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2014-2020年)

大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2014-2020年)

大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2014-2020年)目录序言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自然状况第二节综合评价第三节面临形势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主要目标第四节战略任务第三章主体功能区划分第一节全市主体功能区类型第二节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第四章优化开发区域第一节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第二节区域发展定位及重点第五章重点开发区域第一节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第二节区域发展定位及重点第六章限制开发区域第一节农产品产区第二节重点生态功能区第七章禁止开发区域第八章保障措施第一节主要区域政策第二节实施与主体功能区对应的绩效评价第三节明确各级政府部门职责第四节监测评估附表1 自然保护区表附表2 风景名胜区表附表3 森林公园表附表4 地质公园表附表5 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区表附表6 水产种质资源表附表7 一级水源保护区表附图1 大连市空间开发战略格局示意图附图2 大连市主体功能区区划图附图3 大连市各类主体功能区分布图名词解释序言为了进一步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明确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完善区域开发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编制《大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本规划是大连市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依据,是针对全市国土空间开发的基础性、战略性、约束性规划,是相关区域规划、城镇规划、土地规划以及其他专项规划在空间开发和布局的主要依据,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的规划期是2014-2020年,规划任务是长远的,实施中将根据形势变化和评估结果适时调整修订。

规划范围为全市陆地国土空间以及毗连海域。

鉴于海洋国土空间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特殊性,有关部门将根据本规划编制全市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本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另行发布实施。

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自然状况大连市位于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最南端,地处东经120度58分至123度31分,北纬38度43分至40度12分之间,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依辽阔的东北平原,全市陆地和岛屿总面积约1363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属低山区丘陵半岛地貌,域内山地丘陵多、平原低地少。

长白山系千山山脉及其余脉沿半岛走向贯穿全域,构成中央高、东西两侧低、北高南低尾端翘起的脊状地貌轮廓,全域呈现“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形结构特点。

气候条件。

位于北半球的暖温带地区,具有海洋性特点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0.5摄氏度,年降水量550—950毫米,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500—2800小时,是我国东北最温暖的地区。

河流状况。

域内拥有碧流河、英那河、庄河、赞子河、大沙河、登沙河、清水河、复州河、李官村河、三十里堡河等主要河流。

其中,最大的河流为碧流河,是市区跨流域引水的水源河流。

地区淡水资源总量约为每年37.86亿立方米。

海洋资源。

鱼、虾、蟹、贝、藻等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拥有亚洲最大的海洋牧场。

海岸线总长约2211千米;海域总面积近3万平方千米,约占辽宁省的73%;拥有海湾30个,总面积1870平方千米;海峡、水道l5条;岛屿251个,面积约530平方千米。

矿产资源。

全市已发现各类矿产56种,经过地质勘查获得资源储量的有47种。

其中,金刚石矿探明储量居我国之首。

有工业价值及有找矿远景的金属矿产有铁、铜、铅锌、金(银)等。

第二节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重要性、自然灾害危险性、人口集聚度、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优势度、农业生产重要性等十项指标,从工业化、城市化开发角度分析,大连市国土空间具有以下特点:——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可建设用地资源相对不足。

山地、丘陵地及岗台地占土地总面积的70%,沟谷及海滨平原地仅占30%。

全市人均土地面积0.24公顷(3.60亩),人均耕地面积0.06公顷(0.9亩),低于全国和辽宁省的人均水平。

农用地整体质量不高。

承载主要人口、经济等要素资源的城市建成区位于半岛南部狭小的空间,受地形和扩展空间的限制,可建设用地相对不足。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水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水资源总量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550立方米/人,相当于全省人均水平的2/3、全国人均水平的1/5。

域内有6条主要河流作为地表供水水源,开发程度较高,部分河流的生态环境用水被挤占,生态服务功能衰减。

总体而言,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环境容量压力仍然较大。

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较好。

区域内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但市辖六区主要污染物均已接近或超过环境承载力,尘污染形势严峻。

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等环保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由于受到陆源污染物排放、港口及船舶设施、过高的养殖密度等影响,近海养殖区、旅游区以及生态保护区的环境容量压力加大。

——生态系统比较脆弱,自身调节能力不强。

森林覆盖率、森林总蓄积量基本保持稳定,现有划定的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实验区不足,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的开发利用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水源保护区的保护与产业开发、人口集聚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沿海的河口地区、石灰岩海岸地区的海水入侵范围有所扩大。

北部山地丘陵区的石漠化、水土流失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空间布局不够合理。

人口分布与经济要素空间布局有待优化。

2013年全市金州以南地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市总量的15%,人口规模占53%,经济总量约占全市的64%。

教育、医疗、卫生等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北三市与主城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服务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生活水平、文明程度等方面存在差距。

——交通网络体系发达,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2013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2333千米,其中高速公路531千米。

铁路通车里程736千米。

全市112个乡(镇)、997个建制村已全部通油路。

大连周水子机场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航空港,2013年空港旅客吞吐量突破1400万人次。

各城市组团之间的轨道交通、快速通道联系紧密,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功能不够完善,衔接不够顺畅,布局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

第三节面临形势今后一段时期,随着国家实施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以及大连金普新区开发建设等战略,全市经济社会将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态势,加快建设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对全市国土空间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需求面临挑战。

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金普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产业、基础设施等用地需求将进一步增加,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将逐步趋于饱和,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压力增大。

——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推进,满足城镇建设的空间需求面临挑战。

全域城市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将吸引大量的外来人口进入,带动本地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既增加了扩大城市建设空间的要求,也带来了农村居住用地闲置等问题,优化城乡空间结构面临新的挑战。

——水资源供求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满足水源涵养的空间需求面临挑战。

随着各方面用水需求的增加,水资源供需平衡将面临较大压力。

满足用水需求,既要依靠水资源节约和科学配置,又要恢复并扩大河流、湿地和森林等水源涵养空间。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满足居民生活的空间需求面临挑战。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需要面积更大的建设空间和更广阔的保护空间。

这对科学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保证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优化空间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区域之间竞争日趋激烈,满足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需求面临挑战。

大连市与环渤海地区主要港口城市之间将面临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建立合理的分工与协作机制,满足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需求将面临诸多挑战。

第二章总体要求科学开发国土空间,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立足区域自然条件和开发现状,有序推动国土空间开发。

第一节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过程,优化空间结构,创新开发方式,调整开发内容,规范开发秩序,提高开发效率,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打造山清水秀、天蓝地绿、富裕和谐的美好家园,为建设“两先区”提供资源和环境保障。

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根据主体功能定位进行科学开发,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发展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区域核心竞争力作为区域开发遵循的基本原则。

——尊重自然。

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必须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避免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进行大规模和高强度开发。

严禁破坏生态环境的各类开发活动。

农业开发要充分考虑对水土资源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交通、能源以及矿产资源等建设要尽量避免对重要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分割。

要加大生态环境修复力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优化结构。

把国土空间开发从占用土地的外延扩张为主,转向调整优化空间结构为主,合理引导产业发展与人口分布。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调整空间结构,保障生活空间,扩大绿色生态空间,保持农业生产空间,合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规模,不断提高工矿建设空间集约利用水平。

统筹安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形成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格局。

——集约开发。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把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作为国土资源开发的重要任务,推进空间集约发展。

严格控制开发强度,把握开发时序,妥善规划空间要素,引导产业项目向重点产业园区集聚发展、人口向“一核一极七区十节点”等城市化重点地区集聚,进一步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陆海统筹。

按照陆地国土空间与海洋国土空间相统一的要求,促进陆地国土空间与海洋国土空间协调开发。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港口建设和临港工业集约利用岸线资源和近岸海域。

严格控制填海造地规模,合理开发利用沿海滩涂。

加强滩涂、湿地等重要生态资源保护和建设,积极修复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

第三节主要目标到2020年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目标是:——功能布局更加清晰。

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构建全市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使全市城市化和工业化地区、农产品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地区等主体功能更加突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自然优美,构建与“三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城市相适应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