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生育制度

第三章 生育制度

(一)生育率决定的社会文化观点 作为一种整体性、综合性的变量,社会 文化水平、教育水平、职业构成、社会分 层状况等,和生育率之间的变动都呈负相 关关系。换言之,文化水平、教育水平、 职业与社会地位越高,其生育率水平一般 越低;反之越高。如弗里德曼的观点。
六 生育率的社会学分析
(二)生育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孩子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着及其丰富 和复杂的心理权衡系统,整个生育行为都 伴随着心理变化。 如作为主观偏好的社会心理对生育率的 影响,对生育率的心理期望,观念、信仰 等的影响。
四 代际财富流理论
(一)理论模型的提出 澳洲著名人口学家J· 卡德威尔提出的。是一种根据家庭财富在父代 和子代之间的流向来分析生育率变动趋向的理论模型,是1970年代 后期以来西方比较流行的生育率理论之一。 (二)主要观点 第一,决定人口转变、生育率转变的根本因素是家庭关系的革命, 特别是代际财富流的革命。具体说来是指财富流在父代和子代之间流 动方向和数量的根本变化。 第二,人口转变、生育率转变的基本问题是代际两种流向的财富流 的差额,即财富流在父代和子代之间的差额,即净财富流。 第三,代际财富流的流向,在原始社会、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截然 相反,生育率变动也出现完全相反的趋势。 第四,在生活方式迅速发生变化的社会,特别重要的是教育,家长 追求孩子素质的提高,将使他们限制生育数量的可能性迅速增加。
六 生育率的社会学分析
(三)社会流动和生育率的理论分析 布朗宁的研究:生育率较高的地区通常 人口水平流动(迁移)的频率也较高,生 育率和迁移呈正相关关系。 其他观点:凡处于社会流动过程的人, 其生育率均低于非流动人口;在全部流动 人口中,向上流动者的生育率又明显低于 向下流动者的生育率;现代妇女地位的提 高也是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 中介变量理论
(一)生物因素是影响生育率的最直接变 量,任何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对生 育率的影响都要通过生物因素起作用。 (二)影响生物的生物因素主要有性交、 怀孕与分娩;但实现这三方面都要在生育 制度下完成。 (三)社会因素,社会文化特征同时也影 响和制约着人的生物因素。
五 中介变量理论
第三节 专题:生育政策
二、计划生育政策 1、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解 2、计划生育政策的具体内容 3、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4、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5、计划生育谋变
第一节 生育测量与生育模式
三、生育制度的分析框架 生物因素:生育力 生育制度(生育物质设备、生育观念、生 育规范) 社会政治力量 社会经济力量
第二节 生育理论
理论介绍 一、边际孩子合理选择理论 二、孩子数量质量替代理论 三、生育率决定的供给—需求理论 四、代际财富流理论 五、中介变量理论 六、生育率的社会学分析 七、生物—社会因素理论模型
(四)1956年 戴维斯和布莱克 《分析框架:社会结构与生产率》 性交、怀孕和分娩三个要素是直接决定 生育率的生物因素; 存在着11个影响性交、怀孕和分娩的社 会性变量。由于它们对生育率的重要影响 那可称为影响生育率的中间变量。如教材 表3-5所示
五 中介变量理论
评价: 戴维斯和布莱克指出了影响人类的三个重 要的生物因素是性交、怀孕和分娩; 提出了影响人类的生物因素,并最终作 用于生育率的11个社会性的中间变量,并 指出在不同社会这些变量的作用不同; 但是由于中间变量太多,很难确定各个 变量之间及它们与生育率之间的数量关系, 无法进行定量分析。
第一节 生育测量与生育模式
7.晚育率:一定时期内符合晚育年龄妇女的初次 生育数与全部第一胎出生人数之比,它说明在第 一胎生育中符合晚育要求出生的婴儿所占比重。 晚育率=该时期符合晚育年龄妇女的初次生育数/ 一定时期全部第一胎的出生人数×100% 8.计划生育率: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符合 计划生育要求的出生人数与同一时期出生人数之 比。一般以每一百个出生婴儿中符合计划生育要 求出生的婴儿数表示。 计划生育率=一年内符合计划生育要求的出生人 数/年出生人数× 100 %
一、边际孩子合理选择理论
2、收入变动下的孩子成本—效用分析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收入的增加, 孩子的成本和效用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 称为“收入效应”,他指出,孩子的全部 成本同人均收入呈正相关关系。 在孩子的上述六类效用中,消费效用和 收入变动的关系较不显著,其他效用则不 然。
一、边际孩子合理选择理论
(二)生育测量 1.出生人数 出生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后有生命现象(有呼吸) 的活婴数之和。 首先,出生人数只包括有生命现象的活婴,而不包括死产。 其次,出生人数与计算时期长短有直接依存关系。
第一节 生育测量与生育模式
2. 粗出生率:某地某年平均每千人口中的出生(活 产)人数,以30‰的出生率为分界线。 粗出生率=某地某年活产数/同期该地区年平均人 口数×1000 ‰ 3.一般生育率:也称总生育率,是指一年内每千 名育龄妇女(15-49岁)所生育的孩子数。 一般生育率=一年内出生人数/同期育· Ca· Tf Cc· Ci· TFR为总和生育率,Cm为婚姻系数, Cc为避孕系数;Ca为人工流产系数,Ci为 哺乳期不育系数,四个系数都在0-1之间, Tf为假定的生育力,平均为15.3左右,用 中文来表示为: 总和生育率=婚姻系数×避孕系数×人 工流产指数×哺乳不育系数×假定生育力
二 贝克尔:孩子数量质量替代理论
(一)基本假定:当家庭经济处在嗜好不变的情况下,人 们总要在有限的收入范围内满足多种消费欲望,消费行为 以获得家庭经济最大总效用为原则,即消费量越大,总效 用也越大。家庭内部影响生育率的决定性因素是:父母对 孩子量与质的选择。 (二)主要观点:夫妇决定生育子女的是一种合理的行为, 因为孩子可以成为直接的效用资源,类似于耐用消费资料。 按照这一假定,当收入增加时,人们通常愿意多生孩子, 即收入对生育存在着正效应,但是现实却与此相反。原因 是孩子支出的增加将提高孩子的质量,父母通过对孩子支 出的自由选择,自由地选择了孩子的质量,因此生育数量 的多少与养育质量之间密切相关,家庭内部影响生育率的 决定性因素是:父母对孩子质与量的选择。而且时间价值 的上升,是导致家庭选择以孩子质量替代孩子数量的主要 因素。
七 生育率的生物学分析
(一)背景 (二)观点:男性激素强而道德制约力弱 的人的性冲动强,容易发生性侵犯行为, 反之不易;其他观点如:影响婚姻和生育 的主要是以下四个因素,家庭背景、社会 环境、传媒暴露和生物因素(如月经初潮 年龄),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性行为, 而以生物因素对性行为的影响最为直接。
第三节 专题:生育政策
一、人口政策 二、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第三节 专题:生育政策
一、人口政策 我国目前的人口政策是: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 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布局, 保障人口安全,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促进人口与 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现在我国人口发生了重大转变,我国的人口转变过程,除受 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外,还受人口控制政策的影响,不同地区, 不同户籍,不同民族人口的政策不同,造成我国人口转变区别于 其他国家人口转变,尤其是人口结构方面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城 乡区别、民族差异、性别构成、年龄结构、教育程度等方面。 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为以下趋势: 城市化速度越来越快;人口红利后的人口负债;出生性别比上升 导致的婚姻挤压;人口数量与人口、资源、环境等之间的关系极 其复杂;贫富分化所出现的贫困人口,将持续存在。
第三章 生育制度
第三章 生育制度
第一节 生育测量与生育模式 第二节 生育理论 第三节 专题:生育政策
第一节 生育测量与生育模式
一、生育概念和测量指标
(一)生育力和生育率 生育力是指妇女的生育能力和潜能。 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 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
三 伊斯特林:生育率决定的供给—需求理论
强调生育率随着家庭相对经济状态的变化而变 化,对生育率进行了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 主要内容: (1)批判贝克尔的理论假定,认为人的嗜好不仅 是善变的,而且存在差异,是社会化的结果。 (2)收入对生育率有积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于 嗜好的变化。 (3)两代间经济状况的相对变化是决定生育率的 主要因素。 (4)影响人们经济状况的因素是收入水平和就业 机会,因此它们同样会影响生育率。
第一节 生育测量与生育模式
5.年龄别生育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某 个年龄组的育龄妇女所生育的活产婴儿数与相应 年龄组的育龄妇女总人口数之比。 年龄别生育率=一年内某年龄组妇女生育的活产 数 /同年该年龄组妇女数× 1000 ‰ 6.总和生育率:现有各年龄妇女生育率的合计数。 总和生育率=年龄别妇女生育率之和
五 中介变量理论
(五)邦加兹模型 1、1978年邦加兹提出了一种可模型化 的生育率分析框架,被称为邦加兹模型。 邦加兹认为,上述11个变量中有4个中 间变量最有意义,即已婚妇女比、避孕、 人工流产和产后不育期。每个变量的取值 越高,生育率就越低;这些变量直接作用 于人类的生育力。
五 中介变量理论
(二)边际孩子合理选择理论模型 1、理论模型的基本含义 不同家庭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作用, 对孩子数量的期望各不相同,通过对第N个孩子 所带来的效用(收益)与负效用(成本)的比较、 均衡,来决定生育家庭中第N个孩子是否可取。 2、生育选择决策(两种途径) 第一,通过对边际孩子生产的成本—收益分析 作出取舍。 第二,从判断可否维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来决 定边际孩子的取舍。
五 中介变量理论
3、邦加兹模型的意义 以婚姻系数代替进入性交年龄、永久独 身的比率和婚姻间隔,更符合时代的变化 展示了影响育龄妇女生育率的四个最主 要的直接因素——已婚妇女比、避孕、人 工流产和产后不孕期; 邦加兹模形更易于比较研究,可考察每 种因素在不同社会中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