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学概论Bacteriology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徐旭东
xu_xudong@
第一节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分类
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一)细菌的大小
细菌的测量单位为微米(μm),一般球菌直径平均大小为1.0μm,杆菌为1~5 μm×0.5~1.0 μm。
(二)细菌的形态
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种;
1. 球菌(coccus, cocci):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
2. 杆菌(bacillus, bacilli):长杆菌、短杆菌;
3. 螺形菌(spirilla):弧菌(vibrio)、螺菌(spirillum)。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电镜)
常见细菌形态
常见细菌形态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电镜)
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
)
常见细菌形态
拟态弧菌(vibrio mimicus
,电镜)
常见细菌形态
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
常见细菌形态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
常见细菌形态
各种细菌的形态和排列
链球菌
Coccoid-shaped Bacterium, Streptococcus faecalis(SEM×33,370).
This image is copyright Dennis Kunkel
藤黄八叠球菌(Sarcina leteus,电镜)
四联微球菌(Micrococcus tetragenus,电镜)
(三)细菌的特殊形态
除上述基本形态的细菌之外,还有一些特殊形态的细菌,如长有附属丝的红微菌,丝状的亮发菌等。
其他还有梨状、盘碟状、方形、三角形等。
红微菌的形态右:模式图,左:显微照片亮发菌的形态
方形细菌(square-shaped bacteria)
星形细菌(star-shaped bacteria)
(一)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
1. 细胞壁(cell wall)
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peptidoglycan)组成,又称粘肽(mucopeptide);
肽聚糖由N-乙酰葡萄糖胺(N-acetylglucosamine,G)、N-乙酰胞壁酸(N-acetylmuramic acid,M)和短肽侧链组成;G和M交替排列,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成长链骨架;短肽侧链将长链骨架连接成空间网格状结构。
革兰氏阳性细菌(G+)和革兰氏阴性细菌(G-)的细胞壁结构有较大差别。
肽聚糖的化学结构
L-Ala
D-Gln
L-Lys
D-Ala
(Gly)
G+细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磷壁酸(teichoic acid)
相连;
种类:壁磷壁酸-和M之C
6
膜磷壁酸-和CM相连。
功能:
①是G+细菌重要的表面抗原,与血清学分型有关;
②有保存和运送Mg2+的作用;
③是某些噬菌体的吸附受体,与噬菌体感染有关;
④具有一定的致病作用。
磷壁酸的化学组成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壁结构
L-Ala
D-Glu
meso-DAP
D-Ala
)
大肠杆菌的细胞壁结构
G-菌还有外膜层!
G-菌的外膜层
•脂蛋白(lipoprotein):蛋白端通过Lys羧基和meso-DAP的氨基相连,类脂端和脂质层共价连接;lipo-脂的
•脂质层:最近认为是单层,嵌有蛋白质,控制物进出细胞的屏障。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由类脂A、核心多糖、特异性多糖组成。
poly-多的,saccharide,糖
G-和G+细菌的细胞壁结构比较
早期伯杰氏系统中将细菌分为四个门
•薄壁菌门(Gracilicutes):G-,薄肽聚糖层。
如暗细菌纲、产氧及不产氧光细菌纲;
•厚壁菌门(Firmicuttes):G+,厚肽聚糖层。
如厚壁菌纲、放线菌纲;
•柔膜菌门(Tenericutes):不含肽聚糖层,无细胞壁。
如柔膜菌纲;
•疵壁菌门(Mendosicutes):由蛋白质、脂多糖结构取代肽聚糖构成细胞壁。
如古细菌。
细菌的细胞壁的功能
①保护微生物细胞,维持细胞外形;
②和微生物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对噬菌体的敏感性有关;
③为细胞的运动提供可靠支点;
④和物质交换有关,和微生物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关。
(3)溶菌酶和青霉素对细胞壁的作用
溶菌酶——水解N-乙酰胞壁酸(M)、N-乙酰葡萄糖胺(G)之间的β-1,4糖苷键,破坏细胞壁结构。
青霉素——抑制肽聚糖生物合成的交联过程,影响细胞壁的形成。
对静息细胞无作用。
G-:DAP Ala
G+:Gly Ala
稀溶液高渗溶液
Cell membrane
2. 细胞膜(cell membrane)
细胞膜,又称质膜(plasma membrane)或内膜(inner membrane),是紧贴在细胞壁内侧、包围着细胞质的一层柔软、脆弱、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厚约7~8nm,由磷脂(占20%~30%)和蛋白质(占50%~70%)组成。
(1)细胞膜模型
1972年由J.S.Singer和G.L.Nicolson提出。
其要点为:
①膜的主体由脂质双分子层组成;
②脂质脂质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
③整合蛋白因其表面的疏水性,可嵌合于脂质双分子层的疏水性内层,作横向运动;
④外周蛋白因其表面的亲水性,可与脂质双分子层表面的极性头相连,作漂浮运动;
⑤脂质分子间、脂质与蛋白质之间无共价结合。
亲水的极性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