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人推拿手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

成人推拿手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

成人推拿手法一、推拿的防治手段1、手法治疗:术者用手和机体的其他部分,或借助于一定的器具,在受术者体表作规性的动作,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2、功法训练:根据推拿临床医疗的需要,由推拿医务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功法训练,以巩固、延伸临床疗效的方法。

三、推拿的作用原理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滑利关节;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四、推拿的治疗原则整体观念,辩证施术;标本同治,缓急兼顾;以动为主,动静结合。

五、推拿的适应症1、骨伤科病:软组织急慢性损伤、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肩周炎、梨状肌综合征等。

2、外科疾病:乳痈、手术后软组织粘连等。

3、科疾病:头痛、胃脘痛、胃下垂、中风后遗症等。

4、妇科疾病:痛经。

5、儿科疾病:腹泻、肌性斜颈、发热、遗尿等。

6、五官科病:近视、斜视、耳鸣等。

7、急性病症:中暑昏迷、休克、晕针等。

六、推拿的禁忌症1、传染性疾病患者不推拿。

2、精神病患者不推拿。

3、化脓性炎症、骨髓炎、结核、肿瘤患者不推拿。

4、骨折、脱位早期局部不推拿。

5、皮肤损害破损处不推拿。

6、急性损伤24-48小时,局部不推拿。

7、严重骨质增生、骨质疏松患者,禁用或慎用推拿。

8、孕妇或月经期妇女不推或禁用重手法。

七、推拿手法以手或肢体的其他部分,或借助于一定的器具,在受术者体表部位或穴位上所进行的具有规化动作结构的操作技术。

1、手法的分类1 )作用的部位不同:作用于软组织类,骨关节类手法。

2)动作形态不同:摆动类手法、摩擦类手法、震动类手法、挤压类手法、叩击类手法。

(作用于软组织类手法)3)适应对象不同:成人推拿手法、小儿推拿手法。

4)动作的简繁:单式手法、复合手法、复式手法。

2、推拿手法的要求A作用于软组织类手法的要求:持久:手法能够按照要求持续运用一定时间而不间断。

一般为15〜20min。

有力:指手法必须具有一定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根据病人的体质、病证、部位的不同而灵活增减的技巧力。

均匀:手法动作要有节奏性,速度不要忽快忽慢,压力不要时轻时重。

柔和:手法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用力不宜生硬粗暴或用蛮力,变换动作要自然。

深透:手法力量要深透到深层组织,直趋病所。

B运动关节类手法的要求:稳、准、巧、快”。

稳:要平稳自然,因势利导,避免生硬粗暴。

准:选择手法要有针对性,定位要准确。

巧:施术时要用巧力,以巧取胜,不能用蛮力。

快:用力要疾发疾收,用短劲”、寸劲”。

八、基本手法(一)扌衮法1、着力部位:手背尺侧1/3〜1/2,即第三掌骨尺侧至小鱼际,掌指关节向后至腕背横纹。

2、动作要领:1)手法预备姿势为沉肩、垂肘、立臂、竖掌,肘关节要高于腕关节。

2)肩、臂、腕关节放松,以肘关节为支点来回摆动。

3)小鱼际手背侧紧贴皮肤,不要来回摩擦拖动跳动。

4)压力、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协调有规律,不要忽快忽慢,用力不宜时轻时重。

5)在移动操作时,移动的速度不宜过快,要缓慢。

6)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

3、临床应用:1)扌衮法压力大,接触面较大,适用于肩背、腰臀和四肢肌肉丰厚的部位。

2)风湿痠痛、麻木不仁、肢体瘫痪、运动功能障碍等常用。

3)本法能舒筋活血、滑利关节、缓解肌肉韧带痉挛,增强肌肉、韧带活动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及消除疲劳。

4、手背扌衮法:柔和舒适,用肌肉较薄处。

5、掌指关节扌衮法:深透度较大,不太舒适,可用于肌肉较厚处。

两者可交替使用。

(二)一指禅推法1、着力部位:大拇指指端(中峰推)罗纹面(罗纹推)偏峰(偏峰推)2、动作要领:1)预备姿势为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

2)腕部摆动时,肘关节略低于腕,桡侧要高于尺侧,以肘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和拇指指间关节作屈伸活动。

3)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

4)手法频率120〜160次/分。

5)手握空拳,上肢肌肉放松,拇指自然着力,不可用蛮力下压,拇指盖住拳眼。

6)在着力面能吸定的基础上,可以做缓慢直线往返移动,即紧推慢移。

4、临床应用:1)接触面较小,渗透力较大,适应于全身各部。

2)常用于头面、胸腹、四肢部等,治疗头痛、胃痛、腹痛及关节酸痛等。

3 )舒筋活络、调和营卫、祛瘀消积、健脾和胃。

(三)揉法1、着力部位:指端(指揉法)、手掌(掌揉法)、大鱼际(大鱼际揉法)、肘尖(肘揉法)2、动作结构:施术部位带动受术部位的皮肤,做环转揉动,使皮下组织间形成摩擦。

3、动作要领:1)腕关节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运动。

2)压力轻柔,动作协调有规律。

3)要带动皮肤,使皮下组织间形成摩擦。

4)频率为120〜160次/分。

4、临床应用:本法轻柔缓和,刺激量小,适用于全身各部。

1)指揉多用于全身各部穴位。

2)掌揉法多用于背、腰、臀、下肢等肌肉较丰厚处。

3)大鱼际揉法主用于前臂、头面及上腹部病症。

(四)摩法1、着力部位:手掌(掌摩法)、手指(指摩法)2、动作结构:施术部位在受术部位上做环形的摩擦移动,不带动皮下组织。

3、动作要领:1)肘关节自然屈曲,腕关节放松,掌指自然伸直,动作缓和而协调。

2)摩动的速度、压力要均匀。

指摩法稍轻快,掌摩法稍重缓。

缓,摩法不宜急,不宜不宜轻,不宜重,以中和之意施之。

”(《圣济总录》)3)方向分补泻。

顺摩为泻,逆摩为补。

”4)频率为每分钟120次。

4、临床应用:1)本法刺激量轻柔和缓,为胸腹、胁肋的常用手法。

2)具有和中理气、消积导滞、调节肠胃蠕动之作用。

3)用于跌打损伤、关节肌肉肿痛处。

1、着力部位:指(指推法)、手掌(掌推法)、肘尖(肘推法)2、动作结构:施术部位在受术部位上做缓慢、单方向、直线推动。

3、动作要领:1 )操作时指、掌、肘部要紧贴体表;2)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

3)要沿直线推动,不可歪斜。

4 )使用介质,为防止推破皮肤。

4、临床应用:掌推法主用于臀及下肢后侧部病症;肘推法主用于背腰部脊柱两侧;指推法主用于前臂及指部病症穴位。

(六)擦法(平推法)1、着力部位:手掌(掌擦法)、小鱼际(小鱼际擦法)、大鱼际(大鱼际擦法)2、动作结构:施术部位在受术部位上做直线推动摩擦。

3、动作要领:1)掌指贴在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作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掌下压力不宜过大。

2)来回推擦的路线要尽量拉长,沿直线来回推擦,不可歪斜。

3)用力宜稳,动作均匀,呼吸自然,不宜憋气。

4)治疗部位要充分暴露,为防止擦破皮肤,要使用介质。

5)擦至透热”为度。

6)频率为100〜200次/分。

4、临床应用:1)用于脏虚损及气血功能失常,活血祛瘀作用明显。

2)掌擦法:温度较低,多用于胸胁背腹部。

大鱼际擦法:温度中等,用于四肢,尤其为上肢。

小鱼际擦法:温度较高,多用于腰背部及下肢部。

1、着力部位:双手掌2、动作结构:双手掌面挟住受术部位,相对用力作快速搓揉,同时上下往返移动。

3、动作要领:1 )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速度要快,移动宜慢,要紧搓慢移。

2)夹持之力不宜过大。

4、临床应用: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而以上肢最为常用。

多于抖法并用,作为结束治疗手法。

(八)抹法1、着力部位:拇指罗纹面2、动作结构:单手或双手拇指罗纹面紧贴皮肤,作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

3、动作要领:1)施术部位要紧贴治疗平面。

2)用力宜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力量较推法为轻。

3)不宜带动皮下组织。

4、临床应用:1)常用于头面及颈项部。

2)对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及颈项强痛等症,常以本法配合扫散法、拿五经、按揉头面部经穴等。

(九)按法1、着力部位:拇指或中指端(指按法)、单掌或双掌(掌按法)、肘部尺骨鹰嘴(肘按法)2、动作结构:在受术部位上做由浅入深再由深出浅的垂直性按压。

3、动作要领:1)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

2)用力方向要与治疗平面相垂直。

3)用力由轻到重,不宜暴力突然按压。

4、临床应用:1)指按法主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适应于腰、背、臀及下肢;肘按法主用于肌肉丰厚处,如臀、股后及腰脊柱。

2)按法常与揉法结合使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

本法具有开通闭塞、解痉通络、活血止痛、放松肌肉等。

常用于头痛、胃脘痛、肢体痠痛、麻木等。

(十)点法1、着力部位:拇指端(拇指点)、拇指指间关节或食指近侧指间关节的背侧突起(屈指点)2、动作结构:在受术部位上做由浅入深再由深出浅的垂直性点压。

3、动作要领:1)用力要由大到小,再逐渐减力,不可使用暴力。

2)点后继以揉法。

3)对于年老体弱或久病体虚的患者要慎用。

4、临床应用:1)本法刺激性很强,根据病情酌情用力,常用于肌肉较薄的骨缝处,对脘腹挛痛、腰腿痛等证常用本法。

2)本法与按法的区别:点法作用面积小,刺激量大,主用于肌肉薄的骨缝处及穴位。

(十一)捏法1、着力部位:拇指与食中二指或其余四指。

2、动作结构:施术部位在受术部位上做对称性的挤压。

3、动作要领:1)操作时要由指面为着力面。

2)用力要由轻渐重,两手用力均匀对称有节奏性、规律性,勿忽轻忽重,忽快忽慢。

4、临床应用:适应于头部、颈项部、肩部、四肢部、脊背部等。

上肢部多用单手捏,下肢或肌肉发达丰厚处可用双手捏。

(十二)拿法1、着力部位:拇指与食中二指或食中无名三指或其余四指指面。

2、动作结构:施术部位相对用力,将受术部位的皮肤连同皮下组织提起,揉捏后放松。

3、动作要领:1)以指面为着力部位,四指相对用力,不要用指甲抠。

2 )操作时用力宜由轻到重,不可突然用力。

3)动作要缓和而连贯,富有节奏性,不宜忽快忽慢,用力不宜时轻时重。

4 )要连同皮下组织,如肌肉、肌腱、筋索等一同提起,不要仅仅提拿表皮。

4、临床应用:本法常用于颈项、肩部和四肢部等。

(十三)捻法1、着力部位:拇指与食指罗纹面、食中二指罗纹面或食指中节桡侧边缘。

2、动作结构:施术部位相对用力,将受术部位捏住,作揉捻动作。

3、动作要领:1)操作时捻动的动作要快,移动的速度要慢。

2)夹持之力不可过大,用力不可呆滞。

3)动作要连贯,富有节律性。

4、临床应用:主用于四肢小关节,如指、趾部等。

常配合其他手法治疗指趾间关节的痠痛、肿胀或屈伸不利等。

(十四)拍法1、着力部位:虚掌2、动作结构:以虚掌富有弹性地击打体表。

3、动作要领:1)以虚掌拍打体表,即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

2)手腕放松富有弹性,拍后立即抬起,不宜有拖抽动作。

3)拍打时要以手掌四周边缘同时接触治疗平面。

4)以局部皮肤轻度充血发红为度。

4、临床应用:适应于肩背、腰臀及下肢等部位。

(十五)击法1、着力部位:拳背(拳击法)、掌根(掌根击法)、小鱼际(小鱼际击法)、指尖(指尖击法)、用桑枝棒(棒击法)2、动作结构:富有弹性地垂直击打体表。

3、动作要领:1)拳击法:手握空拳,腕伸直,用拳背击打体表。

2)掌跟击法:手指自然松开,腕背伸,用掌根部叩击体表。

3)侧击法(小鱼际击法):手指自然伸直,腕关节略背伸,用单手或双手小鱼际部击打体表。

4)指尖击法:用一手五指端轻轻打击体表,如雨点下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