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
第二卷:维特在公使馆任职期间,经常受 到迂腐的公使的百般挑剔。翌年春季的一天, 他正在C伯爵家中吃饭,碰巧赶上当地的贵族 男女到伯爵家聚会。维特从未想到过像他这 样的小人物是无权跻身于他们其间的,因而 遭到这些贵族乡绅的奚落,而且将此事闹得 满城风雨。维特忍无可忍,愤而辞去了公使 馆的工作,到另一位侯爵的庄园作客。由于 他后来发现,他与这位侯爵也没有任何共同 语言志趣,加上对绿蒂的思念剧增,几个月 后维特返回了原先的小山村。
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第 一部让歌德在德国几乎 一夜成名的小说。本书 于1774年秋天在莱比锡 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并 在那里成了畅销书。它 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时代人阅读得最多 的一本。由此而来的成功给歌德的一生带 来了名誉和财富。《少年维特的烦恼》小 说中的主人公维特——他的行为仅仅取决 于他的感觉——是感伤主义的代表性人物。
狂飙突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动
18世纪的德国,有一批初登文坛具有反 抗封建专制斗争精神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 受到启蒙思潮的影响与鼓动,想在落后的德 国掀起一场风暴,要求自己象狂飘一样冲破 社会的黑暗,因而组织了一个同名的社团。 他们以“天才、精力、自由、创造”为中心 口号,要求摆脱封建传统偏见的束缚,主张 个性解放,呼喊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并与法 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倡导的“返归自然”的观 点相呼应。狂飙突进运动是文艺形式从古典 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 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
我的体会
维特最终在情感纠葛之中选择了自杀,但 我认为自杀是对个人的生命和对一些你的亲戚 朋友的情感的一种极不负责,更是一种逃避。 人生不可能什么挫折、烦恼都没有。面对烦恼 和挫折不能一味的消沉、逃避下去,否则就会 没有战胜挫折的希望。 但维特也是一个自我意识相当强烈的人。 青春和美都是他热切向往的东西。他为自由而 生为自由而死他宁愿死也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 追求。这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歌德(原名:约翰·沃 尔夫冈·冯·歌德,1749 年8月28日 --- 1832年3月 22日),德国著名的思想 家,小说家,剧作家,诗 人,自然科学家,博物学 家,画家,是德国和欧洲 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歌德 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 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 戏剧,散文,自然科学, 博物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 成就,
但是在去追求这些东西的同时也会遇到 挫折,我们一定要努力到底,即使最后我们 失败了,可是我们努力过了,奋斗过了。坚 持就是胜利,在最后一秒还未到来之前,结 果永远是未知的,所以在困难面前我们应选 择坚持奋斗,永不言弃。
但绿蒂已和一名叫阿尔伯特的青年订婚 在先。不久,她的这位未婚夫旅行归来, 并在此间侯爵府任职,与维特也很快成了 好朋友。但阿尔伯特那种老成持重的性格 和强烈的事业心则与感情奔放的维特形成 了鲜明的对照。维特自感追求绿蒂已毫无 希望,心灵上蒙上了厚厚的阴影。为了摆 脱这种精神上的烦恼和尴尬的处境,他被 迫告别了一往情深深爱着的绿蒂和可爱的 小山村,到某地一公使馆任职。
第一卷:维特是个能诗善画、对大自然无比 热爱的青年,依靠父亲的遗产过着无忧无虑 的生活。1771年大地回春之际,为了料理母 亲的遗产事宜,他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山村。 无论是这里的大自然的美景,还是当地农村 挚朴的农民,都使他产生了浓厚兴趣,以致 留连忘返。不久,他在一次乡间舞会上认识 了年轻貌美、善解人意且富有教养的法官的 女儿绿蒂。两人一见如故,维特从此以后与 她频繁往来,经历了一段令他刻骨铭心、难 以忘怀的美好幸福的日子。
《少年维特的烦恼》充满着一个处在德 国“狂飙突进”时代的青年人的爱和恨,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腐朽社会的控诉。书中 的维特是一个能诗善画、纯洁多情、热爱自 然的青年。他来到了一个僻静的乡村,完全 沉浸于大自然的生命中,就像一只蝴蝶,在 香海里遨游。全书以主人翁维特不幸的恋爱 经历和在社会上处处遇到挫折这一根线索串 连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小说。歌德这本以 第一人称书信体写成的小说分为第一卷和第 二卷。
他循着当初去接绿蒂参加乡间舞会的大 路,追忆着当年的往事,可此时当地已景物 全非,一切成了过眼云烟,绿蒂也已为人妻。 爱情上的绝望,世态的炎凉,官场的腐败, 这一切使维特再也无法忍受,产生了告别尘 世以求永生解脱的念头。同年圣诞佳节前不 久的一个晚上,他又一次来到绿蒂住所,在 诵读至动情伤感之处,情不自禁热烈拥抱和 亲吻了绿蒂。两天后,维特在给绿蒂写完不 忍卒读的遗书之后,于午夜时分,用她丈夫 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按他自己的遗愿, 当地百姓将他葬在他自己选定的地方,没有 任何牧师或教士来给他送葬。因为按照基督 教规,自杀者是不能进入公墓安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