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限制与突破——万科森林城B4区45中学规划建筑设计

限制与突破——万科森林城B4区45中学规划建筑设计

限制与突破——万科森林城B4区45中学规划建筑设计
摘要:万科森林城B4区45中学项目通过整体化设计手段,将建筑空间与场地
景观融为一体,成功地突破建设场地局限性的设计约束,达到建筑功能的合理性
与空间多样化的统一。

关键词:整体化设计;场地限制;多样化公共空间
合肥45中新校址位于万科森林公园项目B4区。

森林公园项目选址在合肥市
中心西北,临近董铺水库,位于北二环和四里河路交口西南侧,周边环境资源优良。

区域内有固镇路东西向穿过,将地块分为南北两部分,固镇路作为整个森林
公园项目的主要入口通道,沿路周边布局社区服务中心和商业、小学等公共建筑群。

45中作为社区公共功能中心的一部分,位于固镇路北侧。

设计出发点在于既保证社区主入口区域的对外形象,同时突破现有条件限制,合理解决内部功能要求。

一、总体布局
森林城45中项目实际用地面积39092㎡,设计为48班中学,学生人数2400人。

按照《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的要求,生均校园面积至少
应该达到20㎡/生。

在整体用地不足的条件下,设计除了要满足必要的教学功能
指标之外,还要求提供足够的室外活动场地和绿化场地。

场地的局限性和功能要
求之间的这一矛盾,最终催生了具有创造性的设计方案。

总图设计将400米跑道操场和篮球场地放置于东侧,几乎占据了半个基地。

教学综合体位于西侧,四条长短不一的教学楼呈梳型布局,开口朝向运动场地,
并形成丰富的内院空间。

为解决校园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建筑底层大面积架空并在二层设置上人屋面,以立体设计的方式最大化增加室外活动场地。

校区主入口避开人车流量较大
的固镇路,位于基地西侧,面临青松路。

为保证校区沿主入口形象的完整性,建
筑西立面通过连廊串联成为一体。

南北两侧设置次入口,其中北侧车行入口靠近
地下车库。

机动车道位于基地外侧,并可通过架空连廊进入庭院内部,保证消防
车通行。

校园主入口设计了前广场以及岛式停车位,方便家长接送学生。

二、室外空间设计
规划通过整体设计手段将室内外空间与景观融为一体。

在底层及二层提供了
大量的架空空间,作为半室外的活动场所。

几片大缓坡将首层绿地景观与二层活
动平台整合为一体。

延展的绿色空间改变了传统学校建筑与场地之间的平行关系,从而转变成一个三维咬合的空间体系,使得这片公共空间具有良好的可达性,成
为教学与公共功能之间一层绿色的界面,每天都将会有大量的人流穿过,极大的
拓展了空间的利用效率,同时也让校园更具活力。

位于架空层下方的半室外空间与室外操场直接相连,设计利用室外场地高差
营造出多层次的休息活动场地,这些绿坡、平台以及下沉广场带来丰富多样的空
间体验,为各种室外活动提供了不同性质的公共空间,成为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
最佳的交流场所。

室外楼梯与大台阶作为连接这些室外场所的手段,使建筑环境
更富有趣味。

三、平面布局
该建筑虽是中学教学楼,但是功能较为复杂,除教学功能外,还含有行政办公、图书馆、学生餐厅等。

在平面布局上,要求功能合理,流线简洁,动静分区
明确。

为解决功能布局复杂的问题,设计将公共功能布置于首层,与场地景观整合;主要教学功能位于二层架空层上方四个东西向条形体块中。

建筑主入口大厅及行政办公位于教学功能中心位置,与西侧主入口直接相连,为办公教学提供最便捷的流线。

大厅二层向外悬挑,下方巨大的“45”字样作为入
口标识,入口门厅二层通高,阳光从玻璃顶上洒下;直达二层的大台阶通向办公
区域,并继续向上到达二层顶部的屋面活动平台。

中央门厅南侧首层为图书馆,为使图书馆在四个方向都有良好的采光,在其
东侧挖出一个内院。

在图书馆内部利用场地的自然高差,形成错层式台地,让阅
读学习空间更为灵活。

体育馆位于建筑西南,与东侧的室外运动场地相邻。

为保证在学校放假期间
仍然能对外使用,体育馆在南侧向固镇路设一次入口。

体育馆屋面与西侧的图书
馆屋面架空层连成一体,结合景观设计,形成大面积的室外活动场地。

为保证内
部净高满足要求,体育馆室内地面降低半层,并在东侧入口处形成一个条形下沉
庭院,便于馆内采光。

学生食堂位于建筑东北角首层,面向南侧的中心景观及东侧的操场布置了主
要的用餐空间。

食堂中部挖出了一个小型的室内庭院,进一步改善了内部采光环境。

教学功能位于三至五层,避开底部人流量较多的公共空间。

四栋条形教学楼
由西侧南北向的主要连廊沟通,宽敞的连廊除用作交通联系之外,也为学生和教
师提供了另一处交流活动的公共空间。

沿连廊东侧布置的教师办公室与中心行政
服务区连接紧密。

教学楼东北侧面向操场设计了一条斜向的钢构空中连廊,使教
学楼之间的立体交通更为便捷。

教学楼各层东部尽端设计为开敞平台,朝向操场以及中央阶梯广场,是学生
提供喜爱的课间活动空间。

四、立面设计
公共功能区从西侧连廊处生长并延伸,连成一片,与条形教学体块相互交错,形成有机整体。

教学体块跨越下部公共区域。

架空层明确的划分了动静功能区域,形成丰富错叠的室外活动空间,并过渡至地面场地景观。

教学区与底部公共区的立面采用红色与灰色,色彩的对比进一步暗示了不同
的功能分区。

教学区更是将三种明暗不同的红色随机拼贴,造成像素化意向,丰
富建筑的远观效果。

教室部分窗户的设置在符合规范的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宽窄变化与可开启扇
的不同分割打破传统教学楼立面的单调重复;公共区域的外窗更具灵活性,小条窗、方窗与大片落地窗组合形成丰富的变化。

而墙面的分缝也更为契合立面的抽
象风格,使得缝内填充的色彩犹如抽象派作品,生动有趣。

五、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整体设计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建筑景观相互独立的传统
设计理念,该项目建筑与景观形成一体——公共空间与景观相互融合和穿插,形
成立体化多尺度的丰富空间模式以容纳学生多种活动需求。

同时场地景观设计将周边城市绿化带重新整合,融为一体。

校园中的大小广场、庭院和斜坡草坪相互贯通,有效消除校园场地狭小的感受。

东侧的中央广场
结合场地标高形成了层叠面向操场的室外大台阶,是主要的活动休息及观赛空间。

二层顶屋面景观以硬质铺地结合部分绿化为主。

绿化屋面、架空层以及内院的结合也从生态角度进一步提升建筑自身的可持续性,并能有效净化空气、缓解雨洪排水压力,改善场地的小环境。

结语
从建筑设计理念层面,该项目摆脱了中小学规划设计的范式,立足于儿童的快乐成长与身心健康,尽可能提供多层次的教学与活动空间;从设计技术层面,通过整体化设计手段,将建筑空间与场地景观融为一体,成功地突破建设场地局限性的设计约束,做到建筑功能合理性与空间多样化的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