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祥林嫂死因全解析

祥林嫂死因全解析

祥林嫂死因全解析
祥林嫂死因全解析余生脚步
祥林嫂死因全解析
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死因备受关注,也有多种阐释,比较典型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版高中语文教材及教师用书。

教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即要求学生探究祥林嫂的死因,可见此问题对理解小说主题的重要意义。

可是练习提供的探究选项仅为“有人说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有人说是被鲁四老爷之类极端冷酷的人‘杀’死的;也有人说是柳妈的一席话葬送了祥林嫂。

”这是把祥林嫂的死归咎于封建礼教思想,鲁四老爷之类人以及封建迷信思想,概括起来说,就是祥林嫂死于她自身之外的社会力量。

这种观点显然是不全面的,因为它只看到了祥林嫂死的部分外因,没有看到其内因。

与之配套的教师用书在第16、17页对祥林嫂的死因有大段阐释,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封建的政权、族权、父权、神权四大绳索”,二是“祥林嫂周围一大群不觉悟的有名无名的群众”,三是“祥林嫂的悲剧还有她自身的原因”。

这种观点看到了祥林嫂死的社会原因,也看到了其自身原因,无疑比前一观点更全面,但还是没能解释清楚祥林嫂死的全部原因,因为我们至少没有看到祝福之夜大雪引起的寒冷也是造成她死的原因之一。

依据小说的描述,笔者对祥林嫂的死因全面解析如下。

一、导致祥林嫂死的社会力量
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来的传统伦理道德即封建礼教,是看不见的无形的力量。

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妇女始终处于被控制被奴役的地位,妇女必须坚守“三从四德”,在婚姻问题上“妇无二适之义”,必须“从一而终”。

这是“妇节”,违背这样的礼教观念,就是“不洁”,更是“不节”,就要受到惩罚。

这样的伦理道德观,千百年来口口相授,耳濡目染,代代传承,已经在每一个社会成员尤其是广大妇女的内心深处扎根,直到祥林嫂所生存的二十世纪初,虽然封建帝制已被推翻,它仍然根深蒂固,余威犹存,广大妇女的潜意识导致她们遵照执行。

祥林嫂抗婚就是遵守“从一而终”原则的具体行动。

这样的观念,从精神上束缚并毒害妇女,祥林嫂死了丈夫再嫁就是“不节”,就是有罪,就要被惩罚,而祥林嫂只能默默承受惩罚,哪怕是失去自己的生命。

封建礼教有忠诚的维护者和自觉的执行者,如鲁四老爷和四婶之类。

他们秉承束缚妇女的礼教观念,维护封建伦理的“妇节观”,反对一切社会变革,反对妇女再嫁,认为祥林嫂这样的女子再嫁,是女人最大的罪恶,不能容忍,必须驱赶出门。

他们以自己“忠诚”的言行把祥林嫂往死路上驱赶。

家族是封建社会重要的组织单位,家长是家庭秩序的维护者和主宰者,婚姻更是必须听从“父母之命”,因此祥林嫂的父母可以把她嫁给年龄小十岁的还未成年的祥林,婆婆可以为了小儿子结婚的八十吊聘礼而把祥林嫂嫁给贺老六,贺老六的大伯可以在祥林嫂丧夫失子、身处绝境的情况下再用力推一把,通过收屋把祥林嫂扫地出门,逼迫她一步步走向深渊。

鬼神的力量,阴曹地府的力量,被封建统治者用作麻痹群众,维护统治基础的工具。

随着封建统治的加强,不断固化在柳妈这样的普通民众的头脑中。

祥林嫂正是在柳妈的耳提面命之下,深信自己罪孽深重,必须捐门槛赎罪,否则,连鬼神也不会饶恕她。

但小小的门槛的力量哪能抵得上强权呢?
祥林嫂命运悲惨,本想通过对儿子负罪的、自责的倾诉来博得人们的同情和关心,但周围的人们在短暂的眼泪之后,便是冷漠,便是鄙薄,便是对她的的揶揄,祥林嫂简直孤立无援。

我们看到,祥林嫂所处的社会环境,不论是自己初嫁的卫家,还是被迫改嫁的贺家,不论是帮佣的鲁家,还是鲁镇的人们,都从思想观念上,从精神上,从语言行动上摧残着祥林
嫂,在精神和肉体上折磨着祥林嫂。

这些决定了她必死无疑,不死反而不正常。

二、导致祥林嫂死的自然条件
对祥林嫂的死因,大多从上面的社会原因来认识,尤为甚者是借用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关于政权、族权、父权、神权的论述,从纯政治角度来阐释祥林嫂死的社会政治原因,如前述高中语文教材及教师用书,很少有人看到祥林嫂死的自然条件因素,即便看到,也只是说祝福之夜的大雪,祥林嫂因寒冷而死。

这显然是不全面的。

笔者认为,祥林嫂死的原因,除了社会因素以外,还有自然条件的原因,而自然条件不仅仅是祝福夜的大雪。

首先是病灾。

祥林嫂的第一个丈夫祥林是怎么死的,小说只有五个字“死了当家人”,没有具体说明死的原因,我们不便随意推测。

但祥林的死,是引起祥林嫂一系列悲剧命运的导火索,且祥林比祥林嫂小十岁,这又不能不让我们疑惑他怎么会死,是伤亡,是意外,还是疾病?不管怎样,疾病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贺老六死于伤寒,是小说明确的。

伤寒是一种肠道传染疾病,多由伤寒杆菌污染水而引起,在1928年英国人赖特发明伤寒疫苗之前,死亡率高达40%—50%。

贺老六因伤寒而死,祥林嫂悲剧的命运又一次临近深渊。

其次是狼灾。

狼灾指的是成群的或者是单个的野狼对牲畜或人的频繁伤害。

在提倡保护野生动物的今天,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经很难听到关于因狼而成灾的事情了,即便有,也大多发生在以饲养羊为经济来源的新疆、内蒙等地,大多是因狼伤害羊而造成经济损失。

《凤凰网》2011年12月24日转《法制日报》文章《新疆狼灾频发,致500余只羊死亡,牧民补偿问题待解》,文中有这样的叙述“今年以来,这里已先后数十次发生狼群袭击牧民、牲畜事件,500多只羊惨遭狼群咬杀死亡、失踪。

”但在祥林嫂生活的二十世纪初期,狼灾是经常有的。

王剑在《当代小说》杂志2005年第5期的《狼灾》一文介绍,“那些年,狼窝经常闹狼灾。

最厉害的一年,村子里有十几户人家喂的羊息猪仔,都被山上下来的狼给拽走了。

后来,狼连大羊大猪也敢咬死。

更可怕的是,有两个刚会走路的小孩子,在傍黑天的时候,就让狼给叼跑了。

那会儿,人们谈狼色变,极为恐惧。


野狼衔去阿毛,是对祥林嫂致命的一击。

阿毛是她的骨肉,是她唯一的希望,是她在“夫死”以后,唯一可以在未来的命运中遵从和寄托的对象。

阿毛死去,祥林嫂的心灵再也没有了归属地,她由希望到失望甚至绝望。

更何况祥林嫂对阿毛的死深深自责,“我真傻,真的……”,她的内心深处充满了负罪感,心灵承受着自己给自己的痛苦的折磨。

再次是祝福夜的大雪。

大雪夜的寒冷,在祥林嫂遭受丧夫失子,扫地出门,做奴隶而不得,最终沦为乞丐的痛苦命运以后,为祥林嫂生命的结束唱响了凄凉的挽歌。

三、导致祥林嫂死的自身原因
社会原因和自然条件,是祥林嫂之死的外在因素。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探究祥林嫂的死,必须找到属于祥林嫂自身的原因。

在强大的社会力量面前,祥林嫂是弱小的。

婆婆要其再嫁,她只能逃亡,但被发现并抢回去,甚至连1750文的辛苦钱也被婆婆领走。

贺家墺人来抢亲逼婚,她选择以头撞香案,结果是自己额头上留下被人终身取笑的伤疤,嫁还是嫁了,亲还是成了。

大伯收屋,她走投无路,只得再次投靠鲁四老爷家,在遭到鲁家打发她走的驱赶时,她只能流落街头行乞为生。

祥林嫂有过对命运的反抗,甚至是倔强的反抗,是以死相拼的反抗,但她的反抗是无力的,是不可能战胜强大的社会力量的,在一次次的失败以后,她只能安分地顺从社会对她命运的设计,因为她极其弱小。

在恶劣的自然条件面前,祥林嫂是脆弱的。

二十世纪初的农村底层妇女祥林嫂,是不可能有经济实力去战胜死亡率极高的伤寒病灾的;她也没有意识在春天去预防常常袭击牲畜,并常把小孩当作美味佳肴掠取的狼灾;她那样一个走向末路的乞丐,也根本不可能有抵御寒冷的物资储备,甚至连一点抵御寒冷的意识恐怕也没有。

她只能在耗尽自己最后的一丝脆弱
气息后,寂然死去。

更重要的还在于,祥林嫂在思想深处,是恪守“三从四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从一而终”“妇节观”的。

在祥林死后,她余生的愿望就是赎罪,就是守住“妇节”,以求得鲁四老爷、四婶等占统治地位的一班人的宽恕,以求得在阴曹地府不被锯断分尸。

她不可能明白,她的愿望是永远不能实现的;她也不可能明白,她的奋斗只能失败;她还不可能明白,她永远只能是礼教观念的殉葬品。

祥林嫂最大的悲剧正在这里,她为之奋斗的,就是要葬送她的,可是自己还在不懈地奋斗,并以生命为代价……
2013年10月6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