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全蚀病发生危害及综合防治
小麦全蚀病是由小麦全蚀病菌Parastagonospora nodorum(syn. Septoria nodorum)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小麦产区。
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严重的危害。
下面从危害及防治两个方面来详细介绍小麦全蚀病。
一、小麦全蚀病的危害
小麦全蚀病在小麦生长发育中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损害叶片,影响光合作用:病原菌引起小麦叶片上的黑色污点,及时发展为小而圆的黑色斑点,进一步发展为黄褐色的大斑点。
斑点周围的组织由于病原菌分泌的毒素而出现坏死。
斑点数量增加,叶片变黄,继而干枯。
这种情况导致了小麦光合作用能力的下降,影响了产量。
2.影响小麦花粉萌发:小麦全蚀病会导致花粉粒的粘性增加,从而影响花粉萌发,严重的话大量的小麦籽粒将无法受精,产量极大的降低。
3. 改变小麦种子品质:小麦全蚀病在小麦实生阶段内发病,会引起种子的损伤,对
种子品质产生极大的影响。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难治性病害,预防和控制该病的最佳方法是统筹推行综合的防治措施,从源头上减少病害的危害。
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1. 选用耐病品种:选用具有抗病性强、生长势旺盛的小麦品种。
耐病品种可以减少
病害的传播,增加小麦产量。
2. 改进种子管理:保证小麦种子的质量和健康状态,使用科学的种植技术,规范的
种子管理,避免病菌通过种子传递。
3. 科学施肥,合理使用农药:科学施肥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可
以增强植物的免疫力,减少病害发生。
在防治小麦全蚀病的同时,也应注意使用适量、正确的农药,以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4. 整地休耕:适当的采用整地休耕的方法可以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降低小麦
发病率。
错季种植、间作和轮作等农业生产方式都有利于控制小麦全蚀病。
总之,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需要我们注意防范和提高综合防治能力。
只有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小麦全蚀病的危害,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