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的变化规律及应用教学设计
一分钟自我回顾,二次预习。
五分钟展讲小组就专论问题进行讲解
针对A、B、C的问题逐一进行展讲
学生补充质疑
第一条规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的得出,第二条第三条规律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算式,发现规律,表述规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对于规律的理解也可让学生抓住关键词。
环节三
(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相对应)
(A)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放手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每次出示例题后,出示探究思考题,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观察比较,这样就给学生从观察、探究、到总结、概括架起了一座桥梁。然后,让展讲组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总结表述规律,教师加以纠正或补充。最后让学生举例验证规律,进一步加深理解。
二次预习(6-7分钟)
学术助理订正关键问题
针对教师预设问题一分钟自我回顾
五分钟组内讨论,有展讲任务的小组进行组内预展
学生通过结构化预习对本节课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联系旧知,可以小组同伴间交流。
这一环节,教师只是起引导、点拨作用,结合课件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发现规律,表达规律。
环节二
(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相对应)
练习训练论环节
三到五分钟订正练习的时间
学生自主练习,小组订正,全班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生成问题,进行解决
学生自主检测,对本节课的知识的达成度做自评,教师专对学困生进行疑难问题的帮扶
达标检测
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商不变的规律。对于练习单上的训练题掌握度较不错,学生对所学知识、学习方法、学习结果进行全面总结,体验成功、分享收获,增强自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进一步总结出商的变化规律,并能灵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完成导读单进行结构化预习
教学策略
通过学生“算”→“找”→“说”→“用”四个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动手、动眼、动嘴、动脑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最终以实际运用加深理解。
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商的变化规律》
学时
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况能力和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商的变化规律》是在笔算乘法和两位数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同时为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打基础。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计算观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总结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入新课
(让学生知道要到哪里去)
先旧知巩固(学术助理负责)(3分钟)
课前三分钟的听算练习
学生计算练习,同桌互换,集体订正
学生计算练习,初步感知除法中的各部分间的变化,为本节课的研究被除数、除数、商的变化规律和不变规律最铺垫
环节一
(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相对应)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小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强,探求欲强。对于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本学期又学了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但是学生口算能力普遍差。所以,本节课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并训练学生利用这些规律进行除法的计算。
(B)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更加放手让学生用探索第一个规律的方法,独立观察思考,老师指名汇报,结合课件演示,师生互动,产生共鸣。再举例验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潜能。(C)商不变的性质。
有了前面两个规律的形成,第三个规律商不变的规律完全放手让学生探究,再此让学生经历计算、观察、比较、发现、总结、验证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借助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白比较时可以互相比,也可以同第一个比,但规律是一定的。在循序渐进的解决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发现商的变化规律后,再把知识进行拓展,想一想被除数和除数可以同时乘(或除以)0 吗?让学生明白0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