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
1.试述清代文教政策的主要特点及其教育制度的基本内容。
答:(1)主要特点
清朝统治者在定都北京以后,开始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鸦片战争以前,清朝贯彻“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
突出地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尊孔读经;
②笼络、利用汉族文人;
③提倡理学和编纂书籍;
④严禁结社会盟,大兴文字狱;
⑤严订“学规”。
(2)教育制度基本内容
清代学校教育制度基本承袭明代旧制。
中央官学设有国子监和特殊性质的宗学、旗学、觉罗学,还有算学馆及俄罗斯学馆等;地方官职学设有府、州、县等“儒学”。
此外还有书院。
清代学校制度比较完整,但因特别重视科举,所以较之前代更加有名无实,形同虚设。
2.书院在清代有何发展?
答:从清朝立国至鸦片战争之前,清朝书院在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清政府对书院政策的影响下,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
(1)由沉寂转变为复苏时期
顺治元年(1644年)至雍正十年(1732年)为前期。
这个时期书院的发展表现为从沉寂转变为复苏,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①顺治年间为沉寂阶段。
当时,清朝虽已定都北京,但是全国尚未统一,政权还不稳固,清政府为了防止利用书院讲学宣传民族思想,聚众成势,因而在积极创办官学的同时,严禁创设书院。
虽然地方上仍有一些书院经修复后恢复讲学,对于一些著名书院,清政府也允许重新修复。
但总体而言,这个阶段由于政府禁止“别创书院”,因此书院的发展处于沉寂状态。
②康熙年间至雍正初为复苏阶段。
这一阶段最高统治者常以赐匾额,赐书籍的形式褒扬书院,办理文化教育事业又往往被视为是封建官吏“善政”的重要标志,于是各地缙绅之士便积极创立和修复书院,清朝书院逐渐由沉寂走向复苏,但在此期间清政府还没有明令创办书院。
(2)迅速发展时期
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鸦片战争以前为清朝书院发展的后期。
这个时期清政府改变了对书院的政策,在积极提倡的同时,加强了控制,使书院得到很大发展。
但与此同时,由于清政府对书院的严密控制,书院官学化的倾向也日趋严重,这是清朝后期书院发展的基本特点。
3.试述清代科举会试制度和办法。
答:清朝科举考试突出进士一科,科举考试分三步:乡试、会试、殿试,在正式考试之前尚有童试。
第三步为会试,是中央级的考试,由礼部主持。
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季在京城举行,故又称为“春闱”或“礼闱”,会试录取后被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4.试析科举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答:(1)清代科举考试,吸引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汉族地主及知识分子的反抗情绪。
(2)采用八股程式,考试文章均重八股,且愈发空疏、形式,命题更不合理。
作为科举准备场所的各级学校教育,只能以应付此等文章为务,不仅经世致用之学不能顾及,就是“四书”、“五经”,经义及文史书籍也不能基本弄懂,学校教育有名无实。
5.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特点。
答:17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动荡的时代。
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发展,思想和学术领域出现了进步思潮,亦称实学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人。
(1)进步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
①理学的衰落。
明中叶以后,理学自身日益僵化,越来越陷入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困境。
于是在理学内部出现了批评理学、提倡实学的思想,要求学术为治世服务。
②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的新的需要。
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新兴的市民阶层也产生了。
根植于市民阶层的社会需要,在文学艺术领域中也兴起了一股旨在破除封建正统文艺观念、开启个性主义的文学思潮,原有的脱离现实、脱离民众、拘谨刻板的沉闷气氛被打破。
文艺的变革带来了社会风气的巨变。
③明代后期随着王学的分化和王学末流空疏无用学风的泛滥,逐渐出现了对这种学风的批判和对经世致用之学的提倡。
④科技的巨大进步。
晚明科技丰硕成果的取得,一方面取决于对中国传统科技的继承和发展,另外还在于对西方近代科学成果的汲取。
在西学的刺激下,中国士大夫以审慎的态度
接受西学,并用科学的态度来审视传统观念,强调实际事功的“实行”、“实学”。
(2)进步教育思潮的主要特点
①批判理学教育理论。
进步思想家首先从批判朱陆王的主客观唯心主义教育理论入手,具体论述改革教育的意见。
②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
他们批判理学家空谈心性、侈谈伦理的“学为圣人”,提出要以“明道救世”为教育目的,培养具有挽救民族危亡和治理社会能力的治术人才。
进步思想家的经世致用,有反对民族压迫,志图匡复,挽救明王朝的思想。
③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
进步思想家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和其教育目的是一致的。
为了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他们积极提倡“实学”,反对理学家的空疏义理之学。
④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
进步思想家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原则,从而和理学家“主敬”、“主静”,“读书穷理”的学习态度和治学方法根本对立。
⑤初步民主的教育主张。
进步思想家抨击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的同时,对当时教育上的专制主义和科举学校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提出了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教育改革意见。
6.简述实学教育思潮对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以及培养实用人才、学习实学的主张。
答:(1)实学教育思潮对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
进步思想家首先从批判程朱陆王的主客观唯心主义教育理论入手,具体论述改革教育的意见。
人性论和理欲关系是进步思想家和理学家在教育理论上争论的焦点之一。
清初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家在人性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同时,亦强烈反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谬论。
他们把理欲统一起来,认为理欲不可分离,天理寓于人欲之中。
进步思想家这种理欲说,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特点和要求。
(2)培养实用人才
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家空谈心性、侈谈伦理的“学为圣人”,提出要以“明道救世”为教育目的,培养具有挽救民族危亡和治理社会能力的治术人才。
进步思想家的经世致用,有反对民族压迫,志图匡复,挽救明王朝的思想。
(3)学习实学
进步思想家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和其教育目的是一致的。
为了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他们积极提倡“实学”,反对理学家的空疏义理之学。
他们大多借托“六艺”之学为理想的学习内容,但又赋予新内涵。
诸如学习技艺、自然科学,这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和新的市民阶级的需要。
7.王夫之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何主要特点?
答:(1)日生日成的人性论和教育作用
王夫之主张人性是后天学习而成的。
他认为,人性是一种人类所具有的潜在的发展能力,即所谓“气禀”。
这种能力在生活环境变化过程中,通过“新故相推”而发展,因此人性是“屡移而异”,“未成可成,已成可革”的。
人性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日生日成”以至于善的。
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的观点,认为“习”在人性形成、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不良教育养成不良习惯,要改变极不容易,所以必须从幼小时就注意教育。
(2)理与欲统一的道德观
王夫之反对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他主张“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二者是统一的。
在这种主张之下的教育,就要重视人性的发展,满足人们的欲望,要推己及人,
要节欲而反对灭欲。
王夫之的这种道德观,是适应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市民阶级需要的,有着要求解脱束缚的意义。
(3)知行观和教育过程
王夫之在知行关系问题上,主张行先知后,知行并进,互相为用。
在知行二者中,王夫之更注重“行”,而认为不能离行以为知;要在行上取得知识,要在行上检验知识。
王夫之“行先知后”,“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的主张,是教育上的一条重要原则,正确地反映了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根据这一观点,他强调指出,获取知识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而求知识要落到行上,又要从行上检验知识的效果功用。
(4)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
王夫之认为,学与思的关系,是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依赖的关系。
为学教人都必须重视学与思的结合。
王夫之的观点,发展了先秦儒家学思结合的论述,同时反映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5)学习法和教学法
①立志。
王夫之主张为学要以立志为先,指出立志在为学、力行两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②“有序”和“不息”相结合。
王夫之认为,教学既要循序渐进,不躐等,不速成,又要有恒心,不间断。
③因材施教。
王夫之主张教者必须了解受教育者,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教育。
④自勉与自得。
王夫之主张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必须严格,学生对自己也应坚持高标准。
王夫之在强调“自勉”的同时,还指出注重“自得”,即学习积极性原则。
(6)论教师的作用和条件
王夫之在教学上极重视教师的作用。
他认为教者学者是一种道义的结合,教师负有“正人心”的重要任务。
同时还指出,教师必须在实际行动与道德行为上,能作学生的榜样。
“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