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股票估值方法

股票估值方法

PB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PE估值法,股利贴现模型,现金流量折现法PB估值法适用于拥有大量固定资产并且账面价值相对较为稳定的企事业机构,例如周期性行业、银行、保险等,而那些具有很高商誉、隐性资产的企事业机构及资产重置成本变动较快的企事业机构则不适用。

PB估值法没有反映企事业机构的盈利能力,比PE、PEG估值法更不准确。

EV/EBITDA估值法类似于PE估值法,但能剔除了财务杠杆、折旧、长期投资水平等非营运因素的影响,更为纯粹更为清晰地展现了企事业机构真正的运营绩效。

EV/EBITDA估值法的计算较为复杂,而且也是静态的,只能作为参考。

PE估值法应用范围较广,常常与PEG法结合使用,可以参考企事业机构、行业或其他国际市场的历史经验值。

但是只能作粗略的估值,还要考虑其它诸多因素。

DDM估值法类似于DCF估值法,只是把现金流变成了分红,适用于高分红企事业机构。

实际上绝大部分企事业机构的分红率都不高,因此其可操作性并不高。

股息贴现模型是股票估值的一种模型,以适当的贴现率将股票未来预计将派发的股息折算为现值,以评估股票的价值。

DDM与将未来利息和本金的偿还折算为现值的债券估值模型相似。

股息贴现模型之一:零增长模型股息贴现模型之二:不变增长模型股息贴现模型之三:三阶段增长模型股息贴现模型之四:多元增长模型DCF估值法适用于具有稳定的、可预测性强的现金流和资本性支出的企事业机构。

现金流量折现法是指通过预测责任公司未来盈利能力,据此计算出责任公司净现值,并按一定的折扣率折算,从而确定股票发行价格。

现金流量折现法(Discounted Cash Flow Technique)什么是现金流量折现法现金流量折现法:是对企事业机构未来的现金流量及其风险进行预期,然后选择合理的贴现率,将未来的现金流量折合成现值。

使用此法的关键确定:第一,预期企事业机构未来存续期各年度的现金流量;第二,要找到一个合理的公允的折现率,折现率的大小取决于取得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风险越大,要求的折现率就越高;反之亦反之。

在实际操作中现金流量主要使用实体现金流量和股权现金流量。

实体现金流量是指企事业机构全部投资人拥有的现金流量总和。

实体现金流量通常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来折现。

股权现金流量是指实体现金流量扣除与债务相联系的现金流量。

股权现金流量通常用权益资本成本来折现,而权益资本成本可以通过资本资产定价模式来求得。

现金流量折现法的计算公式任何资金都是有成本的,即有时间价值。

而就企事业机构经营本质而言,实际上是以追求财富的增加为目的的现金支出行为。

在经济货币化乃至金融化后,财富的增加表现为现金或者金融资产的增加。

现金一旦投入运营,其流动性完全或部分丧失,随着经营的进行或时间的延续,其流动性又趋于不断提高,并最终转化为现金。

因此,责任公司的经营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现金流动过程。

未来各个特定经营期间的现金流量的折现就是责任公司价值的衡量形式,即:(1)其中,FCF是税后经营现金流量的总额;WACC是资本成本。

在将(1)式展开时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企事业机构的生命周期理论上是无限长,不可能对所有未来年份做出预测,因此,通常将展开式分成两部分,即:价值=明确的预测期间的现金流量现值+明确的预测期之后的现金流量现值。

明确的预测期之后的现金流量现值称为连续价值。

可以用简化模型公式估算连续价值,公式如下:连续价值=净现金流量/加权平均资本成本(2)假定明确的预测期后的现金流量为一恒定值,当未来现金流量按某一固定比率增长时,计算公式如下:(3)其中:NOP为明确的预测期后第一年中自由现金流量正常水平;g为自由现金流量预期增长率定值;r为新投资净额的预期回报率。

DCF应用的步骤如下:第一步:在有限的范围内即上述的明确的预测期内(通常5到10年)预测自由现金流量;第二步:根据是简化了的模型假设计算预测之后的自由现金流量水平;第三步:按照加权平均的资本成本(WACC)法折现自由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折现法在企事业机构中的运用所谓价值评估,指买卖双方对标的做出的价值判断。

在企事业机构并购活动中,对目标企事业机构的估价是决定交易是否成交的价值基础。

目标企事业机构估价主要取决于并购企事业机构对其未来收益的大小和时间的预期。

其本质上是一种主观判断,但并不是可以随意估价,而是有一定的科学方法可依据的。

企事业机构一般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对目标企事业机构估值。

现金流量折现法是一种理论性较强的方法,它是以现金流量预测为基础,充分考虑了目标企事业机构未来创造现金流量能力对其价值的影响,在崇尚“现金至尊”的现代理财环境中,对企事业机构并购决策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现金流量折现法中,沃斯顿(weston)模型估价法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估价方法,目前在欧美国家企事业机构并购活动中已得到广泛采用。

用现金流量法折现评估目标企事业机构价值,同一般资本预算分析相似:估计兼并后增加的现金流量和用于计算这些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然后计算出这些增加的现金流量的现值,这就是兼并方所能支付的最高价格。

如果实际成交价格高于这个价格,兼并不但没有给兼并企事业机构带来好处,反而引起亏损。

一、现金净流量NCF=X(1-T)-I (收进来的减去投出去的)其中:NCF——现金净流量;X——营业净收入(NOI)或税前息前盈余(EBIT);T——所得税率;I——投资。

二、折现率在现金流量折现模型中,折现率是考虑投资风险后,兼并方要求的最低收益率,也就是该项投资的资本成本。

但这里的资本成本是兼并企事业机构投资于目标企事业机构的资本的边际成本,而不是兼并方企事业机构资本的成本。

兼并目标企事业机构所用的资本,一部分来自兼并企事业机构和被兼并企事业机构的自有资本,另一部分则是兼并企事业机构和被兼并企事业机构向外界举债。

自有资金的成本可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式(CAPM)求得,而债务成本则可用债务利息经税务调整后的有效利率得到。

最后,该项投资的资本成本就是这2 者的加权平均,也就是平均资本成本(WACC),即:WACC=K=Ks(S/V)+Kb(1-T)(B/V)其中:B——企事业机构向外举债; (S+ B=V)S——企事业机构动用自有资金数量;V——企事业机构的市场总价值;Ks——企事业机构股东对此次投资要求的收益率;Kb——债务的利率;T——兼并后企事业机构的边际税率。

三、目标企事业机构的价值评估——沃斯顿模型(Weston)目标企事业机构的价值一般可用未来收益的现值表示,其计算公式为:其中:FV——目标企事业机构在第n期末的价值;Vo——企事业机构价值;NCFt——第t年的现金净流量;K——资本边际成本;n——年数,即投资期限。

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个企事业机构都会随着其生命周期的起伏而经历不同的成长阶段:企事业机构早期的成长率高于整个经济体系成长率;企事业机构中期的成长率等于经济体系成长率;而企事业机构晚期的成长率显然低于整个经济体系成长率。

沃斯顿模型建立在企事业机构经历零增长时期的假定基础之上,模型虽然简单,但经过变更后却能适应企事业机构各种不同成长形态的需要,其中最常用的有3个基本模型。

这3个基本模型是:零增长模型;固定比率增长模型;超常增长模型。

(一)零增长模型:(二)固定比率增长模型:(三)零增长后超常增长模型:式中:X——营业净收入(NOI)或息税前盈余(EBIT);gs——营业净利或息税前盈余增长率;k——加权资金成本bs——税后投资需求或投资机会;n——增长持续期;T——所得税率。

一、现金净流量NCF=X(1-T)-I (收进来的减去投出去的)其中:NCF——现金净流量;X——营业净收入(NOI)或税前息前盈余(EBIT);T——所得税率;I——投资。

二、折现率在现金流量折现模型中,折现率是考虑投资风险后,兼并方要求的最低收益率,也就是该项投资的资本成本。

但这里的资本成本是兼并企事业机构投资于目标企事业机构的资本的边际成本,而不是兼并方企事业机构资本的成本。

兼并目标企事业机构所用的资本,一部分来自兼并企事业机构和被兼并企事业机构的自有资本,另一部分则是兼并企事业机构和被兼并企事业机构向外界举债。

自有资金的成本可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式(CAPM)求得,而债务成本则可用债务利息经税务调整后的有效利率得到。

最后,该项投资的资本成本就是这2 者的加权平均,也就是平均资本成本(WACC),即:WACC=K=Ks(S/V)+Kb(1-T)(B/V)其中:B——企事业机构向外举债; (S+ B=V)S——企事业机构动用自有资金数量;V——企事业机构的市场总价值;Ks——企事业机构股东对此次投资要求的收益率;Kb——债务的利率;T——兼并后企事业机构的边际税率。

现金流量折现法举例A企事业机构是一个以生产起重机为主的设备制造企事业机构,由于内部盈利率低和投资机会缺乏,决定收购某企事业机构,以实现有利投资机会与获利的增长。

在众多企事业机构中,A企事业机构选择了B、C两企事业机构,其中B 企事业机构是一家通讯设备生产企事业机构,在市场开发和产品研究上颇具实力,有着很高的盈利率和众多的投资机会;C企事业机构是一家软件生产厂商,其盈利率高于B企事业机构。

有关资料如表1.基本资料补充资料包括:无风险报酬率(Risk-free Rate)为6%(RF),期望市场报酬率为11%(RM),负债利息率为10%,所得税率为50%,超常增长时期为10年。

根据以上资料,可以编制3个企事业机构的简易资产负债表(见表2)表2 收购前的资产负债表(机构:百万元)A B C负债15 12 12所有者权益50 40 40总资产65 52 52用内部盈利率除以(1-所得税率),然后乘以总资产,即可得出营业净收入,继而求出每股市价和资产总市价,其计算过程如表3.表3 每股市价A B C1.总资产65 52 522.盈利率r÷(1-T)0.08 0.24 0.283.营业净收入 5.2 12.48 14.564.负债利息 1.5 1.2 1.25.税前利润 3.7 11.28 13.366.所得税 1.85 5.64 6.687.税后净利 1.85 5.64 6.688.普通股股本 5 1 19.普通股每股盈余0.37 5.64 6.6810.市盈率 5.4 11.7 9.8811.每股市价⑼×⑽ 2 66 6612.资产总市价⑾×⑻1066 66表4 收购对A企事业机构每股盈余的影响A与B合并A与C合并1.新增加股本33 332.已有普通股本 5 53.总普通股本38 384.税后净利5.646.685.加:A企事业机构税后1.85 1.85净利6.总税后净利7.498.537.每股盈余⑹÷⑶0.197 0.2248.减:A企事业机构原每0.37 0.37股盈余9.影响程度(0.173)(0.146)10.冲稀比率⑼÷⑻47% 39%用自然对数回归的方法可以确定NOI和gs、b,计算结果如表5.表5 自然对数回归法的分析结果NOI b gsA收购B 18 0.9 0.14A收购C 16 0.9 0.13下面即利用估价公式进行分析:(一)计算收购后的资金成本对于每种方案,以收购前每个企事业机构资产总市价占两个企事业机构总市价的比例为权数对每个企事业机构的贝他风险系数加权,计算综合贝他风险系数(β系数),由贝他系数即可得出收购后的资金成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