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日知录》
无益之文有何弊端? 怪,指怪异之事;力,指勇力之
“怪力乱神”之事; 事;乱,指悖乱之事,如臣弑君、
子弑父之类;神,指鬼神之事。
无稽之言;
毫无根据,不经考证的言论
剿袭 之说; 谀佞之文
“剿袭” 之事。 他鄙弃抄袭古书, 顾炎武曾把写这部 书比作“采铜于山”。他说,当今的人写书,就像当 今的人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作废铜铸 钱。铸出的钱,既粗恶,又把古人的传世之宝毁坏, 岂不两失?顾炎武注重收集第一手资料,现在,人们 仍然常常用顾炎武“采铜于山”的比喻,说明历史研 究学术研究要重视第一手资料。
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很明白,他说:“别著 《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经术,是对儒家 经典所做的诠释考订;治道,谈经世济民之术;博闻,广泛论列文 史知识及社会风俗。他人评价:“先生非一世之人,此书非一世之 书。 (清初学者潘耒 )
文须有益于天下
解释下列文段中括号前字词的含义,翻译画横 线句。
但不管怎么说,《国史镜鉴》、《李树喜品 评历代用人方略》、《察贤辩才》三本书的素材 基本相同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同样的素材、相似 的内容,为何却要反复出书?这种“新瓶装旧 酒”、不停炒冷饭的做法,算不算一种浪费?是 否也属于当前出版领域存在的“潜规则”之一? 如果不是两位社长对簿公堂,普通读者谁能想象 得出竟然还有这样出书的!
“谀佞之文”,是指多溢美之辞的书序铭状等应酬 文字。 指出时人著书,为了博得名声,请人写序 多至两序、三序甚至四序,由此,顾炎武模仿孔子 的口吻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本则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 确,给人印象深刻
《文须有益于天下》,强调文以载道,文 以纪事,文以揭示民间疾苦、称扬善行, 从正面立论,从反面申述,旗帜鲜明地主 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顾炎武 性情耿介,很有志向, 在青少年岁月里他广泛 接触当时的名士大儒,讲学论道以天下为己任,年轻时候 的他就认识到科场应试无足轻重,用心研学实用之学。
物轶事
清兵攻陷南京后,顾炎武 在苏州、昆山参加了抗清斗争。 昆山城陷,嗣母王氏在家乡沦陷后绝食 以身殉国,临 终留下遗言给顾炎武: “ 汝无为异国臣子.”国恨家仇, 嗣母遗言,使顾炎武终生保持了不与清廷合作的态度。 表现在:不与清朝的名公巨卿有所交往,即使与自己的 亲外甥,时任清政府高官的徐乾学,也很少走动。有一 次,徐乾学坚邀舅舅到家中做客,他无奈去了,但拒绝 饮宴,以表示不食清禄之义。 公元1680年,顾炎武原 配在昆山病故,他在悼念妻子的诗中写道:地下相逢告 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在地下你见到年迈的父 母,请秉告二老 :明朝的遗民还有我这个人。)这一 年顾炎武已经六十八岁了。 他漂泊北方25年 ,最终客 死异乡。顾炎武的一生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 路”。他的《日知录》、 《昌平山水记》、《山东考 古录》、等著作都是实地考察和书本知识相互参证,认 真分析研究以后写成的。
如果《察贤辩才》一书83.6%的抄袭量属实, 那么肯定无法像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李庆生抄袭事 件那样,用 “过度引用”来解释了。另外,我 上网查了一下,该书的作者署名只看到黄书元一 人,显然也无法像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涉抄事 件那样以“帮学生署名”来搪塞了。
这样是否就可以说此案已经 “事实清楚、证 据确凿”了呢?还真不好说。耐人寻味的是,被 告称原告著作亦侵权:黄书元的代理人表示, 《察贤辩才》一书素材来源于1993年出版的 《国史镜鉴》一书,并已取得两位作者同意。李 树喜的《李树喜品评历代用人方略》一书本身已 涉嫌对《国史镜鉴》构成侵权。对此,李树喜的 律师则认为,《国史镜鉴》一书也是由李树喜参 与编写,而被告只获得其他两名作者授权,这种 授权属于无效。怎么样,够复杂吧?孰是孰非, 还真有得一辩呢。
《管》、《商》、《申》、《韩》,皆自成一家言
(
)。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
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一变
也。今人书集,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
览》、《淮南》之类耳。②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
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 庶乎( )其传也与
( )?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
文人之多
○唐宋以下,何( )文人之( )多 也!固( )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 而( )自命为文人者矣。韩文公
《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 贵,经训乃菑畬 ( ) 。潢潦( ) 无根源,朝满夕( )己除。人不通 古今,马牛而襟裾( )。行身陷不
义,况望多名誉。”而宋刘挚之训 子孙,每( )曰:“士当以器识 ( )为先,一号( )为文人,无 足观矣。”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经世致用: “经世” 经国济世 ;“致用” 学用结合 。
“诵《 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 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穷经,将以致用”二程(程颢 程颐)
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 来,又称经世致用之学。
著书之难
子书自《孟》、《荀》之外,如《老》、《庄》、
匹
天
夫 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 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有 兴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 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
责 亡 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 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汉族,原名绛,字忠清。明 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 蒋山佣。尊称为亭林先生。江苏 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 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
出版社社长"抄袭"之战的思考
月圆之夜,紫禁之巅;一剑西来,天外 飞仙。遥想当年,白云城主叶孤城与西门 吹雪两大绝顶剑客决战于紫禁之巅,引多 少英雄豪杰竞折腰!
公元2009年,北京;抄袭,侵权。光明 日报出版社原社长李树喜与人民出版社社 长黄书元走上法庭,打起了官司。这年头, 抄袭很常见,抄袭官司也比比皆是,但像 这样国内两大权威出版社的领军人物因抄 袭而对簿公堂,其“规格”之高却堪称前 无古人。看“抄袭”决战紫禁之巅,想必 十分惊险!
现在出版领域抄风日盛,越来越多有身份、 有地位甚至“德高望重”的人物卷入其中。难道, 我们真到了不得不专门制定《反抄袭法》来严打 某些“潜规则”的时候了吗?唉,不能不为当前 学风、世风之与日俱下一恸!
小结
《著书之难》析古剖今,提出 “必古人之所未就,后世之所 不可无”的著述标准,主张独 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 是在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 合实际,期于有用。
著书原则:
“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
一条是前人没有来得及做或者没有想到要做 主张独创
一条是后人需要这样一本书 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 要经世致用
你如何看待顾炎武的著书原则?
公元2009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原社长 李树喜将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告上 法庭。李树喜称被告图书《察贤辩才》 一共16.8万字,其中14.4万字均来自 原告的作品 《李树喜品评历代用人方 略》,抄袭量占83.6%。由于是党政 干部科学发展观文化读本,《察贤辩 才》十分畅销。
译文
唐、宋以后,文人为什么这么多啊!原来 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 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 “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 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 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 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 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 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 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 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 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 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 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 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 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 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 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然则( )以( )文人名于世( ) , 焉( )足重( )哉。此扬子云所谓 “摭( )我华( ),而不实( ) 我实”者也。黄鲁直言:“数十年来, 先生君子但( )用文章提奖後生, 故华而不实。”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 风,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 空同大以为( )不平( )矣。 《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 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 ( )身,政事可以及物( )。
①文之( )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 ( )政事也,察民隐( )也,乐道人之善也。 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句式 ), 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 )怪力乱神 ( )之事,无稽( )之言,剿袭( ) 之说,谀佞( )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 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译文
① 简述“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 间”的四个理由。
“明道” “纪政事” “察民隐” “乐道人之善”
阐明为政理论
记录为政事迹 体察民心 体悟人情
彰美德善行
如能按照这四个原则写成四类文章,或者在一篇文 章里至少能够体现其中的一个原则。“若此者,有 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思想家的故乡 江苏昆山
巨星陨落
学术著作
《日知录》是一不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 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 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日知录》内容宏富, 贯通古今。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09条,长短不拘,最长 者《苏淞二府田赋之重》有5000多字;最短者《召杀》仅有9字。 其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 舆地、艺文。
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他 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开创一种新的治学门径,成为清 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他提 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
顾炎武(1613- 1682) 求证据。著有《日知录》、《肇 域志》、《音学五书》、《亭林 诗文集》等,被誉为“清代学术 的开山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