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19-2020年莱师附小八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19-2020年莱师附小八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莱师附小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八年级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准确填写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座号等内容2、本试题共8页,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3、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填在试卷或其他位置不得分。

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涂写。

4、考试结束后,由监考教师把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粗糙.(cāo)酒肆.(sì)黝.黑(yǒu)广袤.无垠(máo)B、匿.名(nì)禁锢.(kù)畸.形(jī)杳.无消息(yǎo)C、吹嘘.(xū)佃.农(diàn)戾.天(nì)深恶.痛疾(è)D、诘.责(jié)滞.留(zhì)锃.亮(zèng)颔.首低眉(hàn)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荧光托辞粗制滥造不缀劳作B、镌刻操纵油光可鉴暗然失色C、聩退窒息和言悦色为富不仁D、粲然躁热惮精竭虑震耳欲聋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打造“森林天水”,城市绿化既要因地制宜....,又要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理念。

B、电视剧《长征》,以恢宏的气势、感人的细节,浓墨重彩....地再现了红军远征二万五千里到达陕北的风雨历程。

C、网络文学似乎大有成为准主流文学之势,但相对于纯文学而言,它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D、一旦产生小的灵感,我们就应当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她发展下去。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2分)A、为了防止恶性交通事故不再发生,交警部门对道路交通安全加大了监管力度。

B、经过三年努力学习,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息。

C、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香港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D、金秋时节的家乡是个收获的季节,农民伯伯脸上都笑开了花。

5、对下面这首诗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古题,“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第四句是说边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丽。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说明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二、积累与运用(21分)6、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

(4分)《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美国记者斯诺。

《红星照耀中国》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______________》《红星照耀中国》内容概括:本书记录了1936年6月至10月,斯诺在以_____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施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将领的情况。

(1分)《红星照耀中国》中“红星”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7、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

(不超过10个字)(2分)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的2300余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3000万外国人正在学习中文。

许多外国人为留学、就业、投资、贸易等,苦学“方块字”,苦练“中国话”。

英国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拨款100万英镑普及中文学习;美国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韩国不少企业都开设中文学习班。

8、综合运用。

(7分)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故事大盘点】孔、孟以及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

请你再写出两个与孔、孟或者及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成语大搜集】《论语》《孟子》语言精练,含义丰富,有不少语句已成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里。

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一组成语,其中有两个不是出自《论语》《孟子》,它们分别是(只填序号)(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温故知新(2)舍生取义(3)愚公移山(4)择善而从(5)任重道远(6)诲人不倦(7)一鼓作气(8)见贤思齐(3)【观点大讨论】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请你用简明的语言阐述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古诗文积累。

(8分)(1)____________,志在千里;____________,壮心不已。

(2)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

(3)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

(4)杜牧的《赤壁》一诗中,借历史事件曲折反映诗人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威武不能屈。

(6)寡助之至,____________;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三、文言文阅读。

(共13分)【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

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吴均《与顾章书》)【注】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

薜萝,都是植物名。

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

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

③限日:遮挡阳光。

④幽岫:幽深的山穴。

⑤重:向往。

⑥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

文中指隐士所食之物。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1)互相轩邈..(________________)(2)窥谷忘反.(______________)(3)蝉吟鹤唳.(________________)(4)岂.徒语哉(____________)11、请将选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12、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分析。

(3分)13、这两篇山水小品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四、现代文阅读(共26分)(一)被圈住的母亲(14分)乔叶“我这一辈子都叫大山圈着…”无教次,母亲略带伤感地说。

在她的意念里,大山是个圈。

小时候,她姥是圆心,她是半径。

她十二三岁就一个人赶着花面毛驴,走几十里山路给她的姥姥送煤。

她穿着自己织的布、自己缝制的印染着白蝴蝶的衣服,留着月牙头,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过一沟一梁,走过美丽的桃树坡,一切的一切都成为她半径上的风景。

成家后,家和孩子是圆心,她是半径。

大哥二哥嗷嗷待哺时,正赶上没粮吃的年代。

一丛丛的灌木像汹涌的波浪,她就在这波浪里挖野菜。

猛然间,她发现一棵山葡萄树,上面一串串的小葡萄让她牢记在心,掐着指头总算盼到葡萄成熟的日子。

她往山上赶,采到葡萄的欢喜让她忘了空空的肚腹和颤抖的膝盖。

进门后迫不及待先送到孩子们的手上,笑着看吃得欢天喜地的孩子,然后钻进灶棚里开始煮野菜。

父亲在外面教书,母亲一个人扛着家里所有的体力活。

上山拾柴让母亲更加忙碌。

山上的橡壳、香栗等野果,母亲都用来填过全家人的肚子。

每年夏秋,打山桃、山杏,更是母亲不可少的大事。

她总是第一个上山,拾掇得筐满袋满。

然后,她就开始没日没夜地蜕核,核蜕完了再敲仁儿。

一灯如豆,锤子板凳叮当响,常忘了夜已三更。

仁儿够上一回石碾了就到碾上推,推完了再上火熬油。

记忆中,母亲炒菜哪里肯用勺子舀油,就是一截筷子上扎一小块白布,从小油罐里蘸一下,在锅底上蹭几下就开始炒菜。

一日三餐就是凭着这些油花,点缀了一家人贫穷的目子。

老家缺水,收雪、打冰块是母靠每年冬天最重要的事,一大早她就拿上笤帚、簸箕、箩筐出去收雪,收一筐雪不知要摔倒多少次。

四里地以外有个地方叫狼窝沟,那里有一眼浅浅的小井,山崖上常年有山涧水流下,冬天这里会结很多冰。

母亲要么挑上半担水,要么打上一担冰,回去放在大水缸里。

一滴水里有母亲的百滴汗,看着炕上欢确乱跳的孩子,她不觉得累。

她想着,孩子们很快就长大了。

我们逐渐长大,母亲的圆圈在逐渐缩小。

在煤矿打工的二哥是母亲最扯心挂肠的人。

如遇雨天,她就提着一箩筐一箩筐的煤灰和柴灰给二哥垫路,一直垫到村口和大路接上,说二哥回来不好走。

雪天,她就会站在雪地里,下一层雪,扫掉一层,直到二哥在大路上出现,这才放心地回家暖一下冻得麻木的手。

母亲的圆圈在一点点缩小。

有一次地到附近的地里刨土豆,不足一腿高的地堰地手脚并用才爬了上去,但刨了半袋的土豆却怎么也拿不动,她坐在地上伤心地痛哭起来…母亲把力气已经都交给了大山和土地,她还想给,可是她没有了。

母亲的圆圈在一点点缩小。

她开始经常摔倒。

家人都劝她拄上拐棍,她就是不拄,最终还是拗不过自己的腿,拄上了。

即便这样,母亲只要觉得自己有点力气,就会做各种吃的,等着孩子们回到老屋享用。

她还要站在公路边的榆树下,看着班车停下,载走地的儿孙。

母亲的圆圈在一点点缩小。

她连公路边的榆树下也去不了,只能走到院子下边的柴堆旁,坐下来,把拐棍放在脚边,眼巴巴地往公路上看。

再后来,她只能坐在炕边的椅子上,看着她的儿孙走出家门。

这时候,母亲成了圆心,儿孙、重孙们都是她的半径。

可常年守在老屋的母亲无法看到每一个半径上的景致。

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就是她的生日、中秋节、祭祖日和过年。

但这样的日子如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热闹之后更冷清…母亲坐上轮椅之后,三哥时常推着她在老屋外晒太阳。

她无力的目光时不时投向灰蒙蒙的远山,像是和身边的人说,又像在自语:“又梦见不知道在山上做甚哩,树叶绿汪汪哩,我跑得可快哩…“”母亲半闭着眼睛,声音拉得悠远,那是对梦境的无限留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