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0课《虽有嘉肴》课件

第20课《虽有嘉肴》课件


巩固提升
三读,读懂文意 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注意以下词语
即使
(1)虽有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好,美 (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吃,品尝 (4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最好的道理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不通,理解 所以,因此 反省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不了。 (6)故曰:教学相长也 促进。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此 (7)《兑命》曰:“学学半。” 第一个“学”是教的 ……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 (8)其 此之谓也 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 意思。
检测反馈
诵读展示。(学习小组形式展示)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 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Zx.xk
拓展延伸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 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 铺相成。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 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 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 ,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
四、一词多义 学学半—— 教 学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其 其此之谓乎—— 表示推测 不知其旨也—— 它的
Zx.xk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弗食,不知其旨也。 2.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虽有佳肴
——《礼记》
Page
1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 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科网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 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礼记》,是中国古代 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 籍,儒家经典之一。该 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 汉以前各种礼仪著加以 辑录,编纂而成,共49 篇。又叫《小戴礼记》。 与《周礼》《仪礼》合 称“三礼”。 《礼记》 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 先秦的礼制、礼仪,解 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 子等的问答, 记述修身 作人的准则。
请读给划分句子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 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 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准备好大家齐读了吗?
导学释疑
宋代的理学家 选中《大学》 《中庸》《论 语》和《孟子 》,把他们合 称为“四书”, 用来作为儒学 的基础读物;《 诗》《书》《 礼》《易》《 春秋》为五经 。
温故知新
一读,读准字音 佳肴(jiā ) (yáo ) qiǎng 自强( ) 兑命( yuè) 学学半( xiào )
Z.x.x. K
论证思路
类比引入
虽有佳肴 逐层论证 弗食佳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教学能相长 实践出真知
引用作结
——学学半,此 之谓
2、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类比论证 自然引出要阐释的观点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 “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 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 叫做“类比论证”。
Zx.xk
用鱼肉做的菜。 (味道)甘美 好处
表示推测语气。大 概,恐怕。
……吧。”
参考译文 1、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 它的味道鲜美; 2、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 道它的益处。 3、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 就会知道困难。 4、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 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5、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6《尚书· 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 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3、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提示:教者的角度: 学者的角度 :
Zx.xk
主题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 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 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字词句归纳
一、通假字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二、古今异义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1、虽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3、教然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 三、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2、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