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十五”计划十五期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以及加入WTO后与国际经济互相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不断扩大和加深,医药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极为关键的时期。
为了扬长避短,使公司在十五及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长足的发展,公司在冷静分析国际国内市场和自身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拟定了十五期间的发展规划,作为公司十五期间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一、规划的背景(一)“九五”发展情况九五期间,是康恩贝公司调整、巩固、提高和发展的五年。
公司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虽然走了一些弯路,但公司决策层及时调整了思路,适时修订了《九五后三年发展计划》,坚持“一心一意做药,一心一意卖药”,强调“立足主业,稳健经营”,企业仍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企业的资产质量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日益完善,品牌优势逐步确立,员工素质明显提高,经济效益连年增长,整体实力显着增强。
尤其是九五后三年发展十分迅速。
1998年公司产值、销售收入、利润分别达到2.12亿元、1.32亿元和1741万元,1999年分别达到了3.1亿元、1.67亿元和2922万元,预计2000年可达到3.4亿元、1.9亿元和3600万元,基本实现了《九五后三年发展计划》的目标。
通过九五的发展,公司在下述几个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1、资产质量明显好转。
公司的战略思路在九五期间经历了由多元化发展向“立足主业,稳健经营”的过渡,公司根据这一思路,通过一系列运作,与凤凰公司相互脱钩;通过收缩投资,清理资产,对经营质量不佳的厦康公司、房地产公司、衢塑公司、蜂产品公司等进行了清理,真正做到“一心一意做药,一心一意卖药”。
在内部,积极做好沉淀资产盘活工作,对二期技改片剂生产线,通过内部技术攻关与引进人才相结合,解决了针剂生产的技术问题,发挥了良好的效益,对植物提取这块资产采取研、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方式,使植提产品逐步迎来了曙光。
在二○○○年上半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资产重组,注入优质资产,剥离不良资产,公司的资产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优化,为股票上市打好了基础。
2、科技水平有较大提高。
通过引进专业人才、打破科技人员大锅饭、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公司的技术力量有了较大提高,新产品开发速度有所加快,在研品种形成梯队,产品档次明显提高;通过技术攻关,现有产品的技术含量显着提高,其中银杏酸≤5ppm及≤1ppm 的高品质银杏叶提取物居国内先进水平;“银杏叶中黄酮类与萜内酯高选择性树脂法分离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项目荣获省医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天保宁与前列康于1998年分别通过FDA 审查,打入美国市场。
1996年公司成为省区外高新技术企业,2000年又步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标志着公司的科技水平上了一个较大台阶。
3、质量管理水平有了显着提高。
通过全面推行GMP,九五期间公司的质量保证体系得到初步完善。
公司按照现代质量管理的要求,设立了QA部门,作为质量管理的主管部门;并对照GMP要求,不断完善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制订各类SOP 600多个,SMP 88个,做到用制度来强化质量管理,用制度来保证产品质量。
对员工进行反复的GMP知识、岗位SOP知识、药物制剂知识和其他各类知识的培训,使员工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质量意识真正深入人心。
公司的针剂生产线于1999年8月通过了国家GMP认证,片剂、口服液生产线也正在抓紧进行硬件改造和软件制(修)订工作,计划于2001年底前全公司通过GMP认证。
4、品牌优势逐步确立。
公司积极与销售代理公司协作,共同研究销售策略,通过强化分层销售的运作模式,注重商业网络的拓展、处方药品种销售拓展和直销网络的补充跟进,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营销体系。
同时对公司主要品种调整了销售策略,加大了销售力度,使公司的主要品种天保宁银杏叶片、前列康普乐安片、康恩贝咳停片等市占有率呈逐年增长态势,品牌优势逐步确立。
公司还通过外请专家与内部技术攻关相结合,基本解决了新品种葛根素注射液在投放市场初期发现的各种质量问题,销量迅速增大,为该品种扩大销售,树立又一品牌打好了基础。
5、企业管理不断完善。
公司不断完善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在制度建设、指标细化、责任体系的落实等诸方面均取得了明显进步,并于2000年初获省三星级企业称号。
通过加强考核,改进工艺,企业各产品的成本也不断下降,近几年主要产品成本平均每年下降10%左右,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公司还投入近20万元资金,建成了内部电脑网络,全面推行电脑化管理,企业管理水平又上了个台阶。
6、员工素质明显提高。
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了员工的培训教育工作,对中高层干部注重以理念教育和管理模式教育为主,对基层员工注重技能教育和岗位知识教育为主,同时针对各个层次的不同需要,组织各种不同形式的培训。
如为配合GMP推进工作,对全体员工反复进行GMP培训和岗位SOP学习;为提高员工的药学知识水平,参加了集团公司举办的药学班,培训了一批基层骨干;还选送多名骨干参加浙大的MBA班,浙大药学院研究生班深造。
员工素质的提高,为公司下一步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二)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公司在九五期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竞争,还明显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1、新产品开发力量不足,产品开发速度不快。
公司九五期间除“葛根素注射液”、“咳停片”外,没有开发出有力的新品种,究其原因,公司的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技术投入有限,技术人才缺乏,信息渠道不畅,产品开发责任制未能有效落实。
这也是制约公司十五发展的首要问题。
2、人力资源开发滞后。
公司的人才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缺乏中高级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企业员工比例还不高,不能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要求,更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竞争的要求。
3、机制不够灵活。
表现在:分配上存在大锅饭现象;企业急需的人才引不进、留不牢,而企业中过剩的劳动力难以分流,等等。
4、国际市场开发能力不强。
公司产品目前尚未建立稳定的直接外销渠道,不能直接参与国际大竞争。
唯有对上述差距和不足给予足够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在十五期间取得更大的发展。
二、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我们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一)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随着医药市场的高科技化以及由全球老龄化趋势而引发的回归自然热的掀起,医药市场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世界医药市场格局呈现新特点。
由于经济增长而形成新的医药和消费增长,目前有85%的药品消费市场在北美、欧洲和日本等国家。
到2020年,居世界经济前15位的新兴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在内)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国家医疗水平的提高,将使药品市场消费格局发生重大的变化。
国内医药市场到2001年可望上升到世界药物市场第8位。
2、生物技术药物异军突起。
据有关专家预测,2000年全球生物技术药物总销售将达到240亿美元,预计平均增长幅度为12.5%,高于世界制药业平均增长8%的速度。
从发展势头看,生物工程药业已成为近年来美国和欧洲等一些国家新一轮的投资热点,可以预见,21世纪生物制药工业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市场方兴未艾。
3、天然药物发展潜力巨大。
据有关资料显示,1997年全球天然药物市场销售总额已达165亿美元。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化学)药品市场,随着FDA对天然药物限制的放松,近10年来美国的天然药物市场飞速发展。
我国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目前中药类销售占药品总销售额的比例虽呈稳步上升之势,但仅占33%左右,化学药品仍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随着人们日益崇尚自然,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新千年天然药物的开发品种、数量和使用将会大幅度增加,市场份额会明显扩大。
4、非处方药市场发展速度加快。
进入九十年代后,全球非处方药(OTC)市场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其销售额由1993年的325亿美元到2000年预计销售额可达650亿美元以上。
我国是世界上非处方药市场销售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预计2000年销售额可达30亿美元。
但目前我国人均非处方药消费大大低于全球人均非处方药消费水平(9.1美元)。
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人们自我医疗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广大农村市场的开拓,以及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我国非处方药市场将呈现更强劲的发展势头。
5、老年人将是医药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老年人药品的消费将占到50%。
目前我国已有1/3省市进入老年型社会,而且老年人口继续以平均3%的速度递增,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超过1.3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老年用药市场将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
21世纪,传染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四大类疾病成为老年人致命的杀手。
预计2000年,这几种疾病的费用(包括药品费用)将增至1216亿元。
在世界范围内,心血管药物的销售额已超过300亿美元以上,为此,研究开发老年人用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挑机与机遇:随着WTO的日益逼近,国内医药企业面临着与国际医药巨人直接竞争的形势。
虽然WTO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十分广阔的潜在市场,但由于与国际竞争对手间在科技、资金、人才、信息等各方面资源的高度不对称,国内医药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加入WTO,意味着开放市场。
因为起步晚发展慢,我国医药工业的生产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比大约相差20年。
加入WTO后,国外的医药商品将大批涌入国内市场,以其质量、品牌等优势,将极大地挤占国内的市场份额。
2、加入WTO,意味着按国际规则办事。
目前我国西药品种绝大多数皆属于仿制,而加入WTO后,国内企业对于专利保护期内的品种,将不能仿制,只能生产专利过期品种,市场份额将急剧缩小;同时在传统的中药市场上,由于国外许多国家为顺应“回归自然”的发展趋势,加大了对植物药的研究开发,国内医药企业在这方面也受到严峻挑战。
同时,由于国内医药企业在中药研究方面大多数还停留在较低水平,分离纯化程度还很低,药理学、药效学、药动学、毒理学研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
3、医药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将对医药产业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医疗保险基本药物目录的出台,国家GMP执行力度的加大,都使医药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医药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物价体系改革等措施纷纷出台并逐步到位,虽然从总体上来说将有利于形成更好的医药市场竞争的环境,但医药市场格局调整的过程无疑也是医药企业重新瓜分市场的过程,新一轮更加激烈的竞争将不可避免。
医药企业将越来越走向两极分化,适应市场的,做大做强,不适应市场的被淘汰。
4、现代医药工业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的高科技产业,国外开发一只新药,一般要耗时7-10年,耗资2-3亿美元,而我国企业虽然在近年来加大了新药开发投入,但因整体实力所限,用于开发的资金大大低于国外水平,难以抢占市场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