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大在线考试 法律文化

电大在线考试 法律文化

(一)论文选择一个中国的或者外国的法律文化现象、观点加以分析。

比如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刑不上大夫”,西方国家的传统法律文化“风可以进,雨可以进,国王不能进。

” 要求:(1)是一个特定的法律文化现象;(2)有明确的观点;(3)言之有理;(4)至少800字。

(二)(1)是一个特定的法律文化现象;(2)有明确的观点;(3)言之有理;(4)至少800字。

(二)社会调查报告针对当今社会的某个热点问题,比如国家工作人员的贪腐问题,教育公平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对调查结果运用法律文化基本理论加以分析。

至少800字。

(一)论文:“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出自西汉成书的《礼记.曲礼》。

因为我国古代大夫以上的阶层,享受的“特权”之一,是宗法等级制在法律上的反映。

刑,五刑也:劓、墨、刖(剕)、宫、大辟。

记载始于《礼记。

曲礼》。

大夫以上的阶层犯罪,不使用残害肢体的刑法,而是首先选择或劝其自裁(即自杀),以砺臣节;其次“戮于朝”(杀死在朝廷)。

同姓贵族有罪,则由甸师执行,秘密暗杀于郊野(参见《周礼。

甸师》)。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中国的法治进程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传统法律文化有其功能,一是法律文化是人与人之间联系、交流的精神纽带,也是一国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源泉;二是法律文化维护和巩固特定社会制度,并保持这一社会制度正常运转;三是法律文化起到传承知识、传承文明的作用;四是法律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观念意志的反映。

中国传统的等级制、等级特权思想根深蒂固,使人治在一定范围存在,甚至泛滥。

纵观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虽然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一说,但是事实上在漫长的封建传统中贯彻的却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八辟”、“八议”和“准五服以制礼”等等级制度,严格区分嫡庶、房份、辈份、年龄、地位的不同。

封建等级制,上下尊卑、界限森严,象金字塔似的层层排列。

封建等级特权表现在: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封建社会中权利、自由和社会存在的每种形式都表现为一种特权,贵族等级为维护特权而斥责人的自由,剥夺人民的基本权利;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会用普遍投票的民主原则作为装饰品,甚至也会作某种让步,但不会给予人民以自由和民主。

这种封建等级制和等级特权思想与法治国家所要求的平等、民主、权利、自由原则背道而驰,格格不入。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带有封闭性,在立法上影响法律移植。

中国传统法律在与外界几乎隔绝之下自成体系,即中华法系,它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不同。

由于中华法系封闭性强,当我们进行法律现代化,移植西方法律时阻力较大。

总之,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法治的消极作用远大于积极作用,甚至可以说是灾难性的影响。

从本质上讲,法治也是一种文化。

法治文化如同其它文化一样,有传承文明的功能,发展文化不能割断历史。

但是,取长补短,充分利用中国本土法律资源,发挥传统法律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以利于我们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制度和中国社会主义法治。

(2)社会报告调查:关于教育公平的调查报告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近几年,中央、省、市年度教育工作会议,始终把教育公平摆在教育优先发展的主要位置来提。

而对于真正的教育公平的提法,对于我们西部边远县市、边远学校似乎有些遥远。

所以,人们也就很少去思考教育公平这一问题,似乎只要能让所有的孩子入学,完成九年义务段的教育,教育部门也就算是完成了这一义务。

带着问题和好奇,我于2010年1月,利用自己当教育专干的亲属,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对一些学校进行了调查了解。

在调查过程中,立足于教育公平这一问题,采取了相应的办法和措施,进行有目的活动,先后调查了我县第一初级中学、城关小学、东风小学、布多附中(县城);麦禾营初级中学、麦禾营中心小学、板榻小学、雨碌乡小铺小学、小米小学、付加村小学(乡村)等10余所学校。

调查中,主要采取访、看、查、问的方法进行。

访。

主要是向学生及学生家长,当地政府访问学校的社会效度,家长、学生心中的效度;看。

主要是看校容校貌,看教师、学生的精神面貌,看学校的管理制度,看学校的各种活动情况;查。

主要是查学校的横籍管理,查学校各年的成绩,查学校的各种档案建设;问。

主要是问教师的教学情况,对学生的培养导向,问校长的管理去向,问家长、学生的要求和建议等等。

在调查的过程中,主要以以下内容为主,进行由点到面的调查了解。

一、不同类学校之间,在诸多建设上的差别。

二、近年来,学校的办学效益,在周围民众心中的地位。

三、清查各校设施建设隐形投入,看教育发展差距。

四、看教师的学历结构及学科搭配情况。

五、看各校的制度建设,了解管理情况。

六、听教师课堂教学,看教学公平程度。

七、看各学校的校风、教风及学风了解学校的发展去向。

八、从校容校貌看学校精神风貌,了解学校各种健体怡情、娱心的活动。

通过围绕以上八方面的内容进行调查了解,发觉在县城中小学校与乡镇中小学存在以下教育公平方面的问题,且存在问题多由于历史的原因,积淀较深,隐患较大。

一是各类学校之间固有的硬件建设差距较大。

乡村学校及教学点,仅有一点教学楼及办公设施,活动场地较窄,且不规范,有的教学点只有几间老而陈旧的教室。

而对于县城中心学校或者县直学校,则有专一的教室,专一的办公室,专一的活动场所,专一的现代设施设备。

二是现代教学手段乡村小学明显滞后于城镇小学、中学及县直学校。

条件好的城镇及县直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规范完好,上课进行得很高效,各种活动趋于现代化,且日新月异。

而对于乡校及教学点等,现代设施落后,无正规的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这似乎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三是教师缺编现象严重。

在乡校、教师紧缺,而在城区及县直学校,教师超编,且学科结构搭配合理。

四是学校投入欠公平均衡。

不知是因何原困,普遍调查结果反映,乡校的投入远远小于城区及县直学校。

五是校园文化建设存在明显差距。

对于乡校及教学点谈不上校园文化建设,而对于城区及县直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了醒目的窗口性文化。

六是教师课堂教学欠公平性。

主要反映在同一教室,同一教师操控下的作业批阅欠公平,提问鼓励欠公平,优差生的关心程度欠公平,道德品质优劣差别的学生欠公平。

针对调查所得的以上几个问题,我认为当前应采取以下措施努力实现其教育公平。

第一方面,要通过政府行为,改变传统的乡村小校,单小随便张落的观念,而把教育工作的考核纳入当地政府的德政工程考核内容,树立大校小校都是校的观念,真心认识到投入不足便育人不足,投入不足便育人的质量不高,合理规划,真正实现“麻雀虽小,肝胆俱全”的学校规划。

对于乡村的学校,更应沿续这一要求,多投入资金和关注给这些学校,尤其是那些村校及单小教学点。

与此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尊师重教的宏扬及保护意识,支持、教励支边教师,把教师的工作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考量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在细节处抓好学校的规划、教师的教学、生活等工作。

近几年,各种项目学校如数落户每一片角落,对各种项目学校的争取,政府不应只看作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事,应主动参与,积极配合,不断投入到共同建校的良好氛围之中来。

第二方面,要努力实现现代教育手段的公平发展。

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之中,我们只觉得,只要有几只粉笔,几个本子,几本教科书,便能实现上好一堂优质课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课本、粉笔、讲台这些只是成为了实现教学的一种手段。

而与此相匹配的电脑,电视、光碟等设施,绝不应理解为这是好学校才能使用的教学用具,应普及!要解决这一现象,还是得依靠政府重视教育,加大提高投入,努力实现这一手段的普及化。

对于条件差的乡校,可把先进的一系列教育手段从他们借用或实现学生接对又互补提高学习的一种方法。

同时,为真正能使条件差的学校能实施或承担起这一使命,可派员培训或全员培训,或请专人到学校辅导,或分配优秀且有这一技之长的教师到边远的乡小工作。

在研究开发这一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承研单位可以通过更先进的更超前的科研方法,努力让这一教学手段普及化,以达真正意义上的实施此项工程。

总之,要解决这一突出性较强的矛盾,关键是要加大政府的投入,使之进行到一个比较充裕的校园,让现代的环境时时闪现在乡村学校,单小学校的上空,以达到育人的先进性。

第三方面,努力解决教师紧缺编及学科搭配不合理的问题。

这得建立一个能上能下,能出能进的长效机制。

首先,政府应把教师编制纳入宏观调控体系,实现比例及搭配的合理性,在教师紧缺的状况下,应多渠道地招聘力争得到充实的师资队伍。

尤其是在广大教师紧缺的情况下,充实教师更利于调整其内部结构的合理性。

其次,要建立合理的支教体系,要把条件好的教师,按一定的比例分配到条件差的学校,进行合理的支教活动,让去支教的老师真正送去好的管理经验和好的教学方法。

对支教的教师,应建立合理的流通机制,进行鼓励或褒扬,让他们时常看到成绩的光环,奋斗的希望。

第三,努力实现学科搭配合理。

当然,只有拥有充实的教师队伍,才能实现这一合理的搭配,因此,政府和学校应尽量考虑其使这些机制盘活的措施。

并在不断的实践之中,力争实现循环上的跨越和质量上的合理提升。

第四方面,努力实现教育投入的公平及均衡性,严禁投入出现极左的不良现象。

经调查发现,乡校及单小投入较少,甚至是有的单小学校仍然存在原始自发搭建的校舍,这似乎是教育上的一种敷衍塞责现象。

面对县直学校和城区条件好的学校,往往又有资源浪费的现象,为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我认为应加强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改变以往考评地方政府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以点论英雄的做法,而应把对教育内容的考评放在一个大的平台,即本着以服务全县或全县为重,要看整体学校的布局、建设、规划及教育教学质量,不然,以短时间就出成绩的思想来平衡量其教育发展情况,势必急功近利导致教育发展的不合理性。

二是要坚持公正办学,无论校大校小,边远与否,都属于自己的学校。

不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因校与政府的所在地的远近,均应根据村落情况,人员情况,合理规划,合理施工建设,以使其各学校的建设都在进步,并实现大校大发展,小校小发展的格局。

三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着眼于教育全局,不歧视边远学校,不偏袒城区条件好的学校,无论从建设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实施运用上,应达到目标一致,进度一致,投入一致,步调一致,使其科学合量地发展和规划,实现校上同步,全乡镇整体发展的格局。

第五方面,努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调查发现,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参差不齐,公路边的学校和集镇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趋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边远的村校及单小,校园文化建设比较粗放,难以入标准之流。

针对此现象,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

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利已利彼更利当地的群众。

让学生投入到一个文化浓郁,底蕴深厚的学校,便会自然而然地受到巨大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心正规,求进求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