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水浒传》

第二章《水浒传》


从文本看,招安是必然的。作者把民众的 反抗斗争纳入了忠奸斗争的轨道,结合起 来写。


《水浒传》中关于招安的描写,也和宋元 以来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背景有关。 怎样写受招安?作者一方面肯定接受招安 为梁山义军唯一正当的归宿,另一方面又 描写了反招安的斗争,并把招安处理为悲 剧结局,在一定程度上对招安的道路有所 批判。这说明作者在处理宋江受招安的问 题上存在着矛盾。
二、《水浒传》的作者
《水浒传》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 1. 罗贯中著 3. 施作罗编 2. 施耐庵著 4. 施作罗续
据现存《水浒传》最早刊本的暑名和明代 高儒《百川书志》所载“施耐庵的本,罗贯中 编次”(“的本”是宋元明时期关于书籍版本 的常用语,意为“真本”),施耐庵是《水浒 传》的作者,罗贯中是编者或整理、加工者。
四、肯定金钱的力量,赞美自由自在的生活理想
《水浒传》还肯定了金钱的力量,赞美 一种以充分的物质享受为基础的自由自在的 生活理想,表现出浓厚的市井意识。小说中 晁盖、宋江、卢俊义、柴进这一类具有凝聚 力、号召力的人物,其主要的凭借就是有钱 而又能“仗义疏财”。在“义”的背后,作 者有意无意地写出了物质所具有的力量。许 多好汉上梁山的动机,也和物质享乐有关。 而“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盘分金银”,几 乎是梁山好汉的口头禅。
第二节
忠奸斗争、民众斗争与宋江形象
关于主题思想的主要观点: 农民起义说 忠奸斗争说
宣扬投降说
官(奸)逼民反说
为市民写心说
多元融合说
尽管《水浒传》的内容繁富复杂,其主题思想 众说纷纭,但从基本内容看,实际反映的是一种更 广泛的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的民众斗争,而且把民众 的反抗斗争纳入了忠奸斗争的轨道,把梁山好汉作 为一种除暴安良、反奸臣的正义力量来写。同时, “乱自上作”、“官逼民反”是作者结构故事、塑 人物的指导思想,它艺术而真实地反映了一个较 长时间的民众斗争的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 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歌颂了人民群众 的反抗精神,揭示了民众斗争失败的内在原因。
第二章《水浒传》:英雄传奇小说的 开山与典范之作
《水浒传》是与《三国演义》 大致同时出现的一部英雄传奇小 说。它的问世,标志着英雄传 奇这一小说类型的成熟。
第一节 《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和版本
《水浒传》描写的是以北宋末年宋江为 首的民众起义,它也是在历史记载、民间 传说、话本和杂剧的基础上,最后由作家 加工完成的作品。
小说以高俅发迹开端,用意在于表现 “乱自上作”, 强调“官逼民反”,接着各 个英雄的反抗如百川归海式形成大聚义高潮, 招安的结局是功成遇害。
整个结构把情节组织到反对奸臣害国、害
家、害民,赞美忠贞之士“替天行道”、行侠
仗义的主题上,因此这种结构适应表现深刻的
思想内容和重大主题的需要,这是长篇结构的
创新。
三、《水浒传》的语言特点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用通俗口语写成 的长篇小说,标志着古代通俗小说语言艺术的 成熟。它在语言上继承和发展了宋元话本,给 我国小说语言开创了以口头语言为基础,进行 加工提炼,使之个性化、形象化的文学语言, 比《三国演义》更具表现力。 特别是写人物对话,不同身份的人物有不 同的语言特色,达到了个性化的高度。
二、热情肯定和赞颂了民众的反抗精神和 复仇行为 小说把那些被统治阶级视为“盗贼草 寇”的起义英雄放在主要地位给以充分的 肯定,并对他们所表现的反抗精神和复仇 行为作了热情地肯定和歌颂。 武松;林冲;解珍、解宝……从英雄 的立场出发,表现了“乱自上作”、“造 反有理”的思想。
三、歌颂梁山好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
宋江性格的发展阶段


义释晁盖到逼上梁山
逼上梁山到晁盖中箭 晁盖中箭身亡到梁山招安投降

招安投降到功成遇害(悲剧阶段)
第三节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一、 传奇式英雄形象的塑造 《水浒传》最值得称道的是在人物 塑造方面的发展和提高。作者以其对 社会生活的广泛了解、深刻的人生体 验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对人物的描写 和刻画达到了个性化的程度,标志着 古代小说的人物塑造从类型化向典型 化的过渡。
《水浒传》有一个别名叫《英雄谱》。对 一般读者来说,小说中的英雄气概才是最能 够吸引他们的东西。日常生活中,在强大的 恶势力面前,受欺凌而忍让,见不平而回避, 是普通人的选择。但人们的内心却不甘于此。 而梁山好汉则是另一种人物,是传奇式的理 想化的英雄人物。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敢 作敢为,是他们共有的特点。
小说叙述和描写景物的语言也准确精炼、 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
如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大风雪的描写,写林 冲至草料场: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 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 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 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 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 元代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水浒戏
在这些戏里,“水浒”原来的人物故事得 到了进一步发展。起义的根据地从太行山改为 山东的梁山泊;水浒英雄已由三十六人演化成 “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的一百零八将; 已有三打祝家庄,晁盖中箭身亡,宋江继为头 领等故事;《宣和遗事》中“杀人放火”的草 寇,已演化为“替天行道救生民”的仁义之师。 这说明“水浒”的长篇故事已基本形成。 ★ 元末明初出现了小说《水浒传》
五、不分贵贱、无问亲疏的平等意识
《水浒传》对梁山这一虚构的小社会的描写, 也流露出比较明显的平等意识。
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天地显罡煞之精,人境合 杰灵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 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 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 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 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对夫妻,与叔侄郎舅,以及跟随 主仆,争斗冤仇,皆一样的酒筵欢乐,无问亲疏。或 精灵,或粗卤,或村朴,或风流,何尝相碍,果然认 性同居;或笔舌,或刀枪,或奔驰,或偷骗,各有偏 长,真是随才器使。
丰富的思想内涵
一、广泛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小说广泛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展 现了各种邪恶势力横行的黑暗社会现实,从而揭示出人 民起义的社会根源。
小说中第一个正式登场的人物是高俅(王进,林冲,杨志) 这样的开端,寓示着“乱自上作”、 “官逼民反”的创作意图, 即上面的黑暗导致了民众的反抗。由于皇帝的昏庸,上有高俅、 蔡京、童贯、杨戬等祸国殃民的权奸,中有梁中书、高廉、贺太 守之流的赃官污吏,下有郑屠、西门庆、蒋门神、毛太公一类的 地方恶霸,他们依仗权势,无所不为,横行霸道,给人们带来深 重的灾难,造成“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
如第三十八回写戴宗引李逵与宋江见面的一段:
李逵看着宋江,问戴宗道:“哥哥,这黑汉子 是谁?”戴宗道:“……这位仁兄,便是闲常你 要去投奔他的义士哥哥。”李逵道:“莫不是山 东及时雨黑宋江?”戴宗喝道:“咄!你这厮敢 如此犯上,直言叫唤,全不识些高低!兀自不快 下拜,等几时?”李逵道:“若真个是宋公明, 我便下拜;若是闲人,我却拜甚鸟!节级哥哥, 不要赚我拜了,你却笑我。”宋江便道:“我正 是山东黑宋江。”李逵拍手叫道:“我那爷!你 何不早说些个,也教铁牛欢喜!”扑翻身躯便拜。
鲁迅:“《水浒》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 紧’……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 韵’却好得远了。”
再如“武松打虎

武松……酒力发作,……却待要睡,只见发 起一阵狂风来。……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 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 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 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 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 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 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 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

善于紧扣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通过一 系列故事情节刻画人物独特的思想性格。 (林冲、杨志、鲁智深) 通过白描手法与具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突出英 雄人物的英雄气概和性格特征。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


善于安排人物出场,通过不同的出场方式揭 示人物的思想性格。 (宋江、高俅、鲁智深) 在现实环境和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写出 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宋江、林冲、武松)

●运用细节描写与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林冲、武松)
二、“百川汇海”式的艺术结构
《水浒传》的结构完整而独特。它由相对独 立、完整的各个故事连结而成一个整体。在 首尾两个志怪故事的中间表现的是一个具有 历史真实的事件的发展过程,完整的结构展 示了情节从开端到发展,再到高潮、结局的 全过程。小说的主线是人民起义的发生、发 展直至失败的过程,全书是有机的统一体, 而人物和情节的安排主要是单线发展,每组 情节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金圣叹:“别一部书,看过一 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 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 都写出来。”还说:“《水浒传》 写一百八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 (《读第五才子书法》)
塑造人物的方法
善于运用夸张、渲染和精彩的细节描写塑造人 物形象。 (武松打虎)
运用各种不同形式的对比手法表现不同人物性 格的差异。 在同一场合,以他人的行为衬托英雄人物(第 九回 林冲棒打洪教头); 不同人物从事相同或类似事情的对比(武松打 虎与李逵打虎;李逵劫法场与石秀劫法场;武 松杀嫂与石秀杀嫂;林冲和鲁智深对林冲妻子 被调戏的对比)
★ 宋末元初时出现了关于水浒故事的话本
《大宋宣和遗事》是现传讲说水浒故事的 最早话本。它主要描写杨志卖刀,晁盖智取生 辰纲、宋江杀阎婆惜和得天书等内容;方腊起 义,宋江受招安后去镇压方腊,也有粗略的叙
述。展现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已经具备
了长篇小说的基础(雏形),表明“水浒”故
事从独立的短篇开始连缀成一体。
关于施耐庵生平的可靠资料极少。 传说 他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也有说是江苏兴化人的。大约生活在 元明之际,可能比罗贯中稍早。有人 说他曾参加过元末张士诚领导的农民 起义,但没有确凿可靠的证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