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洋经济三大模式如何发展海洋经济,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自身特点有关,有强大的内陆腹地,可借鉴美国模式;资源贫乏,可借鉴日本模式;港口发达,可借鉴新加坡模式。
文|罗天昊刘彦华如何发展海洋经济,与各国自身特点有关。
目前,全球的海洋经济,主要有三种模式。
美国模式:大陆立国,海洋突破美国是一个大国,而且是一个发展相对均衡的大国,这种均衡包括多个方面,既有内陆各个城市和区域的均衡,还有大众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均衡,以及工业与农业的均衡。
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美国既是全球第一大工业国,竟然也是全球第一大农业国。
同样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美国既是大陆型强国,也是海洋强国。
但是,美国更主要的,还是一个大陆强国,其广袤的疆域,赋予美国先天的大陆强国的特性。
美国是面临和的海洋大国,全国海岸线漫长,拥有14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海洋资源丰富。
同时美国也是个海洋经济强国。
目前,海洋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是农业的2.5倍,美国海外贸易总量的95%和价值的37%通过海洋交通运输完成,而外大陆架海洋油气生产还贡献了全美30%的原油和23%的天然气产量。
美国的经济中,80%的GDP受到了海岸地区的驱动,40%以上是受到了海岸线的驱动,另外只有8%是来自于陆地领域的驱动。
海岸经济和海洋经济对于美国整体经济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分别占到就业率的75%和GDP的51%。
在此情况下,美国的海洋经济总量领先全球,但是,就相对值而言,美国的海洋经济本身所占比重却不高。
美国是最早开展海洋经济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国家之一。
1999年美国成立了国家海洋经济计划国家咨询委员会,并实施了“国家海洋经济计划”(NOEP)。
由于大陆经济的发达,美国对于发展海洋经济,则显得比较从容,相对于日本在海洋经济方面涸泽而渔,引起众怒,美国则非常注意保护性发展。
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国际事务办公室主任詹姆斯·特纳认为,应重视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海洋和海岸地区环境质量造成的破坏,应关注气候变化对于海洋生物资源产生的不良影响,避免过度捕捞对渔业资源带来的致命性打击。
他呼吁必须要平衡对海洋环境与资源的管理,使其与经济发展之间达到平衡。
而本届奥巴马政府,则非常注重再生能源产业。
奥巴马在2010年制定的预算中,将美国致力于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增加了一倍。
而据美国电力研究机构预计,水动力的能力来源将会在未来满足10%的美国能源需求。
一直以来,美国的海洋经济在发达国家中算是发展非常缓慢。
直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能源危机以及其他经济问题的压力下,美国才开始发力海洋经济。
鉴于美国的整体经济结构和国家禀赋,美国的海洋经济,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
美国政府直接出面领导海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工作,据相关报道,美国政府现有研究与开发实验室700 多个,聘雇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美国的3/5,政府每年的投资达到了270 亿美元。
在密西西比河口区和夏威夷,美国开办了两个海洋科技园。
前者主要从事军事和空间领域的高技术向海洋空间和海洋资源开发的转移,加速密西西比河区域海洋产业发展;后者以夏威夷自然能实验室为核心,主要致力于海洋热能转换技术的开发和市场开拓,同时从事海洋生物、海洋矿产、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技术产品开发。
这些海洋科技园在美国乃至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
强大的大陆经济,使美国并不需要在海洋经济方面下大赌注,而强大的大众产业,亦使美国在保证民生的情况下,在海洋经济领域更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在未来,美国模式最可为中国借鉴,即:未来以大陆经济为主,致力于中西部振兴,而以海洋经济为辅;在大陆城市发展大众产业,而沿海除石化之外,多发展海洋医药、海洋能源等产业。
目前,中国大陆比较发达的区域,适合此种模式,如青岛、深圳、广州等地,因为“大陆经济”的发达,海洋经济可以作为补充,而且,在产业选择上,应该主要以高新技术为主。
日本模式:陆海联动,全面开发日本是个典型的岛国,陆地资源极其匮乏,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靠的就是丰富的海洋资源。
日本由四国、九州、本州、北海道四个大岛和几千个小岛组成,海岸线漫长曲折,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广阔,达45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其国土面积的12倍。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把经济发展的重心从重工业、化工业逐步向开发海洋、发展海洋产业转移,迅速形成了以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现代海洋经济结构。
日本陆地国土狭小,而海洋经济,则需要大陆的依托,为此,日本的一个特点,就是陆海联动,以大型港口为依托,以拓宽经济腹地范围为基础。
日本在建立近海产业集聚区之前,陆地原有产业区的发展,已经先行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由此依托海洋发展的产业,起点本身就很高,且与陆地原有产业连为一体,陆海产业的现代化互为依托。
大陆经济成为海洋经济的腹地,海洋经济成为大陆经济的延伸。
而这种模式,很容易形成产业聚焦,目前,日本已经认定19个地区建设产业集群,形成了多层次的海洋经济区域。
相对中国的湛江、茂名等地本土经济不发达,而主要依靠“外来和尚”的模式,日本模式完全不同。
由于先天不足,海洋是日本经济的生命线,其全体国民开发海洋的意识非常强烈。
其开发战略可以总结为“向纵深推进、全方位开发”。
海洋开发主要指两个方面,即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技术开发。
近年来,日本已形成了近20种海洋产业。
构筑起新型的海洋产业体系。
其中,港口及海运业、沿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等四种产业,已经占日本海洋经济总产值70%左右。
其他的如土木工程、船舶工业、海底通讯电缆制造与铺设、矿产资源勘探、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制药、海洋信息等等,也都获得全面发展。
日本非常重视海洋科技的发展,海洋科技开发领域也随之不断扩大,并在海洋环境探测技术、海洋再生能源试验研究、深海等领域取得阶段成果。
日本对于海洋经济的依赖,几乎是全球登峰造极的。
日本有效国土的缺乏,使其成为全球最疯狂的围海造田者。
同时,早期的急功近利,亦使日本成为全球海洋公害,日本通过建造人工岛,已向海洋索取土地达到200多平方公里,严重影响了海洋地理生态。
日本疯狂扑鲸,置国际公约于不顾,造成了对海洋生物的严重破坏,而日本将大量从第三世界国家购买的矿产品藏在海洋里,也对海洋水质形成污染,破坏了海洋体系的平衡。
为此,日本经常受到全球国家诟病。
因此,日本后来在发展海洋经济时,有一些补偿性的措施,如,日本现在更多发展高新技术,并且实施海洋循环经济战略;健全油污染防除体制、充实油污损害赔偿保障制度、加强海洋环保调研与技术开发以及对海上环境违法进行查处等。
而如今,日本青山绿水、碧海蓝天,虽是“先举屠刀,后成佛”,也总算是修成正果。
而日本模式,主要应用于既是岛国,同时又有大国雄心的国家,最典型的除日本外,即是英国、荷兰。
内陆资源贫乏的浙江省,主要可以借鉴日本模式。
新加坡模式:以港兴市,工业为辅新加坡是个“弹丸之国”,却创造了一个个经济奇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瞩目,成为举世闻名的繁荣富庶之地。
在此过程中,海洋经济居功至伟。
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自由港。
而自由港的特点是,既是全球重要的港口、海洋性战略枢纽,同时贸易发达。
这种特点,使其海洋经济以航运为主,临海工业、旅游为辅助,而其他海洋产业则基本是作为补充。
作为全球为数不多的自由港,新加坡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咽喉,是东西方向海运的全球枢纽。
这种地位,使新加坡成为全球最具战略地位的航运港口。
全球有超过600个港口与新加坡通航。
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000万标箱,全球每5个中转箱中就有1个是由新加坡码头处理的,堪称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
而新加坡的贸易对象,主要包含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美国和日本。
同时,新加坡亦与全球其他100多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
新加坡自然资源贫乏,经济属外贸驱动型,外贸总额是国内生产总值的4倍。
贸易的兴盛,使新加坡港口运输发达。
同时,物流业所占比重日益重要。
目前,物流业成为新加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GDP贡献超过8%。
新加坡刚崛起时,还是以工业立国。
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之后,还是发展工业,裕廊工业区于1968年成立,除此之外在加冷、红山和大巴窑等地也建立了轻工业基地。
十年左右的时间,新加坡就迅速成为世界主要电子产品出口国。
同时,新加坡加大了对于临港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作为世界主要的港口,新加坡成功吸引著名的石油公司,如蚬壳石油和埃克森美孚,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国。
时至今日,新加坡形成了电子、石油化工、金融、航运、旅游服务业等几大支柱产业。
而在新加坡的产业比重中,工业已经退居次位,港口运输、旅游等第三产业,则成为第一大产业。
至今天,每年来新加坡旅游的人次超过1000万,几乎等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
新加坡的模式,是典型的港口兴市,而目前,这种模式,最流行的是在自由港的国家和地区,如中国香港、巴拿马、中国澳门等。
目前,国内的城市中,能够部分借鉴新加坡模式的,主要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港口城市。
如,作为欧亚大陆桥起点同时又是东部港口的日照,作为北部湾战略要地同时又是南方大港的湛江。
中国海洋省份海洋经济发展一览地区概貌制约因素进展动态辽宁大陆岸线全长2292公里,面积在500平米以上的岛屿266个科技和生态环境;海洋总体开发不足,以渔业捕捞和养殖为主的传统海洋产业增长方式粗放,海洋资源和沿海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等2009年7月1日,将“率先实现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目标”写入规划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天津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贸易港口,拥有全国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兄弟省市的横向竞争激烈;巨大的资源压力;优势产业欠缺;2010年11月,天津市海洋局正式启动国家海洋公益性项目:《浓海水机械热压缩精制盐和化学资源利用工程研究示范》河北海岸线长487公里,海岸带总面积11379.88 平方公里;有海岛72 个是目前泛黄海地区沿海六省市中海洋经济总量小、发展最落后的省份:海洋产业总体上说基础比较薄弱;水资源比较贫乏,环境问题也比较突出;海洋科研水平较低;海洋产业类型单一今年1月,河北省九三学社建议,河北应强化海洋意识;农工党河北省委今年的提案对于海洋经济的关注更具体一步,将目光锁定了新兴海洋产业山东海岸线长3121公里,海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海洋生物600多种发展现状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明显;渔民转产转业压力大,投入力度不够;海洋资源过度利用和开发不足现象并存今年1月4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获国务院批复。
2月18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恳谈会、项目推介会上共签约项目23个,总投资额达2549.4亿元江苏海岸线全长954公里,海域3.75万平方公里;可建万吨级泊位的深水岸线130km,港航资源10多处开发层次偏低,产业雷同,布局分散;沿海产业布局定位不明确;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沿岸海洋的无序开发带来大量的环境问题今年初,江苏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把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南北共建园区和临港产业园作为重要载体,协调推进苏南及沿江地区的重化工业向沿海地区转移,建设沪通、通苏嘉、湖苏沪、宁安铁路,推进长江-12.5米深水航道向上延伸至南京整治工程上海海岸线共526.4公里,沿海有良好的深水岸线,大陆岸线为186公里,水深在10米深水岸线长达78.6公里,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是世界第一和第三海洋产业结构不平衡,总体上依然偏重于传统产业,海洋高技术产业没有形成规模,海洋咨询和海洋信息服务业等比重过低根据上海市制定中的“十二五”规划,上海海洋经济工作将围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三大基地,即国际重要的船舶及配套设备研发制造基地,国内海洋工程与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国内海洋科技人才和海洋信息服务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