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校园PPT课件
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校园PPT课件
2.既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 义;
3.正确认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与共同繁荣的辩 证关系。
.
• “三个离不开”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 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 离不开。
• “五个认同”: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 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 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 同。
第三阶段 1965年到现在(经第三次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 ) 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增加到56个
.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 会通过《青海省创建民 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 纲要》,将民族团结进 步先进区的创建作为新 一届省委治青理政的重 要方略。
骆惠宁书记在省十二届四次全会上作了两次重要 讲话,强调要深刻认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 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 的目标任务,切实加强对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 区工作的组织领导。
• “五个维护”: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 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 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
.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即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 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 机关,行使自治权。
.
2、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的核心:即自 治机关的自治权, 它包括7项权利:立 法权、财政权、语 言文字权、经济建 设权、文团结教育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互助县教育局 赵邦珍
2018年1月14日 .
从“民族”“中华民族” “少数民族”说起
民族:
布伦齐里-------“八要素说” 孙中山------“五种力说” 斯大林-------“四个基本特征说”
2005年5月,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 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人们共同体
教育部办公厅、国家 民委办公厅印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 要 (试行)》(2008)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并展民族团结宣 传教 育活动的意见》(2009年)
《关于在学校开 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通知》(2009) 《全国中小学民族 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2009年)
˙˙˙˙˙˙˙˙˙
第三次:宋辽金元时期。 特点是在边疆地区进行的,不仅少数民 族融入汉族,而且大量的汉族融合少数民族。
第四次:清代。中华民族这一基本共识形成。
.
我国少数民族的识别过程
第一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至1954年(第一次人口大普查) 这一阶段确认了38个少数民族。
第二阶段 从1954年到1964年 (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 这一阶段新确认了15个少数民族
.
3、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标志:即自治机关 的民族化。
自治机关的民族化指: 自治机关通过自治民族 的干部,运用自治民族 的语言和民族形式,管 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实现少数民族人民当家 作主的权利。
.
我国现有155个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5个, 自治区30个,自治县(旗)120个,还有1256个 民族乡。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民族建立了 自治地方。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 族总人口的75%,民族自治地区国土面积占全 国国土总面积的64%。
.
骆惠宁书记在2013年7月8日青海省党的群众路 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再次要求把民族团结 进步先进区的创建活动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 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省委也决定将先进区的 创建作为我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自选动作。
.
王国生书记在中共青海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体会 议上再次强调民族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民族团结进 步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新一届省委提出“四个 转变”治青理政新思路。其中,第二个转变就是 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
我省有13个民族自治地方,是民族自治地方 面积最大的省,占总面积的97%;藏族、回族、 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5个世居少数民族聚居 区全部实行了区域自治。
.
关于民族团结教育政策出台
《关于各级学校注意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通知 》(1987)
《关于在中小学进一步大力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通知》(2004 )
4.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由两个最基本的观点构成:
一是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及产生、发展和消亡 的客观规律 二是确立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和 原则
.
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即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1.始终强调“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五个维 护” ;
.
中华民族:
1902年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 家、 教育家、文学家梁启超先生在 《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这篇 文中首次提出“中华民族”一词.
.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民族融合
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 特点是在中国腹心地区进行的,形成 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民族。
第二次:魏晋南北朝时期。 特点是民族迁徙出现对流,一部分汉 族往周边去,周边少数民族也往内地来。
.
准确把握青海民族宗教特点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省份,表现 在“两多一大”
.
一是多民族聚居
140
137.5
120
100
83.4
少数民族人口为264.3万,占全省人口的46.98%
80
24.4% 60
14.8% 40
20.4
20
3.63%
10.7
9.98
2.25
0
1.9%
1.77% 0.4%
藏族
民族团结教育是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
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开设历程
1994年,我国最早的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试点在天津市展开; 1996年推广至北京山东、河南、辽宁、吉林 四川等省市; 1999年进一步推广到新疆、西藏、广 西、内蒙古黑龙江、河北
回族
土族 撒拉族 蒙古族 其他
.
二是多宗教并存(信教群众220余万)
.
所谓“一大”是指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大
.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有四个组成部分:
1.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2.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 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3.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中的一个部分,是 多民族国家社会总问题中事关全局的重要部 分,在一定条件下民族问题就是全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