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编写组01 古希腊时期的政治思想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编写组01 古希腊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二节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提要
生平与著作 国家的理念与正义观
哲学家治国思想 政体思想
第二等好的理想国 历史地位与评价
一、生平与著作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 347)出生于雅典,早期热心 文学,后来献身哲学。
柏拉图集中阐述政治思 想的著作是《理想国》《政 治家篇》《法律篇》。《理 想国》为盛年时期的作品, 《政治家篇》和《法律篇》 写于晚年。
三、哲学家治国思想
柏拉图认为,哲学家的本质特征是掌握知 识,知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对理念的把 握;一般人的看法只是意见,仅仅停留在事物 的外在表象上。根据等级分工制度,哲学家掌 管城邦的政治秩序,负责重大的政治决定。
思维
客观
知识
理性(辩证法)
更高级形式
对科学和数学的理解 科学和数学的形式
不可见 的世界
五、第二等好的理想国
在《法律篇》中,柏拉图结合当时希腊的 政治现实,在等级划分、国家政体、法律条文 等方面进行了重要的调整,构建了“第二等好 的理想国”。
他相信,统治者是法律的仆人,如果法律 服从于其他某种权威,自己却一无所有,国家 的崩溃就为时不远了。如果法律是政府的主 人,政府是法律的奴仆,形势就充满希望。这 里他明确将法治树立为“第二等好的理想国” 应当遵循的最高规范。
一、生平与著作
亚里士多德(公元 前384—前322)是古希 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 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的著 作首推《政治学》和 《雅典政制》,其他重 要著作包括《形而上 学》、《尼各马可伦理 学》等。
二、论城邦的起源、本质与目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类的社会组织由 低级向高级逐步演进,同时这也是人的本性 不断趋于完善的过程。家庭是人类为满足日 常生活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基本形式,由 若干家庭联合起来组成村社,若干村社又进 一步联合起来,组成城邦,至此,社会组织 进化到了高级而完备的状态。人按其本性必 然要求过政治生活。只有城邦才能达到这一 目的,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
IV. 柏拉图:《理想国》,顾寿观译,岳麓书社,2019 年。
V. 柏拉图:《法律篇》,何勤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 社,2019年。
吕库古改革
斯巴达的政制奠基 于传说中的吕库古改 革。吕库古在斯巴达人 内部创建以平等和集体 主义为特征的“平等者 公社”。公民内部严格 地实行平等,要在军营 中过集体生活,为城邦 奉献自己的全部身心。
梭伦改革
公元前594年,梭 伦进行改革。在经济 上,他颁布“解负 令” 。在政治上,梭 伦改革使所有公民都有 权参加公民大会,同时 又给富人担任城邦高级 公职的特权,从而使平 民与贵族的矛盾得到某 种程度的缓解。
雅典普尼克斯冈:公民大会聚集地
二、政治思想的产生与政治学的创立
《荷马史诗》中已经蕴含了政治思想的萌 芽。史诗中的英雄、首领的行为要遵循习俗或 习惯法的规范,习惯法是正义的具体体现。在 赫西俄德的长诗《神谱》《工作与时日》中, 正义是宙斯的最高法则,任何个人,如果要过 多索取,或用强力和狡诈手段破坏正常秩序, 都会受到宙斯的惩罚。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政治思想的集大成 者。他的许多思想和观点反映了早期西方的 政治文明成果,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 了广泛和多层次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是政治学学科的开创者。他在 方法论上超越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开辟了 后世的经验研究路径。亚里士多德探讨了一 系列重要的政治价值观。
思考题
I. 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特点有哪些? II. 柏拉图是如何论证他的哲学家治国主张的? III. 从《理想国》到《法律篇》,柏拉图的政治
第一节
古希腊的城邦制度 与政治思想的特点
提要
古希腊的社会状况与城邦制度 政治思想的产生与政治学的创立
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特点
一、古希腊的社会状况与城邦制度
希腊世界的版图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 岛屿星罗棋布,希腊半岛山川纵横。特殊的 地理环境使希腊世界呈现出开放性和多样性 的海洋文明特征,形成了极其多元化的政治 局面。
在法治国家中柏拉图主张,社会分工的 原则不变,但具体分工方式应做重要修改。 其次,柏拉图提出混合政体的设想。他指 出,把全部统治权集中在一个不适宜的人手 中,后果是灾难性的,需要在几个方面之间 划分权力。再次,柏拉图详尽地讨论了有关 的民法与刑法条文。法治国家的一切基本制 度和政体组织都是通过严密的规、执行、 监察和司法来保证的。
百科词条:baike./view/133820.htm
三、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特点
I. 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国家观 II. 偏重理性的思维方式和近似科学的研究方法 III. 特定的研究主题和完整的学科体系
希腊政治思想家留下了丰富的政治学遗 产。政治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基本概念,都 在城邦生活的背景下得到了充分的讨论和解 释。古希腊的政治学达到了学科分化和体系 化的水平,柏拉图创立了第一个政治哲学体 系,而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对人类知识体系进 行划分,确立了政治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 地位。这为后来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意见
信条(知觉) 猜想(想象)
客观事物 影子、图像、映像
可见的 世界
四、政体思想
按照《理想国》中的划分,现实城邦的 政制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荣誉政体、 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每一种政 体都有其内在精神,统治者和公民也有独特 的品格和心灵。
在《政治家篇》中,他按照统治者的人 数多少把政体分为三种,又依据是否遵循法 律进行统治,再各自分为两种形式。在更晚 时期写作的《法律篇》中,他提出关于混合 政体的设想。
理性
欲望
统治者
激情
理性
欲望
护卫者 激情
理性
生产者
激情
欲望
柏拉图的正义论和理想国贯穿着整体城邦 的观念。城邦以整体的和谐、统一和强盛为目 的,要求个人完全消融于城邦整体之中。柏拉 图的正义与等级分工思想,包含了国家以社会 分工和阶级对立为基础的观点。
除此之外,柏拉图的政治学说包含着理想 国家与现实国家的对立,树立了一种批判现实 国家、抬高彼岸理想国家的思维方式。
苏格拉底认为道德准则是城邦政治的基础,传 布知识和搞好教育是城邦政治的主要职责。
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提出社会分工论、哲 学家治国、人治优于法治、教育应贯穿公民一生等观 点,构建了庞大复杂的政治哲学体系。
亚里士多德在西方第一次将政治研究与其他学 科区分开来,使政治学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
雅典学园(拉斐尔,1510-1511)
古希腊城邦的分布
我们居于大地一隅;傍海而生,有如蚁蛙之于池塘。(柏拉图:《斐多篇》)
城邦制度
城邦是一种特殊的国家形态,最显著的特 征是小国寡民。希腊世界曾经存在过数以百计 的城邦,彼此相互独立,享有完全的自主权。 从横向上看,城邦的政治制度丰富多样,通常 分为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从纵向上看, 各个城邦的政治制度也都经历了不同政体的演 变。城邦由公民、奴隶和自由民构成。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
I.政体分类的标准
I.统治的宗旨
I.城邦的共同利益 II.(正宗政体)
I.统治者的私利 II.(变态政体)
I.一个人
I.君主政体(王制) I.僭主政体(暴君政体)
I.最高治权的 执行者人数
I.少数人
I.贵族政体(贤能政体) I.寡头政体(财阀政体)
I.多数人 I.共和政体(公民政体) I.平民政体(民主政体)
Man is by nature a political animal. (I.1253a2)
亚里士多德指出,有权 参加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 自由人才是真正的公民,由 这样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 才是城邦。城邦政治家的权 威是对自由人的治理,是平 等的自由人之间所嘱托的权 威。统治与服从两种身份都 包含在公民的定义中。
二、国家的理念与城邦正义观
理念是柏拉图哲学与政治思想的核心概 念。柏拉图将理念解释为现实世界的原型, 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为了掌握有关城邦的真 正知识,就必须认识城邦的理念。
《理想国》描述了一个理想城邦,是现 实各类城邦中正义因素的集中、提炼和升 华,是现实城邦所应趋赴的目标。
柏拉图相信,城邦的正义集中体现在城邦 阶级的分工上,城邦应该有统治、保卫和生 产三种职责,公民被相应地划分为统治者、 护卫者和生产者三个等级。其中哲学家代表 理性;护卫者代表激情;生产者代表欲望。 但是节制不专属某一阶级贯穿于全体公民。
西方政治思想史
第一章 古希腊时期的政治思想
概述
I. 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奠基时期。 II. 思想的主题:以城邦问题为中心,探寻理
想的城邦制度、追求良善的政治生活。 III. 突 出 的特 征 :自 然 政治 观 和整 体 主义 国 家
观是古希腊政治思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 德代表了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最高成就。
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 IV.亚里士多德政体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
何特点? V. 亚里士多德对西方政治学的开创性贡献有哪
些?
本章阅读文献
I.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上 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II.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 馆,1981年。
III.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冯金朋译注,吉林出 版集团,2019年。
克里斯提尼改革
公元前509年的克里斯提尼 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制的确 立。主要内容包括:1、将公民 按居住地区划分为五个部落产 生五百人议事会;2、将雅典全 境划分为十个选区选出十位将 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3、 采用“陶片放逐法”将有可能 危害城邦的人驱逐出境。
雅典的民主模式
资料来源: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 编译出版社,2019年
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希腊世界涌现出一大 批“智者”,他们专注于社会政治问题,研究 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团体与政治制 度、风俗习惯与伦理规范等。有些智者相信, 存在一种“未成文的法律”“合乎自然的法 律”“到处都一致遵守的法律”,它们高居于 法律和习俗之上。这里已经蕴涵了自然法思想 的雏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