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抽象主义vs抽象表现主义

抽象主义vs抽象表现主义

抽象主义vs抽象表现主义:西方现代艺术的两个发展方向:1)强调个人的表现,描写心理,潜意识的(受佛洛伊德影响)。

包括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

2)力图在形式上找到所谓的真实”包括立体主义、构成主义、风格派、极少主义、欧普(光效应主义)。

3)介乎2者之间,达达主义。

抽象是与具象相对的,指不描绘对象的可视特征,而强调形状、色彩、线条、块面的精神本质。

在创作中以直觉和想象力为创作的出发点,力求表现灵魂与精神、组织在画面上。

因此抽象绘画呈现出来的纯粹形色,有类似于音乐之处。

背景:20世纪初野兽派和立体派促进了形与色的独立发展。

主要人物:德国的康定斯基抽象绘画之父”进一步发现了它的奥妙,他认为可以有没有歌词而伟大的音乐,也可以有没有题材而伟大绘画。

他在1910年画了第一幅抽象的水彩画,是一幅无具象愿望的、充满活力的重叠色点。

其他代表画家:蒙德里安,荷兰,他在平面上把横线和竖线加以结合,形成直角或长方形,并在其中安排红、黄、蓝三原色,偶尔也用灰色,是荷兰风格派的主将,代表作《黄与蓝的构成》、《百老汇爵士乐》;马列维奇,俄国,在1912 年创立至上主义,除作为具象艺术根基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对立,认为形式就是内容,绘画只为自身而存在代表作《黑方形》,《白中之白》;塔特林,俄国,构成主义。

构成主义也是立体派和未来派影响的结果而产生一种抽象艺术,但是它反对纯粹的艺术,认为艺术要为政治、为无产阶级服务,所以它和其他的抽象艺术在精神内容以及意识形态的立场上是不同的。

按抽象主义的发展趋势,大致可分为:1丨几何抽象〔或称冷的抽象〕。

这是以塞尚的理论为出发点,经立体主义、构成主义、新造形主义(风格派),而发展出来。

其特色为带有几何学的倾向。

这个画派可以蒙德里安为代表。

2丨抒情抽象〔或称热的抽象〕。

这是以高更的艺术理念为出发点,经野兽派、表现主义发展出来,带有浪漫的倾向。

可以康丁斯基为代表。

抽象表现主义: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对康定斯基的抽象画的评述中。

后开特指40年代后美国崛起的纽约画派”的抽象绘画。

抽象表现主义是一个极端个性化的流派,艺术家认为艺术是需要即席创作的,对潜意识和梦境迷恋,强调行动”和过程”比最后的作品更重要。

主要是受到了超现实主义的影响。

代表人物:杰克逊?波洛克,美国人。

他的作品最能显示这一风格在观念上和手法上的特征。

自1947年起,他采用了将大幅画布平辅在地上,再在它周围走来走去,利用滴色”等方法进行创。

整个过程如同在催眠状态般的专心致志和彻底的身心投入,被称为行动绘画”代表作《秋天的韵律》等(后来他的作品都只有编号而没有名字了)。

罗伯特?马瑟维尔,也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创始人和倡导人之一,著名的作品是《西班牙共和国挽歌》系列作品。

抽象表现主义是第一个由美国兴起的艺术运动。

美国兴起此艺术运动跟当时纽约想要取代巴黎成为世界艺术中心是有影响的。

也是二战之后西方艺术的第一个重要的运动,享有的地位无与伦比。

它是战后漫长风格实验的开端,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自此之后的一段时期里,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心从巴黎转移到了纽约。

波普艺术vs政治波普: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伦敦,50-60年代中期,波普艺术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晦涩难懂)、现代主义(只重功能,冷漠而缺乏人情味)的叛逆登上了艺术舞台而鼎盛于美国。

强调通俗易懂、大众化。

他的命名和波普鼻祖的汉密尔顿的一幅拼贴画《是什么让我们的生活如此美好》有关。

创作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以流行的商业文化形象和都市生活中的日常之物为题材,使用挪用和复制、放大等手法,认为艺术要面对生活,面对消费,设计是为大众的即战后婴儿们感官上的,思想上的满足。

把所见、所知的生活环境以大家熟识的形式表达出来获得大家共鸣。

其实大众化”是渠道,利用大众的力量打破传统的束缚才是根本目的。

原因1)•后工业时代的影响2).波普文化的影响3)•对功能主义风格的反感1)英国经过战后初期的经济低谷之后,开始进入丰裕社会”阶段;2)战后成长的年轻人成为社会消费主体,他们不满现代主义冷漠、缺乏人情味的设计;3)美国大众文化的影响,启发英国年轻一代产生波普设计代表人物: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安迪?沃霍尔,代表作一系列的带点庸俗味道的肖像画,还有重复商标构成的装饰画,包括他自己的、毛泽东、玛丽莲梦露的头像,重复的可口可乐瓶子和坎贝尔罐头汤等等。

利希滕斯坦,代表作有《丁丁历险记》、特色是平涂的色彩,夸张的印刷网点。

奥登堡,巨型的室外雕塑,一系列软”东西。

罗伯特?劳申伯格,直接将各种实物组合再涂上油漆,挑战传统艺术代表作有《风筝》《大峡谷》等。

影响:照片写实主义(超级写实主义):克劳斯利用网格按比例放大照片,远看几可乱真,近看却是一块块模糊的色块。

让人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实”,汉森的一系列市民形象雕塑。

波普艺术对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包括服装、家具、平面设计等等。

英国设计地位。

新的审美观念的形成,成为后现代设计思潮产生的前兆。

政治波普:1993年在香港举办了后89中国现代艺术展”,政治波普”在这个展览上浮出水面,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最重要的现象之一。

简单地说,政治波普”就是用波普艺术的手法和观念表现政治题材。

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是中国现代艺术评论家栗宪庭先生提出的两个重要艺术概念。

80年代末期波普艺术传入中国,中国的前卫艺术家把它作为一种现代艺术风格接受过来。

主要表现方式有采用波普艺术的手法来表达他们在一些政治经历比,如文革,充满了对历史的反思与批判。

政治标语、宣传画、政治口号以及历史图片、旧报纸和老照片等都作为现成品进入画面,改变了传统的绘画风格,更加直观表达了现实与历史的经验。

还有的政治波普的作品大量搬用公共图像的方式,采用公众熟悉的公共形象和符号,不仅具有视觉的冲击力,而且也更适合逐渐习惯于当代视觉文化的公众的接受习惯。

政治波普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从特定的角度反映了流行文化对公众生活的影响以及传统文化的危机。

王广义是中国政治波普”最早的实验者之一。

代表作是大批判”系列。

他直接将两种本质完全不同的图像一中国文革”中的政治招贴画和西方消费广告并置在画面中。

并且将一系列口号通过的巧妙处理,达到某种嘲讽和消解的目的。

展现了他对中国政治与历史、商业与文化的视觉图像全面思考和组合能力。

王广义尽可能剔除了所谓的绘画性”,也就是说,通过工业用磁性油漆在画布上大面积的平涂处理,使作品具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

而用橡皮图章盖上的数字符号则很好强调了时代特征。

《大家庭》是张晓刚的代表作,灵感来自六C及七O年代的家庭照片,运用图像的复制使人产生深思。

他以这个系列揭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在中国人心灵上留下的伤痕,也奠定了自己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稳固地位。

《大家庭》系列的共有特征是类似炭精画,但带有一小块淡淡的颜色,不仅冲破了老照片底色的局限,给观众制造了入于画中、出于画外的途径,也使得整个画面具有了某种超现实的色彩。

在欧美,政治只是政治家的事情,和大众息息相关的是社会经济、商品。

自然波普艺术就选择了大众偶像、商品标志等等作为它的艺术语言。

而在中国,政治是人民大众生活主题,政治波普是中国实情和波普艺术结合的成果。

战后美国:美国艺术的发展没有漫长的历史,却有两条明显的线索,这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推动美国艺术的发展:其一是现实主义精神和本土文化意识,其二是欧洲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曾经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北美大陆,艺术以特有的形式发展起来。

没有宫廷艺术和宗教艺术的传统,艺术有强烈的实用性,主要为肖像和在马车厢上画广告。

独立战争之后,美国绘画开始脱初始阶段,出现了一批在观念和技术上都接近欧洲风格的职业艺术家,从这时候起,两种倾向的融合与斗争就此起彼伏了。

美国艺术家总是面临着两种痛苦的选择,或者摆脱本土文化的平庸和俗气,追随欧洲艺术发展的轨迹,如科普利、韦斯特;或者,不甘心文化殖民地的现状,力求从美国的现实生活和环境中发掘美国独有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属性,如哈德逊河画派、八人派(垃圾箱)等。

这种格局到了1940年代以后变得复杂起来,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文化殖民地的意识消退了,抽象表现主义崛起的被视为战后美国的在文化上的胜利。

抽象表现主义成为一种国际风格。

它超越了正在衰落的欧洲现代艺术诸流派,成为新的主流。

换句话说,自本世纪初以来的欧洲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重点开始向美国转移,其标志就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崛起。

波普艺术作为抽象表现主义的对立面。

波普艺术与抽象表现主义的对立即是与国际风格的对立,是美国本土文化在新的历史下的归复,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精神。

尽管美国一些批评家一再否认波普艺术与现实主义的关系,事实上,在西方现代美术批评中,现实主义早已不是传统的含义,它仅是强调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和客观环境的关注程度。

波普艺术的现实主义是出自艺术家要求反映和评价周围世界的内在需要,虽然在他们的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抄袭和复制。

抽象表现主义发展到第二流艺术家手中日益变为一种无意义的类型化的行动。

抽象表现主义认为艺术应该是艺术家内心冲突与精神状况的直接记录,因而是强烈个性化的,非世俗的。

抽象表现主义正在无可奈何地堕落:这种明快鲜艳的风格化特征变成一种糟糕的艺术是在于它的标准化制作,先是有十来件缩减变形的样式化作品,然后就有成千上万的仿造品,艺术家用同样浓度的颜料,同样大小的色块,用同样的动作'粗糙地制作同样类型的画。

”而波普艺术普遍采用了商业文化的形态,选择某一题材作为自己的符号,便成为艺术家能否成功的关键,而一旦符号化了,波普艺术也随之失去早日的活力。

极少主义vs抽象主义:极少主义出现于20世纪50-60年代,主要表现于绘画领域。

极少主义主张把绘画语言削减至仅仅是色与形的关系,主张用极少的色彩和极少的形象去简化画面,摒弃一切干扰主体的不必要的东西。

60-70年代盛行美国,又被称作最低限艺术或ABC艺术。

通过对抽象形态的不断简化,直至剩下最基本的元素来进行的艺术探索。

特征在于取消了艺术家个性的表达姿态,无内容、无主题、客观化,表现的仅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纯粹物,一种观念。

极少主义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至上主义和新造型主义。

可以说是和抽象表现主义对立的抽象主义的分支。

代表人物:美国画家爱德?莱因哈特,他的画不讲究构图、颜色、空间,很多作品都只限于黑色或近于黑色。

唐纳德瀆德,立方体排列雕塑,单一的形体,或者同一形体多次反复。

表现主义vs新表现主义:表现主义:20世纪初,主要在德国。

其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主义相似,只是带有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特色。

印象派其实和保守派艺术家在追求反映自然的艺术目标上并没有分歧,他们的分歧是在于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