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鑫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混合斜井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矿长:任丛平总工程师:鲍永胜技术科长:李乔编制:李乔编制时间:2014年7月目录附图1、地形地质图1:20002、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1:50003、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4、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1:20005、矿井等水位线图(西区)1:20006、水量与时间变化曲线图附表:1、地下水位参数表2011年1—12月水文观测成果表第一章概述第一节矿井基本情况一、交通位置明鑫公司混合斜井位于巴里坤县石炭窑煤田(矿区)东部,行政区划属巴里坤县博尔羌吉镇管辖,距巴里坤县城西北93km,距哈密市西北230km。
西邻兵团农十三师红山煤矿,东邻明鑫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二号立井。
其中心地理坐标东径92°28′16″,北纬44°07′15″。
巴里坤县城至博尔羌吉镇的二级柏油公路经煤矿通过,交通较为方便。
详见交通位置图图1-1-1。
二、地形地貌石炭窑矿区位于天山东段北侧,属山间盆地型准丘陵地貌,海拔+1600m~+1750m,地势东高西低,中间基本为较平坦戈壁,系第四系洪积、风积型砂砾层,无植被或零星植被,矿区外南部为高山区,北部为低山丘陵区。
三、气象矿区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其气候特点是常年少雨、多风、干燥,昼夜温差大。
年平均气温8℃,最高气温40.3℃,最低气温-28.5℃,一般温差在30℃左右,冬季寒冷,气候干燥,年均降水量199mm,平均蒸发量1716mm,最大积雪深度500mm。
年平均风速5.9m/s,最大风速27m/s,最多风向为西风。
封冻期由当年的10月上旬至次年的3月底,冻士深度1.5~1.7m。
96°94°图1-1-1 交通位置图四、水文井田内及其附近无地下水露头和地表水体。
五、地震井田所在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峰值0.10g六、矿区经济概况巴里坤古称蒲类是丝绸之路北新道上的孔道,素有“古牧国和文化重镇”之称,曾是新疆的“三大商都”,“八大名城”之一,享有“东疆粮仓”之誉,巴里坤地处新疆东北部,位于天山和阿勒泰山东余脉之间,属哈密地区管辖,东邻伊吾县,南积3.8万km2,总人口10.8万,有汉、哈萨克、维吾尔、蒙古等14个民族,少数民族以哈萨克族为主,其中哈萨克族占总人口的22.83%,汉族占总人口的74.27%,维吾尔族占总人口的2.37%,蒙古族占总人口的0.93%,其他民族占总人口的0.6%。
县辖1区(萨尔乔克)、2镇(巴里坤、博尔羌吉)、10乡、1场,并驻有兵团红星一牧场、红山农场和新疆军区伊吾军马场。
巴里坤县正由牧业县、资源县向牧业强县、矿业强县转变。
七、矿区水源、电源矿井供水水源:现水源地在矿区内打了一口水井,井深9m,水量300~400m3/d,水质尚佳,化验结果显示,可以饮用,能满足工业用水及民用水。
矿井现有一回LGJ-150 10kV 架空输电线路接自博尔羌吉35kV变电所,位于矿井南方,距本矿井约1.0km左右,本矿新建一回路电源引自新建的红鑫35kV变电所10kV母线段,电源线路长1.0km,导线为LGJ-150。
电源可靠。
第二章地质概况第一节煤炭资源和地质条件一、井田地层明鑫公司混合斜井地表被第四系广为覆盖,仅在局部地区有少量基岩出露。
与井巷工程揭露的地层分别划分为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与三工河组。
1、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该组按岩性组合和含煤特征,可细分为上、中、下岩性段。
受石炭窑走向逆断层(F5)破坏,中段地层从明鑫2号井西翼180m处尖灭。
(1)下段(J1b1)该段地层主要岩性为灰色粉砂岩、细砂岩、砂质泥岩组成,具水平层理和微波A3煤层为局部可采,A2为全区可采煤层,该段地层厚度约106m。
(2)中段(J1b2)该段地层主要岩性由淡黄色至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细砂岩、黑色的炭质泥岩组成,含黄铁矿,共含有B1、B2、B3、B4四层煤,受F5号逆断层影响,该段煤层仅在明鑫混合斜井以西的范围可采(南Ⅳ线以西),该段地层厚度大约90~170m。
(3)上段(J1b3)该段为八道湾组主要含煤段,主要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灰白色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与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互层夹含炭泥岩,煤层、泥岩、粉砂岩中可见水平层理,含植物化石碎片,含煤九层,煤层编号为C1、C2、C3、C4、C5、C6、C7、C8、C9,大部分为可采煤层,该段地层总厚为90~130m。
2、下侏罗统三工河组(J1s)该组地层主要岩性为灰绿色厚层状砾岩、砂砾岩及薄层状细砂岩,偶夹极薄炭质泥岩与砂质泥岩。
未见顶,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地层厚度大于294m。
3、第四系(Q4)较广泛地分布在盆地之中,为现代河床冲积、洪积、风积砂砾石层,褐灰色、灰白色、浅灰色砾石及砂混杂堆积,砾石成分主要由砂岩、烧变岩、岩浆岩及少量变质岩,砾径0.06~0.2m,分选差,磨圆为次棱角~圆状,无胶结,厚度0~5m。
二、井田构造1、褶皱明鑫混合斜井含煤地层位于石炭窑复向斜的西南翼,受其次级向斜西南翼控制,呈向北倾的单斜构造。
地层傾角介于55°~75°,走向上自西向东略陡,倾向上深部较浅部变缓。
局部地段受F5断层影响,地层产状变化较大。
2、断层组展布,在Ⅻ线1202孔、ⅩⅩ线2002孔、ⅩⅢ线1302孔、南Ⅳ-1孔、南Ⅳ-2孔、南Ⅳ-3孔内被控制,F5断层面在走向方向上的弯曲,使得断层下盘的B组煤在XIII 线以西、走向上两次错断。
在该矿井西翼XⅢ与M2之间造成+1200m标高以上B组煤的部分缺失。
在M2线以东1350m水平以下全部缺失。
该断层对B组煤破坏较大,B组煤在明鑫2号立井西翼180m处尖灭,F5断层对A组煤和C组煤的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明鑫混合斜井矿界内,其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构造类型。
三、岩浆岩由于岩浆侵入活动远在成煤之前,因而中新生代地层中未见岩浆岩侵入。
对煤层无影响。
四、煤层井田位于向斜的南翼,其地层走向为NE60°(SW240°)左右,傾角55°~75°,区内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八道湾组(J1b),含煤地层总厚度708.15~421.59m,地层平均厚度约465m,共见煤层15层(多以复煤层为主),其中可采(局部可采)煤层13层,不可采煤层2层。
煤层最大总厚度64.65m,煤层平均总厚度48.67m,可采煤层最大总厚度54.62m,平均总厚度44.65m,平均有益厚度4.42m,含煤系数约11%。
各煤层按其间距共分三个煤组,分别为A煤组、B煤组、C煤组。
井田内A组煤共含煤2层,编号为A2、A3;B组煤共含煤4层,编号为B1、B2、B3、B4;C组煤共含煤9层,编号为C1、C2、C3、C4、C5、C6、C7、C8、C9。
A2、B1、B2、B3、C3、C4、C5、C6为全区可采煤层,B4、C1、C2、C7、C9为局部可采煤层。
五、可采煤层明鑫混合斜井全区可采煤层7层(A2、B1、B2、C3、C4、C5、C6),大部可采煤层6层(B3、C1、C2、C7、C8、C9),局部可采2层(A3、B4),自下而上分别编为A2、A3、B1、B2、B3、B4、C1、C2、C3、C4、C5、C6、C7、C8、C9。
在+1500m水平总厚度平均为24.72m,可采用水平分段综采放顶煤采煤方法。
而西翼煤层间距较大,为3~10m左右,采用小阶段液压支架放顶煤采煤方法。
各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分述如下:1、A2煤层为全区可采煤层,可采厚度1.29~2.52m,平均可采厚度2.01m。
属中厚煤层,结构较简单,含有0~1层夹矸。
属较稳定煤层。
下距A1煤层(不可采煤层)间距9.3~10.85m,平均间距10.08m。
顶板岩性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底板岩性以泥质粉砂岩为主。
改扩建后开采上限为+1500m标高。
煤层由西至东逐渐增厚,最厚为2.52m,为F5断层的下盘煤。
煤层厚度变化不大。
2、A3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可采厚度1.67~2.23m,平均可采厚度2.04m。
属中厚煤层,结构较简单,含有0~1层夹矸。
为不稳定煤层。
下距A2号煤层间距6.07~15.79m,平均间距10.77m。
顶板岩性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底板岩性以泥岩、粉砂岩为主。
改扩建后开采上限为+1500m标高。
3、B1煤层为大部分可采煤层,可采厚度1.53~2.12m,平均可采厚度1.82m。
属中厚煤层,结构较简单,含有0~1层夹矸。
属较稳定煤层。
下距A3号煤层间距0.2~236.51m,平均间距105.53m。
顶板岩性以粉砂岩、泥质砂岩为主,底板岩性以粉砂岩为主。
改扩建后开采上限为+1500m标高。
该层在20线的2002号孔与南Ⅶ-1号孔之间赋存,在南Ⅳ排线以东缺夫。
煤层厚度变化较大,上盘煤分布于井田东部,层厚为1.53~2.12m,下盘煤层分布于矿区西部,厚度较小为1.23~1.91m,煤层中含夹矸0~1层结构简单。
4、B2煤层构较复杂,含有0~3层夹矸。
属较稳定煤层。
下距B1号煤层间距0.56~6.76m,平均间距2.80m。
顶板岩性以粉砂岩为主,底板岩性以粉砂岩、砂质泥为主。
5、B3煤层为大部分可采煤层,可采厚度3.12~7.40m,平均可采厚度5.05m。
属中厚煤层,结构较复杂,含有0~1层夹矸。
属较稳定煤层。
下距B2号煤层间距0.25~5.25m,平均间距1.56m。
顶板岩性以粉砂岩为主,底板岩性以粉砂岩、砂质泥为主。
6、B4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可采厚度1.54~6.92m,平均可采厚度3.27m。
属中厚煤层,结构较简单,含有0~2层夹矸。
属不稳定煤层。
下距B3号煤层间距0.66~4.41m,平均间距2.11m。
顶板岩性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底板岩性以泥质粉砂岩主。
在井田范围内,该组煤层缺失在南Ⅳ、南Ⅶ、ⅩⅢ线之间,只出露于矿区西部为F5下盘煤,煤层厚度变化不大。
7、C1煤层为大部分可采煤层,可采厚度0.21~1.95m,平均可采厚度0.62m。
属薄煤层,结构较简单,含有0~1层夹矸。
属不稳定煤层。
下距B4号煤层间距38.8~182.18m,平均间距108.72m。
顶板岩性以泥质粉砂岩为主,底板岩性以粉砂岩、泥岩为主。
在井田的西部边界+1400m标高以上被F5断层断失。
煤层厚度变化不大。
8、C2煤层为大部分可采煤层,可采厚度0.33~1.24m,平均可采厚度0.58m。
属薄煤层,结构较简单,无夹矸。
属较稳定煤层。
下距C1煤层间距8.71~19.05m,平均间距12.02m。
顶板岩性以泥质粉砂岩为主,底板岩性以粉砂岩、泥岩为主。
在井田的西部边界+1400m标高以上被F5断层断失。
煤层厚度变化不大。
9、C3煤层较简单,无夹矸。
属较稳定煤层。
下距C2煤层间距3.05~29.64m,平均间距12.27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