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朗诵》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回顾、朗诵本单元诗歌,总结诗歌朗诵技巧。
2.进行朗诵练习,在朗诵中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3.了解朗诵比赛的准备工作,如诗歌的选择等,同时策划并举办朗诵比赛活动。
【教学重点】1.回顾、朗诵本单元诗歌,总结诗歌朗诵技巧。
2.进行朗诵练习,在朗诵中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进行朗诵练习,在朗诵中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有人说:我喜欢朗诵,但每次朗诵都觉得对不起那首诗。
这就涉及到如何朗诵的问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朗诵诗歌。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引起思考和对朗诵的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朗诵的特点观看《朗读者》视频,总结特点。
文学性朗诵的内容一般都是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
一些非文学作品,如社论、书信等,一旦作为朗诵材料,往往也会偏向于表现某个人的某种思想感情,自然带上明显的文学色彩。
文学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
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都是运用语言表现的,有声语言最能显示语言的风采和魅力。
文学作品通过朗诵可以再现作品描写的人物形象、环境气氛和生活场景,充分发挥它的艺术魅力和教育作用。
艺术性朗诵是一种比较精细、高级的有声语言艺术。
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要能分析欣赏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这是朗诵表情达意的前提;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修养,要熟练掌握标准发音和发声技巧。
要善于正确地运用语调语气,这是表情达意的关键;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艺术的修养,要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中说话,要能正确地发音,有自然的表情,这是朗诵表情达意的重要条件;此外,朗诵者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修养、社会知识修养,这是朗诵表情达意的基础。
朗诵艺术就是以上各方面修养的综合体现,缺少哪一方面的修养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朗诵者。
表演性朗诵,一般都在舞台上,在大庭广众之中进行。
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表演技能。
要有优美的语音、端庄的仪态、丰富的表情。
朗诵者还可以适当化妆,可以运用灯光布景,可以进行配乐。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增强朗诵艺术的表演效果。
只要是朗诵,即使是在小的范围内进行,都会带有表演的性质。
朗诵者要向听者显示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口语艺术才能,听者总要对朗诵者的文学修养、口语才能和表达效果等进行评价,这些都具有表演活动的明显特点。
另外需要注意选择朗诵材料。
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
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选出合适的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朗诵视频,整体感知朗诵的艺术,认识朗诵的特点。
三、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一观看《我爱这土地》《乡愁》朗诵视频,回顾、朗诵本单元的六首诗歌。
1.探究任务以小组为单位,从本单元诗歌中选择一首最喜欢的诗歌重点进行朗诵、分析,总结朗诵诗歌的技巧。
2.探究过程小组选定一首诗歌。
(1)每人先独立进行朗诵,想一想自己朗诵前、朗诵中各有什么方法和技巧,记录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
①交流各自的看法,一位成员负责把小组共识记录下来。
②小组成员思考并讨论:如何把诗歌的内容美和形式美朗诵出来呢?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结合给出的朗诵视频,记录讨论结果,综合整理,形成小组结论。
③小组派代表在全班分享总结的朗诵方法,并加以解说。
全班一起交流。
3.成果展示(1)知人论世,明晰背景,确定基调。
基调,简单地说就是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朗诵作品。
基调的种类一般有清新舒展、喜悦明快、热情赞扬、低沉悲痛、幽默风趣、意味深长、憎恶激愤、深沉坚定等,确定好基调才能把控好情感。
朗诵是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不是机械的“见字出声”的过程,要淋满尽致地表现出作者想要传达的意义和感情,通过有声语言的传播,赋予整个作品以生命。
要想朗通好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一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想借助作品表达什么,如果对作品没有深人了解,没有对字词进行仔细推微,那么表达出来的诗歌就会散乱、不知所云。
因为通过背景,作者可能想要表达更多的情感和更深层的含义,所以就要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感情色彩及价值取向等。
(2)解读诗歌,通情达意。
朗诵诗歌最重要的是“读出感情”,朗诵要求最常见的便是“有感情的朗读”。
但是若不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读透文词的内容情意,有再多的朗读技巧也只是装腔作势、无病呻吟。
要打动听众,首先自己要被打动。
“诗者,吟咏情性也。
”“诗缘情而绮靡。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诗歌必须要有情,朗诵诗歌同样必须有情,切实准确传情。
(3)进入角色,随文入境,读出诗歌的内容美(画面感、绘画美)如《你是人间四月天》,朗诵中要读出画面感。
(4)把握语气、语调和重音等,读出韵律和节奏。
教学参考:节奏是诗歌的生命,朗诵诗歌切忌没有变化。
随着诗歌内容感情的变化,诗歌的节奏也应随之变化,把握好节奏,会使诗歌更加具有韵律美。
在一首诗歌中,节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情感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当然,不同的人因为有不同的气质和特点,朗诵出来的节奏也不尽相同。
总之,节奏没有固定模式可遵循,具有独特性。
朗读诗歌要善于运用停连,合理运用扬停、落停、直连、曲连等技巧。
停连不受文章中标点符号甚至是段落的约束,而是随情而动,随义而生。
重音在诗歌朗诵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由于诗歌语言很精练,朗诵者应对每一个词语反复推敲揣摩从而确定重音。
诗歌往往会通过重音来加强感染力和表现力,所以可以通过语速、音强、音长上的对比,加强诗歌的渲染效果。
语气可以集中体现朗诵者对所要表达的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诗歌具有概括性、跳跃性和音乐性,它的语言精练,有时候一语双关表达多重含义,有时候朦胧模糊没有明确概括,在这个时候,正确的语气会起到很好的解释作用。
诗歌中很多句子不连贯,语意不明确,语气也可以起到明确句子之间关系的作用。
比如有的诗,文字表面的词语都是阳光明媚的,可恰恰作者是用反讽的手法在讽刺,这就需要以正确的语气来表达。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重点分析学过的诗歌,总结出朗诵的方法和技巧,为后面的朗诵做了知识总结和铺垫,便于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迁移。
(三)合作探究二1.探究任务结合我们总结的诗歌朗诵的技巧,给下面这首《理想(节选)》设计一个简单的朗诵脚本,根据朗诵脚本反复朗读,看看自己是否有进步。
2.过程安排(1)自主阅读《理想(节选)》,了解诗歌内容和特点。
(2)自己结合我们总结的朗诵方法,逐句分析,从语气、语调、重音、情感等方面做一些标注,反复朗读。
(3)每人在小组内展示朗诵,小组成员交流、互评,选出一位优秀朗诵者在班级展示,师生共同欣赏、点评。
3.成果展示理想(节选)流沙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睛。
分析与提示:这首诗每节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性,节与节之间并不孤立。
句式整齐,每节都是四句话,读起来朗朗上口。
诗歌句式一致、节奏一致时,朗面起来极具表现力。
在朗诵第一节时,“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语调从低缓缓上场,到第二句的时候语速开始加快,语调继续上扬,气息贯通。
第三句紧推达到高潮,最后一句速度慢下来,语调下降,为下一节做铺垫。
第二节内容有很多对比词,比如“饥寒-温饱,温饱-文明”“离乱-安定,安定-繁荣”,这些都是重音,朗诵对应的句子时应变换语调,强调二者的差异。
第三节“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和“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中,不能因为有逗号就停顿,可一气贯通到底。
朗诵第四节时语调要下抑,表达可悲可叹的情感态度。
第五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因此要变换语气,提高音量,体现作者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态度。
最后一句话语速要放慢,字字加重,把阳光、春色的美好表现出来,把作者的殷殷嘱托、期盼之情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总结的诗歌朗诵方法进行诗歌的朗诵,更深刻地理解朗诵的技巧,提高朗诵能力。
四、课堂小结朗诵是一种工具,它能激浊扬清,丰富你的感情,促进你的学习;朗诵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又是表演艺术;朗诵还是一种能力,它集中展现了你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常与诗歌交朋友,多阅读、多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梳理总结、启发。
五、拓展延伸审美鉴赏诗与歌邂逅常常有现代人为古代诗词谱曲,经歌手演唱,更增加了古诗词的魅力,像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经》中的《兼葭》,谱成的现代歌曲都堪称经典(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在水一方》MV片段)。
同学们可以选自己喜欢的曲子,将歌词换成你喜欢的诗歌进行演唱;喜欢谱曲的,也可以为喜欢的诗词谱曲,自己或请他人演唱。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诗歌的乐曲,体会诗歌的内容美、形式美,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习诗歌、朗诵诗歌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我们接下来将举办诗歌朗诵比赛,除了朗诵技巧,大家觉得还有哪些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呢?预设:(1)量体裁衣,精心选择。
选择一首好的诗歌是朗诵成功的一半。
一要选择思想性、艺术性强的,二要选择适合朗诵尤其是适合自己朗诵的。
不是所有好的诗歌都适合朗诵。
有些诗歌堪称精品,但是过于含蓄朦胧,读者可以慢慢品赏,但是对于朗诵的听者却没有回放功能,往往不容易被很好地理解。
也不是所有好的诗歌都适合自己,不是别人朗诵得好的自己就能朗诵好,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性别、年龄、声带、性格等差异。
(2)透彻解读,通情达意。
若不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读透文词的内容情意,有再多的朗读技巧也只是装腔作势、无病呻吟。
要打动听众,首先自己要被打动。
“诗者,吟咏情性也。
”“诗缘情而绮靡。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诗歌必须要有情,朗诵诗歌同样必须有情,切实准确传情。
(3)进入角色,身临其境。
紧张难免,但要尽快消除紧张。
进入角色,将自己融入作品,紧张会自然消除。
当你忘掉自我,注意力和心思已经不在台上台下了,自然会沉浸在诗歌的情境中放开情感。
(4)注意身体语言。
朗诵时大都采取站姿,朗诵者在站立的时候,一定要保持端庄稳健、舒展大方、积极向上的状态。
切忌身体松懈、前后乱晃,移动时重心移动过快,把双手抱在胸前或背在身后、双腿过度分开等不良站姿。
诗歌情感表达往往较为强烈,在体态语中经常用到手势。
其实没有所谓的“固定手势”,所有的体态动作都应该是随情而动,自然大方的。
除了一些基本的常见手势之外,我们还应该理解手势具有的区域含义。
上区手势:手势在肩部以上,一般表示积极、振奋、肯定的含义;中区手势:肩部到腰部的范围,多用来表示亲切、平等、诚恳的感觉;下区手势:腰部以下,一般用来表现否定、厌恶、鄙视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