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角度分析《黑天鹅》女主角

心理学角度分析《黑天鹅》女主角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电影《黑天鹅》女主角蜕变过程摘要: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电影为心理学研究的案例,可对心理疾病的产生和预防有更为指导意义。

本文现实题材电影《黑天鹅》为例,展开写作,在电影中,女主角Nina 面对心理问题因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现实的残酷与无奈一步步使得女主角走向精神崩溃,酿成悲剧的发生。

文章结合心理学理论,从梦的暗示、多重人格、自我束缚、强迫症、追求完美主义、过分孤独、精神分裂等入手,还原了女主人公悲剧产生的根源。

影片深入挖掘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女主角癫狂蜕变的经过,引人深思。

同时,文章针对电影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对挽救更多悲剧,提高现实人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引论1.1 问题的提出及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面临的生存、生活压力逐渐增多,其导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如何发现、预防、治疗心理问题成为当今众多心理学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其中,以“剖析案例--提出应对方案--将方案应用于实践”的心理疾病防范方案因过程简单、成效显著而最为受欢迎。

目前,常见的被剖析案例分为现实案例、艺术作品等。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以想象,这样的案例更具有现实预防作用;欧美等发达国家因工业发达,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更多,欧美电影产业发展较早,体系完善,内容丰富,是电影产业的佼佼者,涌现出一大批反应现实的文艺作品,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其也成为越来越多观众的选择。

心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旨在揭示人类心理和行为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

心理活动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基本的心理过程和气质、性格、能力、信念、世界观等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1]。

心理学起源于西方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直到十九世纪后半叶,在生物学和生理学的带动和影响下,于1879年德国人冯德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第一所心理实验室,开始了正式的心理学试验工1张春兴. 《现代心理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作,心理学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1.2研究的方法和意义本课题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对局部进行深入研究,找到问题的症结,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最后从局部上升到整体,对性质相同的后续案例提供方案支持。

此研究方法也是目前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对心理疾病早发现、早治疗的良好方法。

人是有思想的、有内心体验、有感情、有追求、有奋斗、有成功、有失败、有挫折。

人所从事的一切社会实践都不能脱离上述心理活动的范畴,也不能脱离支配上述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应,人活动的各个方面直接体现为心理驱动下的社会实践,其涉及个体或群体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

要掌握人的内心活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就必须了解人的基本心理状况,遵循其一般和特殊的心理及行为规律、探究其心理与行为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轨迹及根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对心理问题的众多研究也促使心理学取得迅速的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一个人的健康不仅体现在生理方面,更要体现在心理方面。

同时,研究表明在现代化的生产、医疗、企业及行政管理、处理社会日益暴露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中,人的心理因素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心理学的研究也被人们越来越重视,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

我们不得不面对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心理异常带来的个人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

也正是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研究心理学变得必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同样心理学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根本方法和手段。

本文以电影《黑天鹅》为例,利用心理学相关知识深入剖析女主人公蜕变的过程。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通过剖析对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现实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电影《黑天鹅》剧情简析及女主人性格概述2.1电影《黑天鹅》剧情简析电影《黑天鹅》是一部女性题材电影,因故事贴近生活、引起共鸣,自2010年上映以来一直深受大众欢迎,其斩获第68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奖和第83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等多种奖项。

讲述的是纽约剧团要重拍《天鹅湖》,因前领舞Beth离去,总监Thomas决定海选新领舞,且要求领舞要分饰黑天鹅与白天鹅,不但要求拥有舞剧中白天鹅的高尚、纯洁与善良,还要兼具黑天鹅的邪恶、狡诈、激情与淫荡。

Nina自幼便深受母亲艺术熏陶练习芭蕾舞,在出落成美貌动人的少女时,也已然成为纽约剧团的当家演员之一。

这次,她希望可以脱颖而出。

然而,在竞争中,她发现心机颇重的Lily是自己的强劲对手。

在选拔中,她的白天鹅表演的无可挑剔,但是黑天鹅不及Lily。

她感到身心俱疲,回家还发现了背部的红斑与脚伤。

她一个人找到总监,希望争取一下。

总监趁机亲吻她,却被她强硬拒绝。

结果,总监居然选了她。

队友怀疑她靠色相上位,在酒会上,Beth甚至当众发泄。

这种压力外加伤病,一直影响着她的发挥。

总监启发她要释放激情,表现出黑天鹅的诱惑。

在强大的心理暗示中,她似乎也滑向了黑天鹅的角色。

2.2 女主人公性格概述整部影片故事情节发展可以看出,女主人公不健全的生活环境,使得其存在众多与众不同的心灵问题,同时也造就了其与众不同的性格。

女主人公的性格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复杂的多重人格、自我束缚、强迫症、追求完美主义、过分孤独、精神分裂等。

当本不健全的脆弱性格超出自身承受能力、遭遇社会所带来的狂风暴雨时,我们可以预想悲剧的惨烈程度。

现依据故事情节的进展与主人公自身的性格缺陷,结合心理学知识对各种现象进行剖析。

3.利用心理学原理对女主人公蜕变过程分析3.1利用心理学原理分析案例的研究现状近些年来,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剖析案例法取得了快速发展。

研究表明,谢亚萍等[2]对我国高校学生缺乏运动的不健康行为进行研究综述,针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靖明等[3]以药家鑫事件为例,深入剖析微博舆论监督中的集群行为及其成因,公众的多种心理机制催生集群行为的产生,最终导致微博暴力的产生;刘正奎等[4]针对2011年一系列国家和地区发生的街头政治事件进行剖析,认为顺应民意,适时的进行疏导和预防是解决社会群体事件发生的根本因素,提倡针对不同的人群建立不同的集会体系;翟会诊等[5]针对医院护理方面遇到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掌握好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应用综合2谢亚平. 《我国高校学生缺乏运动的不健康行为研究综述》[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163靖鸣. 《微博舆论监督中的集群行为及其成因探析--以"药家鑫事件"为例》[J]. 新闻与写作, 2012, 014刘正奎. 《青年街头政治心理成因》[J]. 人民论坛, 2012, 015翟美珍. 《浅谈如何将护理心理学应用到精神科护理当中》[J]. 中外妇儿健康, 2011, 08性语言可以受到良好的效果。

利用心理学在艺术案例剖析方面,目前研究的还比较少,尤其在内容涵盖面更广泛的电影案例。

所以,本文选择现实性更强的电影《黑天鹅》为剖析对象,得出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些建议和方案。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提出的方案不仅可以解决现有的共同问题,更能对未发生的问题产生预防作用。

3.2对女主人公的蜕变分析与研究3.2.1梦的暗示整部影片随着女主角Nina的梦境展开,在梦中她与魔鬼正共舞《天鹅湖》中的一段舞蹈,梦中她纯洁善良,恐惧无助,仿佛成为了魔鬼的傀儡。

在醒来之后Nina 意识到这是区别于古典《天鹅湖》的版本,故事的结尾王子被魔鬼和黑天鹅所迷惑,而白天鹅化身的真正的公主却走向死亡。

心理学之父——著名的精神病专家弗洛尹德先生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梦是人愿望的满足”。

心理学认为梦是在睡眠状态下所发生的想象活动[6]。

总之,梦是一种生理心理现象,是人在睡眠时由于脑机能部分活动仍在继续进行而产生的。

人在清醒时通过感官获取了客观环境中的大量材料,经过大脑的加工成为表象和经验。

在睡眠状态下,这些经验和表象中的一部分重新呈现,这就是梦。

梦也是一种意识,对人的行为会产生反作用。

对于观众来说,这种表现方式是电影心理学的一种传递方式,向公众暗示Nina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命运,同时也是整部影片的伏笔。

对于主人公Nina来说,这非比寻常的梦令主人公记忆犹新,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就能忘记的。

后面发生的一切,如出演《天鹅湖》等,使得主人公一步步的走向梦境中所述的一切,更加坚信先前所做的梦为预见梦。

心理学认为,预见梦是把具体生活体验相关的各种可能性做预先拼合,即不是直观的预见到未来,而是通过做变形的梦来象征性的预示未来[7]。

此外,心理学认为梦具有四大作用[8],分别为:(1) 有益于维持人脑的正常功能;(2) 有利于调试人的心理;(3) 有益于激发人的灵感;(4) 具有自我暗示和期待的作用。

梦具有暗示作用,何况是非比寻常的奇异之梦?影片中主人公的奇异之梦很大程度上对主人公的艺术生涯起到暗示作用,这也可认为是女主人公蜕变的基础。

3.2.2多重人格6董朝辉. 《梦的成因的进展研究》[J]. 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 87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梦的解析》[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8范兴亚. 《浅谈梦与健康》[J]. 中国西部科技, 2005, 7影片中,Nina惧怕表现出色的舞者和总监发生关系,抗拒她从而成为自己表演的代替人,见到她Tutu临时代替自己排演时,愤怒顿时涌没理智;甚至在最后演出时,幻觉见她要与自己抢夺角色,甚至歇斯底里引发血光之灾。

当Nina突破日常道德的内心禁锢,开始接触到性欲,她也一步步地揭开自己内心的“恶”。

她自己也变得相当妒忌与憎恶,从那个循规遵矩的顺从者,一步步地触碰到自己内心所隐藏的激烈的阴暗面,然后撕裂结痂,直击心中的真“恶”,并与之反抗。

慢慢的,她从镜子里看到幻觉,看到另一个自己露出诡异的笑容并自虐。

可以看出,主人公体现出了典型的多重性格特征,混乱战胜了理智,一切都变得扭曲。

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是一种心因性身人份的障碍,也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

在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中,把多重人格界定为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

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9]。

在影片中,Nina出现了多重人格,尤其到剧情高潮部分幻觉尤为强烈。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影片中的人物都可看作是Nina的不同人格类型:(1) 母亲,象征着被内化了的超道德感、权威;(2) 导演,又是权威、又是内心的智慧老人,引导着Nina的成长,让Nina认为自己才是自己表演的羁绊;(3) 假想敌Lily,是Nina压抑了的本能愿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