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弗洛伊德的健康人格模型目录摘要 (1)引言 (2)一、弗洛伊德的生平 (3)(一)童年时期经历 (3)(二)医学学习和心理学研究阶段 (3)(三)学术理论奠基时期 (3)二、心理结构与人格结构 (4)(一)心理结构 (4)(二)人格结构 (5)三、人格的自我适应——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 (5)(一)焦虑 (5)(二)自我防御机制 (6)四、弗洛伊德的心理健康观 (8)(一)健康心理与不健康心理 (8)(二)实现心理健康的途径 (8)注释 (11)参考文献 (11)摘要在心理学的年鉴上,没有任何一位人物会像西格蒙·弗洛伊德这样倍受吹捧而又惨遭诋毁;既被作为伟大的科学家、学派领袖又被斥责为搞假科学的骗子。
他的崇拜者和批评家都一致认为,他对心理学的影响,对心理治疗的影响,对西方人看待自己的方式的影响,比科学史上的任何人都要大得多;而在其他人看来,他们似乎是在谈论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知识体系。
近年来,大量学者都对其学说做了大量研究。
按弗洛伊德的看法, 人格是一个整体, 在这个整体之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
他认为人的心理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所构成。
潜意识即无意识, 弗洛伊德说“无意识就是在某一时间内存在着, 但我们又对其无所知的一种活动历程。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 这些冲动和欲望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 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 影响着人的行为。
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 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前意识起着“检查员”的任务, 阻止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侵人到意识中。
意识是人在清醒知觉状态下的思想和情绪, 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
它负责调节进人到意识的各种印象, 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
意识仅仅是人整个精神活动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 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 处于心理深层。
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主要人格理论出发,进一步探讨弗洛伊德的心理健康观,帮助我们形成健康人格。
【关键词】弗洛伊德、心理结构、人格结构、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健康观引言对于“我”的认识,弗洛伊德先生的探索则具有历史性的开端意义。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人格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潜藏于人格的最底层,储藏着生物性的原始驱力,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而超我则储藏着个体的价值观和道德感,是一种与社会化相关的理想自我。
可见本我与超我之间几乎是处于人格结构的两个极端,二者之间的冲突常常会导致各种心理冲突甚至是人格障碍。
从现在的研究看,弗洛伊德的科学性和缺陷性同在。
弗洛伊德提出的知觉意识,就是个体信息中枢接受电位信息输入,一方面建立点状记忆,一方面引起相关记忆产生兴奋状态的过程;前意识就是记忆的兴奋准备态;潜意识就是记忆处于的静寂态。
由于人类文化的发展,人类个体自身的不断信息化,人类自身的信息化对于性本能的作用具有物质性的规范、引导和制约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信息化对于性本能的规范、引导和制约作用,表现为人类理性对感性的反作用。
也就是说,个体性本能产生的电位信息运动的动力,在个体高度信息化以后,深刻地受到个体内在理性信息的影响和作用。
而且,由于个体内在理性信息对其它信息的涵盖性的综合联系,在正常情况下,个体的信息外化行为最终都决定于个体理性信息的作用。
一、弗洛伊德的生平首先让我们都弗洛伊德有个了解,为了能更好的理解他的学说。
(一)童年时期的经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的弗莱堡(Frieberg)市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雅各布是一位心地善良、助人为乐但资本微薄的犹太商人,他虽然经商,但为人诚实、单纯。
所有的这些性格,对弗洛伊德有很大的影响。
母亲是父亲的第三个妻子,当时才21岁,他是同母所生8个兄弟姐妹中之长兄,而他还有两个异母的哥哥。
他4岁时全家迁居到维也纳,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那里度过的。
当弗洛伊德9岁的时候,由于具备了过人的智力,加上平时的努力自修,以优异的成绩比入学年龄提前1年通过了中学入学试,17 岁时以全优的成绩毕业于吉姆那森学校。
1873 年,弗洛伊德从大学预科毕业前夕,面临着一生职业的抉择。
他对成为政治家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均感兴趣,但作为犹太人行医是可供选择的几种职业之一,他在自传中曾说:“毕业之前,在卡尔·布鲁尔教授的课上,听他朗诵歌德那美妙的论自然的散文,遂决定成为一名医科学生。
”(二)医学学习和心理学研究阶段1873 年,他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在大学期间,他曾做过布伦塔诺和布吕克的学生,在学习生物学、医学、病理学、外科手术等课程上花了大量的时间。
1881 年3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他本打算进大学从事神经医学的深入研究,但因犹太人背景而未能如愿,便在艾内斯特•布吕克教授的生理研究室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后在布吕克的建议下离开生理实验室,1882年7月进入维也纳全科医院工作,先任外科医生,后任内科实习医生。
1885年春天,弗洛伊德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神经病理学讲师。
1885年8月,在布吕克教授推荐下获得一笔为数可观的留学奖学金,前往巴黎在沙可门下学习催眠,并在沙尔彼得里哀尔医院实习,1886年2月返回维也纳。
1882年,弗洛伊德与马莎•伯莱斯订了婚,1886年春,他结婚前不久,由于经济原因他以神经病学家的身份私人开业行医。
(三)学术理论奠基时期1895年,弗洛伊德将自己与布洛伊尔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症的成果写成《歇斯底里研究》一书。
这本书的出版,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研究歇斯底里症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在医学史和心理学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学”这个概念。
他认为心理障碍是由于性紧张累积而引起的,这导致1900 年《梦的解释》一书的出版,该书现在被许多人推崇为弗洛伊德最伟大的著作。
然而,这本书也遭到大量批评。
在其一生余下的时间里,弗洛伊德一直坚持自我分析,每天工作的最后半小时被用于自我分析。
随着《梦的解释》一书的出版,精神分析运动逐渐发展起来。
这时在弗洛伊德周围聚集着一批年轻的学者,成立了星期三心理研究小组,1902 年发展成立心理分析学会,当时参加的人后来都变成了杰出的分析学家,包括 A.阿德勒、兰克、费登、和 C.荣格。
弗洛伊德将荣格视为自己的继承者,然而,此时精神分析小组内部出现了裂痕,主要原因是阿德勒、兰克和荣格等人均因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合而逐渐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论和风格,而这一事实又不为弗洛伊德所理解。
于是,原先的精神分析小组因冲突而瓦解。
1904 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可能是他流传最广的一本著作。
这本书对于决定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贡献,因为书中所揭示的许多看似偶然、毫无意义的行为,以及许多简单地归结为“自由意志”的举动,实际上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的隐秘而矛盾的愿望所驱使的。
1905 年,他发表了三本重要的著作。
一本篇幅较长,称之为《多拉的分析》,弗洛伊德在书中详尽的阐述了如何用梦的解释去揭示并治疗精神神经症的种种症状;另一本是《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他在这本书中透彻的研究了无意识动机能够间接表现出来的许多方式。
最后一本就是最有争议的《性学三论》,书中表达了关于婴儿期性欲以及其与性倒错和神经症之间关系的观点。
1913 年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出版发行,这本书的重要性仅次于《梦的解释》。
通过对乱伦恐惧、情感矛盾等许多特征的研究,弗洛伊德声称他发现了三大真理: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儿童具有性爱意识和动机。
这些发现为精神分析学奠定了基础。
二、心理结构与人格结构(一)、心理结构1、人类心理的三种意识意识 指人心理中能被人觉察和感知的过程与内容。
如记忆、态度和观念等。
比如,我们能轻易回忆起很多人与事(记忆);我们知道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某个人或某件事(态度);我们知道自己有哪些基本的做人原则(观念)。
前意识 指虽然潜隐,但在某种条件下却可以成为意识部分的心理内容,前意识处于心理构成的中间部分。
例如通过特别努力的回忆或者别人的提示而记起来的往事。
有如通过做梦或者笔误、口误等所显露出来的自己在清醒是不知道或者没有想过的一些念头或者愿望。
有这样一个个案,一个平时温文尔雅的女孩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在梦中她变成了一个非常暴躁的人,和别人大吵大闹,醒来后她又惊又怕,她不明白为什么她在梦里变得那么凶。
她被自己在梦里的那些表现吓住了,她生怕自己就是梦里那样的人。
经过分析后她发现,之所以会做这样的梦,与近来对宿舍某同学的不满有很大关系。
平时清醒时,她对同学的不满被压抑住了,而在梦中,她被压抑的不满以吵架这种极端的方式得到了释放。
无意识:即潜意识,指意识中深藏不漏的潜隐部分,它在意识的最深处。
它包括各种先天本能和被意识(各种社会规则和观念)压抑到无意识之中的心理活动以及一些由创伤事件造成的被压抑的情感和欲望。
无意识中包含着人类所有行为的驱动力,并且它是我们无法看见和控制的某种精神力量的储藏所。
因此,无意识是精神分析学研究的焦点。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个体对自己的无意识是一无所知的,一个人只有在精神分析的帮助下才能发现自己的无意识。
举例说,一位事业有成的男士,在遇到一些挫折后突然变得特别怕上高处,每逢到了高层建筑上,他就担心自己会掉下去。
他的意识部分知道这是荒唐的,但是他就是控制不住要这样想,而且每次都被自己的想法吓出一身冷汗。
如果用弗洛伊德的学说来分析这个个案,那么,这位男士的无意识部分正被巨大的焦虑所折磨,事业上的挫折让他有了强烈的危机感和不安全感,他无意识中非常害怕自己的事业有什么闪失,但是这种害怕被他的男性自尊和自制压抑的很深,于是,便以这种看起来很荒谬的方式表现出了。
如果没有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他是很难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这些真实担忧的。
2、三种意识之间的关系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三者之间的关系犹如冰山一样,意识是露在水面上的那个小山尖,前意识只是水面下的一小部分,而无意识则是水下冰山的巨大主体。
三种意识之间包车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
意识有可能下降到前意识甚至无意识之中,如一个中国孩子想要痛快玩的意识往往会在大人的压制下降到意识的深处甚至无意识部分,以至于当他长大成人后有条件玩时,却丧失了玩的愿望。
无意识也有可能在一些特殊事件的刺激下或者心理分析的帮助下上升到前意识甚至意识部分。
例如,前述那位男士可以在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下了解自己真正担心的是什么,并通过采用建设性的方法解决问题以从根本上消除焦虑。
弗洛伊德有关无意识的学说对人类的自我认识和把握有着重要意义。
在我们不了解无意识之前,我们都以为自己是完全有意识的,以为自己在与环境无关的问题上都是自己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