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效应理论的涵义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市场交易一般是指人们自愿地以货币来交换物品或服务的活动,交易双方是市场机制受益的主体,市场作用影响的交易当事人。
但是,在市场有效的现实情况下,市场交易的许多交互作用却发生在市场之外,正如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所说:“外部效应(externalities)或溢出效应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利益。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资源配置要求最优的经济学来讲,出现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说明市场机制相对于交易主体有非效率的一面。
外部效应理论指出:只要某人的效用函数所包含的变数是在另一个人的控制之下,就有外部效应的存在。
也就是说:在经济活动中,一个人的行为或某些资源的使用影响到另外一些人的利益或福利,但他们之间却没有使用某种交换手段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
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
在正常情况下,个人或厂商承担其市场上的行为的全部后果。
但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或厂商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他人,或给他人带来收益或损害,却没有给予支付或得到补偿的现象却普遍存在。
经济学称此类现象为外部性或外部效应。
外部性对经济效率有重要的影响。
一、外部效应的分类
外部性可区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类。
正外部性,即未被市场交易所体现的额外收益。
教育、研发、扶贫、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养蜂和经营果园等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典型。
负外部性,即未被市场交易所体现的额外成本。
不遵守交通秩序,在公共休息、学习或工作场所制造噪声,不遵守公共卫生,不爱护公共设施(如践踏花园、草地),环境污染,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如过度放牧、竭泽而渔、大规模砍伐森林)等是具有负外部性的典型。
二、正外部性与供给不足
当存在外部性时,市场对商品的配置是缺乏效率的。
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市场供给不足。
因为个人或厂商在决定生产多少时,只考虑自己获得的收益,而不考虑是否会给别人带来好处。
这样,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生产,其私人收益就低于社会收益,从而由私人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决定的私人最优产量(市场供给)就低于由社会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决定的社会最优产量。
三、负外部性与过量供给
与市场对于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供给不足相反,市场对于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供给过量。
因为生产者在决定生产多少时只考虑自己实际面对的成本(privatecost,私人成本),不考虑给别人造成的成本(损害)。
这样,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生产,其私人成本就低于社会成本(socialcost,经济中所有个人所承担的成本),从而由私人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决定的私人最优产量(市场供给)就高于由社会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决定的社会最优产量。
中国税收的外部效应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经济中出现的一个关系世界经济全局长期发展的大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自由、全面、大量的流动,使得世界各地日益融合,相互依赖和制约,最终朝着无国界经济转变的一种过程和现实。
它包括贸易的全球化、生产经营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和信息的全球化。
它是一种自发的市场行为。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许多国内政策或制度具有超出一国范围的影响,因此会引起与国内传统政策或制度之间的冲突,因为这些政策或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反映出以前封闭的经济环境及提出这些政策或制度时的考虑。
比如在税收方面就尤为明显。
许多国家的税收制度在国家间的贸易受到极大的控制或限制、几乎还不存在大量资本流动时,就已形成和发展。
那时,高额关税和商品流动的自然障碍阻碍了贸易的发展,资本流动也受到禁止,或至少受到严格限制。
在当时的环境下,企业大都在其国内从事经营,大多
数个人在其法定居住所在国从投资或经营中取得所得。
因此,各国的税务当局可以对贸易额、企业利润、个人所得和消费征税,不会与其他国家的税务当局发生冲突。
在上述状况下,“属地原则”的采用使政府有权对其地域范围内的全部所得和活动征税,不会引起冲突和麻烦。
执行一国制定的税收政策可以不必考虑其对他国的影响,同样,该国政策制定者对他国的税收政策也不感兴趣。
经济全球化使一切发生改观。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行为极大地受到其他国家政府行为的限制,经济全球化使税收产生的外部效应问题已变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