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图
8、地下水资源
是指某一地区地下水的储藏量。它可分为补给量、储存量和允许 开采量: (1)、补给量 地下水补给量可分为天然补给量与开采补给量。天然补给 量是指天然状态下, 含水系统平均每年从大气降水入渗、地表 水入渗、地下径流或越流流入等所获得补给的重力水体积; 开 采补给量是指在开采过程中地下水位下降、水力坡度增大, 从 相邻地表水体或相邻含水系统中所获得的补给水量。或由于开 采使含水层储水空间增大, 而可接纳更多的入渗水量。通常开 采补给量可大于天然补绐量。 (2)、储存量 是指储存于含水层或含水系统内水位变动带以下的重力水 体积。可分为潜水容积储存量和承压水弹性储存量。是地质历 史时期逐渐积存起来的, 可对维持地下水量稳定起调节作用。 (3)、允许开采量 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 能从含水系统中开采出来 的最大水量。同时在整个开采期间内, 其水质、水量、开采条 件和环境不会出现显著恶化。合理确定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是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核心问题。
水文地质剖面图
二、制图 编好一张图是很不容易的,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 ”需许多人用几年的时间,现代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要快一些。 比例尺、图框、内容、着色、图略、图签、图例。一般要抓住 要点根据目的不同要综合取舍,分清主次,反对资料堆砌。 水文地质图系:以平面综合水文地质图为主图,附带有:剖面 图、某方面特征变化图(潜水等水位线图、潜水埋藏深度图、承 压水等水压线图、抽水试验历时曲线图、矿化度图、水化学图、 补给模型图等),另外,还有专门性的图件,如预测性图件、矿 区水文地质图等。 含水层,隔水层的分布,埋藏特征,运移、动态特征(补、泄 关系),水化学特征,构造控水特征,地下水类型特征(孔隙水 、裂隙水、岩溶水)。
二、有关基本知识
读图:先大后小,先地质后水文,先平面后剖面,先 图例后内容。
1、水文地质图
水文地质图是反映一个地区地下水情况及其与 自然地理和地质因素相互关系的图件。它是根据水 文地质调查的结果绘制的。通常由一张图(主图)或一 套相同比例尺的辅助图件来表示含水层的性质和分 布、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化学成分与涌水量 等。 主图是为对区域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建立总的 概念而编制的反映主要水文地质特征的综合性图件, 即综合水文地质图。
水文地质图
一、概述 水文地质工作的程序:测绘(调查),勘探(物探、 钻探),实验,室内资料整理(报告、图件、表格)。 水文地质工作的目的:描述地下水与环境之间的成因 联系,管理和综合利用,兴利除害。 调查内容: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植被、地层、 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露头(泉、井),含隔水层的分 布,人为因素(补、排水等)。 调查方法:填图,物探,(电法、测井、地震、差力 解法、雷达、放射性等),遥感技术(航片、卫片),同 位素技术,数学地质(模型、计算)等。
综合水文地质图一般由平面图、镶图和 剖面图组成。平面图为主图。镶图是在条件 复杂的地区, 为减轻主图负担弥补其不足而 编制的, 其比例尺要比平面图小。剖面图则 是用以反映调查区主要方向的水文地质变化 规律, 如含水层的结构特征。其走向应选在 穿过地貌变化最大、横切所有含水层的方向。 尽能和勘探钻孔控制性水点结合起来。原则 上水平比例尺与平面图相同, 垂直比例尺可 适当放大, 但不能使地形严重失真。
辅助图件则包括基础性图件(如地质图、 地貌图、实际材料图等)、地下水单项特征 性图件(如潜水等水位线及埋深图、承压水 等水压线图、水化学类型分区图、地下水 储量分区图等)以及专门性水文地质图(如供 水水文地质图、矿区水文地质图、环境水 文地质图、地下水开采条件分区图等), 一般 是小面积大比例尺, 针对某一方面或某一项 自然改造利用而编制的图件。
2、水文地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件
水文地质条件是指有关地下水形成、分布 和变化等条件的概括。一般包括地下水的埋 藏分布情况、水质、水量、补给、径流与排 泄等条件。这些条件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地质条件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而变化。 因此, 实际上它包括了影响地下水各方面的因 素的总和。
3、气候条件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特征。根 据其年平均温度可分为:热带(>25℃)、亚 热带(25℃—15℃)、温带(15℃—5℃)和寒 带(< 5℃);根据其水份状况可分为:湿润 (降水量>800mm)、半湿润(800—500mm)、 半干旱(500—250mm)、干旱(<250mm)。
4、地下水埋藏条件 地下水埋藏条件是指地下水的类型、分 布和埋藏深度、含水层的数目、岩性、厚度 和空间分布、含水构造的特点等的统称。查 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是水文地质调查的一项 基本内容。
5、地下水补给条件 含水层中地下水从外部(如大气降水、 地表水等)或从其他含水层中不断获得水量 补充的过程称为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补 给条件是指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补给方式、 补给区的位置、补给量的大小和影响补给 的因素等的统称。在开采地下水或疏干排 水时, 必须查明地下水补给条件, 计算补给 量。
6、地下水排泄条件
地下水从含水层中流出并转化为地表水 或大气水的过程称为地下水的排泄。地下水 排泄条件是指地下水排泄的地点、排泄方式、 排泄量、形成这种排泄的环境和条件以及影 响排泄的因素等。地下水的天然排泄方式有 两类:一类为通过毛细管作用到达地表蒸发 转化为大气水的垂直排泄; 另一类为通过以泉 或泄流形式排向地表水的水平排泄。当大量 开采地下水或矿井疏干排水时, 人工排泄也是 一种重要的方式。
7、地下水动态
地下水动态是指地下水在形成过程中水 位、水温、流量、化学成分、气体成分和 物理性质等总的变化过程。它是在各种因 素(气候、水文、地质、土壤、生物以及人 工因素等)的综合影响下所形成的。了解地 下水的动态和影响因素, 可以根据它的规律 更合理地评价、利用、控制和防治地下水 对人类的危害。
11、含水层富水性分级 含水层富水性是指含水层中地下水量的 丰富程度。它取决于含水层的分布范围、 厚度、透水性和补给条件。一般是根据开 采时井、泉的最大涌水量来衡量。常见的 富水性分级为:
在岩溶区和基岩裂隙区有时在井(钻孔)缺乏 的情况下可采用地下水径流模数来粗略划 分:
12、地下水埋深分级 根据地下潜水面或承压水含水层顶板距离 地表深度, 可将地下水埋深分为三个等级:
13、矿化度分级
综合水文地质图应反映的内容: 第四纪沉积物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等; 基岩的时代、岩性、构造; 岩层的含水性、含水层、隔水层; 地下水类型及分区; 与地下水有关的自然地质现象(陷落柱、潜水洞 等); 地下水化学成分; 地下水位;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关系及地下水露头分布; 与地下水有关的人为设施(排水渠、取水构造物); 控制性水点(井、钻孔);
9、含水层的透水性分级
含水层的透水性是指含水岩石孔隙、裂隙或溶蚀 空隙透过水的能力。它通常是以渗透系数大小来 划分:
通常透水层是指渗透系数>0.001m/d的岩层, 隔水 层(不透水层)是指渗透系数<0.001m/d的透水性非 常低的岩层
10、单位涌水量 单位涌水量是指抽水时, 水井或钻孔中 水位每下降一米的涌水量, 用升/秒· 米来表 示。它是对比单井出水或含水层富水能力 的重要指标: q =Q /s 式中:q为单位涌水量; Q为井(钻孔)抽 (涌)水量; s为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