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大阅读《文化苦旅》阅读指导课教案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大阅读《文化苦旅》阅读指导课教案
作品。
三、走进好书,初步感知内容 (一)阅读导读,感知大意 现在的你一定迫不及待想走进书中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但这是一部有 40 余篇散文的书。想在短时间内了解其内容,我 们可以先读一读前言或内容提要。 (二)集体交流,指导方法 通过阅读前言和简介,我们可以大体知道这本书的主要内 容(学生自主交流) 阅读不同的文章,也会用到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同学也会 有自己不同的方法。 老师今天跟大家补充常见的几种读书形式: 1.泛读:泛读法则侧重阅读量,也就是广度。通过阅读来 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 2.精读:精读法要求将读物中每一处细节完全读懂读透, 追求的是深度。 3.通读:即从头到尾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 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 4.跳读: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 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 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 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思考:我们的散文应该用哪一种或者哪几种形式的阅读更 好?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一个月,我
们在《文化苦旅》中穿行,欣赏,采撷,有些人,有些文字,
深深地印在脑海里,让我们玩味,感动,思考。
二、质疑激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解作者
(一)出示封面
《文化苦旅》——世界文坛的巅峰之作。(影响力) 最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感动中国读者☆☆☆☆☆
(影响)
大阅读 教 学 教 案
总第 课时
时间:
年月日
课 题
《文化苦旅》阅读指导课 审查人
1.通过推荐,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和技巧进行阅读,提
教 学
高阅读能力。
目 标
2.制定适合自己的读书计划(《文化苦旅》)。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教
学
重点:指导恰当的读书方法,借助“导读”“读目录”等方法,快
重
点 速了解整本书的内容。
、
难
难点:制定恰当的读书计划。
点
教
学 准
导学案
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足不出户,却可以领略很 多别样的风景,《罗马假日》也有一句话,“要么读书,要么旅 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读书,旅行,对于一个 人灵魂的塑造,是多么重要。接下来的日子,老师也将带领大 家来一场旅行,我可不是带你去游山玩水,而是带领大家在文 字与文化中徜徉。
华人世界流传最为广泛的经典(二)交流质疑
此刻看到这些内容,你最想了解什么?你产生了哪些疑
惑?(学生看封面,题目,交流质疑)
(三)了解作者
读一本书,我们可以从作者入手,了解作者,对理解内容
是有帮助的。
余秋雨(1946 年 8 月 23 日-),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
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毕业
(三)再读“目录”集体交流 书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接着我们走进目录,看一看你最 感兴趣的是哪一个故事,你能猜测一下在每个故事中都有着哪 些不一样的精彩吗? 历史、文化散文 28 篇 《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祠》《白 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 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 《西湖梦》《狼山脚下》《上海人》《五城记》《夜航船》《废墟》 《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恍》《漂泊者们》《华语情结》《这 里真安静》 回忆散文 9 篇
来的书: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作好记录,也可以自制读书卡片, 抄写经典语句。
3.采用日记读后感等各种方式,随时记下自己的读书思考 的痕迹。
鼓励阅读 一本好书,会让你的心灵有所触动,终生受益。接下来的 一个月会让我们共同走进这本书,跟随余秋雨先生一同在文化 之路上旅行,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教 学 反 思
于上海戏剧学院。
1966 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5 年成为中国
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1986 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
1987 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余秋雨以擅写历
史文化散文著称,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在出版后广受欢迎。
此外,他还著有《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散文
《牌坊》《庙宇》《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 《腊梅》《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
四、自定计划 期待阅读 制定阅读计划 今天我们初步了解了这本儿书,接下来你想怎么读这本儿 书呢?鼓励大家依据目录制定自己的阅读小计划。 总结本课,提出要求 读书要持之以恒,读完整本儿书。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自己的书:可以在 书上圈圈画画,也可以在树上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