的破坏相应来说少一点,如果能够形成两个轮子一起转这样的模式,刚才说的这个矛盾就可以缓解,从根本上解决,现在来看不大可能,但是至少可以缓解。
这两个轮子需要一个灵魂,这个灵魂就是学术,就是文化。
通过学术的基础形成的文化,通过在当地构造一个浓厚的文化的氛围把观光和度假搞起来。
所以从发展模式上来说,我不大赞成哪年15万,哪年30万,哪年又50万,因为修这条路相对来说风险也是比较大的,因为地质构造摆在这儿,来的人越多也就意味着安全问题的风险越大。
另外一个问题,观光者和度假者的心态是不同的,度假者比较从容,比如我要到那儿去住三天,所以路上快一点慢一点就不重要了,观光者只在那住一个晚上,就得努力加快速度,速度越快安全问题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