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路遗刘怀远黄连婶平日不出门,但一出门,准是去借钱。
本村几乎都借遍了,不好再向谁开口。
即使有人主动借钱给她,她也摇摇头,坚决地说:“不要,以前借的还没还上呢,已经拖累你们不少了。
”黄连婶出了村,在路上走,后面有自行车的声音在响动,骑车人和黄连婶说话:“又要去王权村啊?”黄连婶站住,苍白的脸红了红,朝那人点点头。
王权村是黄连婶娘家的村,娘家哥多。
不过去娘家多了,嫂子们也没好脸色。
但毕竟是自己的娘家,比借别人的心里踏实。
骑自行车的人叫玉亮,下了车跟黄连婶说:“我带你一段路吧。
”黄连婶说:“算了吧,你自己骑还这么大动静,哗啦哗啦直响。
”玉亮看看自己的破自行车,嘿嘿地笑,手往怀里掏,说:“婶,我这里有几十元钱,你先拿去用吧。
”黄连婶忙拦住说:“你帮我的还少吗?我自己命苦,不能总拖累你们。
”“婶,我知道您性格倔强,可我是外人吗?自家的远房侄子!这几年,黄连叔有病,您也够操心的了。
”黄连婶说:“你惦记着婶,婶感激不尽,你家也不富裕,我现在日子还能挺过去。
”“好吧!”玉亮知道拗不过她,就说,“那我先走了。
”玉亮骑上哗啦哗啦直响的自行车,骑得很慢,比黄连婶走得快不了多少。
拐过一个弯,玉亮不见了。
黄连婶走过拐弯处,见路中央有一叠钞票。
黄连婶捡起来,数了数,不到100元钱。
天呐,这是谁这么马虎,100元足可以买七八袋化肥,足可以给黄连买一个月的中药,足够在县中学读书的女儿三个月的生活费啊……她往前后看,见不到一个人影。
丢钱也太马虎了,玉亮也马虎,他在前面,愣没看到。
黄连婶站在那里等了好一阵子,也没见有人来找。
她摇摇头,把钱装进衣兜,心想,会和找钱的人遇见的,就继续往前走。
迎面开来一辆农用三轮车,在黄连婶面前停下来,开车的是屠户柳三。
“嫂,你要去哪里啊?”“我去走个亲戚。
”“哦,俺哥一个人在家呢?”“咋,你还怕他跑了?”柳三笑了,黄连终年躺在床上搂着药罐子,既不会跑,也不会怕谁偷。
柳三说:“嫂,咱一起回家吧,有啥困难我帮你解决。
”黄连婶说:“你也没开印票子的机器,每天起五更睡半夜的,天天杀猪再赶集卖肉,生意做得也挺辛苦的。
”柳三说:“嫂啊,你不是困难到揭不开锅了,不会又回娘家的。
好,你去吧。
”柳三挠挠头,朝农用车上看看说:“我丢在集上东西了,赶快回去拿。
”说完,农用车冒了一溜黑烟,掉转车头跑远了。
黄连婶笑着摇摇头,心里说:“慌张鬼,掉转车头往回走也不带我一段路!”走出不远,黄连婶再次财运高照,又捡到一叠钱。
拿在手上,油渍渍的,上面还沾有一星暗红的肉渣。
回到村,黄连婶找到玉亮和柳三。
不想二人矢口否认,都说没有丢钱。
黄连婶说:“你们不是丢,是故意放在路上让我捡。
”俩人都说:“俺俩是傻蛋啊?脑子有病啊?要是被别人捡去了咋办?”黄连婶的泪就要落下来了,说:“只要说钱是你们的,算我借的行了吧?”不管她怎么说,两人就是不承认,异口同声地说:“钱是你捡的,找不到失主就是你的。
”黄连婶很无奈,两叠皱巴巴的钱像两块刚出炉的烤山芋,烫手。
思来想去,黄连婶最后把钱交给村主任,让他给广播一下,找寻失主。
大喇叭里还没有广播,人们都知道了黄连婶捡钱上交的事。
第二天午后,玉亮和柳三找了来,说:“既然你铁了心不要,这钱我们只好领回了。
”黄连婶叹一声:“我只有用这个法子,才会逼你们出来承认。
走,一起去村委会领回。
”到了村委会,柳主任脸色酣红地躺在椅子上打盹。
听黄连婶说完,柳主任打着酒嗝说:“你们都值得表扬,一边是慷慨助人,一边是拾金不昧。
”黄连婶说:“场面话就不用说了,快把钱退给他俩吧。
”柳主任不吭声,脸却更红了,反手把墙上的日历撕下一张,裁成两张寸宽的,把烟丝倒在印有“1989”的一半上,在手上一扭一转,就成了一只大炮烟。
点燃深吸几口,让自己隐藏在烟雾中才说:“上面总来人,村委会也没啥收入,今天李乡长领几个人又来了,你捡的钱真是雪中送炭啊,我用它还了饭店的招待费还不够呢。
”三个人一下僵在那儿,瞪出的眼白如晒在河滩上的鱼。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A.开头一段描写黄连婶在本村几乎借钱借遍了,即使有人主动借钱给她,她也摇摇头,表示坚决不要,表现了她虚荣爱面子的一面。
B.小说两次描写玉亮所骑自行车的响声,从侧面表现了玉亮家庭也不富裕;柳三借口东西丢在了集上,表现了柳三头脑灵活的特点。
C.“既然你铁了心不要,这钱我们只好领回了”,玉亮和柳三的这句话表现了对柳主任的不信任态度,又表现出对黄连婶人品的佩服。
D.柳主任是农村一基层干部的形象,他收到黄连婶送来的路遗后之所以不给广播,是因为村委会没啥收入,镇上的领导又经常来吃饭。
[解析]A“表现了她虚荣爱面子的一面”分析不当,这里表现了她性格倔强的特点。
C“对柳主任的不信任态度”主观臆断。
D“是因为村委会没啥收入,镇上的领导又经常来吃饭”是不给广播的推辞,而不是不给广播的根本原因。
2.作品是怎样叙述拾遗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5分)答:示例:①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使故事条理清晰。
②用“路遗”为线索叙述故事,使结构更加严谨。
③用对话的形式叙述故事,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解析]5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答出两个要点给4分,答出三个要点给5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作品为什么以村主任把黄连婶的拾遗支付了招待费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答:示例:①在人物塑造上,黄连婶的形象与柳主任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使黄连婶的形象更加丰满。
②在思想内容上,这样写突出了正能量的弘扬,暴露并鞭挞了农村基层干部的低俗。
③在故事情节上,这样写使故事情节发生逆转,增强了故事的波澜性。
④在艺术上,这一情节,增添了小说的讽刺意味和审美情趣。
[解析]6分,答出1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4分)篱笆墙周仁聪三婆娘家姓刘,婆家姓王,嫁到王家后,人唤王刘氏。
三公死得早,三婆守了二十多年寡,是远近皆知的最守妇道的人。
对儿女要求也严,要他们规规矩矩做人,常说娃儿们要争气点儿,也不枉你娘为你们守了一辈子寡。
三婆平常就背个背篓四处拾柴禾。
这天,她走得好远好远,在一片围着竹篱笆墙的桔子林外,三婆拾得了满满一篓柴。
“刘姑娘,你是刘姑娘吗?”三婆一惊,几十年前曾听过的称呼又在耳边响起,她仿佛又回到了少女时代,那时村人和家人就这么叫她。
多么亲切,她甚至怀疑是否在叫自己,但篱笆墙内那个佝偻着腰身掉了满口牙的老头确实正笑呵呵地望着自己。
“刘姑娘,不认得我了吗?我是你屋男人的大老表嘛。
”三婆突然忆起,她和三公拜堂时,还是大老表点燃的鞭炮呢,闹房时他口口声声喊刘姑娘。
三婆满是皱纹的脸忽地红了,她望着挂满枝头的桔子:“大老表,你还多康健喽。
”“哎,人老了没事做,就出来帮儿女们守守这柑桔。
你那当家的也死了好些年了吧?”“二十几年了。
”“你也过得不容易呀。
”三婆沉默不语,这么多年来,她一个妇道人家为拉扯儿女,多少辛劳奔波、多少辛酸坎坷,却没有一个人说过一句同情的话。
三婆心里忽地一沉,眼泪盈满了浑浊的老眼。
“进来坐会儿吧。
”大老表站在篱笆墙里喊。
“呵,不啦不啦。
”三婆慌忙背起一背篓柴禾走了。
“刘姑娘,你慢走!”大老表在身后喊。
这一夜,三婆失眠了。
那一声声“刘姑娘”喊得她好欢喜。
她知道自己老了,孙子都比自己高出了一头,但她好喜欢再听听那声声叫唤。
第二天,三婆又去那里拾柴,隔着竹篱笆墙,三婆对大老表说:“你的桔子开始红了。
”大老表说是开始红了,他又邀三婆进去坐,三婆慌忙背起半背篓柴禾走了。
大老表又在后边喊:“刘姑娘你慢走哇!”第三天三婆又去了,依然隔了竹篱笆墙对大老表说:“你的桔子该卖好多钱哦。
”大老表就咧开一望无牙的嘴笑,然后再请三婆里面坐,三婆又慌里慌张起来,背着还是空的背篓走了。
“刘姑娘你慢走哦。
”三婆知道大老表依然要喊。
以后的日子里,三婆天天去拾柴禾,几乎天天都愿意走得那么远,天天站在竹篱笆墙外和大老表说上几句话。
“你的桔子红了。
”三婆说。
“红了,下完枝就不再守了。
”大老表说。
三婆有几分惘然,但却不知为哪般。
“吃几个桔子吧。
”大老表伸手去摘,三婆从怅惘中回过神,慌忙背起空背篓走了,这次大老表却没有喊她慢走。
三婆整整一夜没睡好觉,第二天她没有再去拾柴。
她已好多天没有去那片柑桔林了。
这天她终于忍不住,又背了背篓去那片桔林,林子里空空的,桔子已摘完。
风飒飒地吹,三婆想哭。
三婆望着那堵整齐严实的篱笆墙,心里蓦地升起一阵怒火,她发疯似的将那一根根竹片拔起背回家,放在灶内,望着那燃旺的火渐渐变成瓦色的灰团。
4.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三婆婚后就被人唤作王刘氏,这个称呼带有夫权意味;而大老表叫她刘姑娘,唤醒了蛰伏于她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
B.大老表对三婆是有好感的,但因为三婆毫无反应,便逐渐放弃了,这可以从他是否喊她慢走中看出。
C.大老表的桔子从开始变红,到红,写出了时间的演进;“下完枝就不再守了”的话语,隐含了大老表的态度。
D.小说语言含蓄内敛,人物描写生动细腻,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细节等多种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解析]“大老表对三婆是有好感的,但因为三婆毫无反应,便逐渐放弃了,这可以从他是否喊她慢走中看出。
”“可以从他是否喊她慢走中看出”分析有误。
5.小说中三婆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5分)答:示例:①恪守妇道。
三公死得早,三婆守了二十多年寡,对儿女要求也严。
②勤劳坚忍。
为拉扯儿女受了很多苦,到老还背个背篓四处拾柴禾。
③渴望同情(理解、认同、关怀)。
当大老表表达对她的同情时,她心里一沉,眼泪盈满了浑浊的老眼。
[解析]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6.小说以“篱笆墙”为题,独具匠心,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答:示例:①有利于塑造三婆的形象。
三婆的心中也有一个“篱笆墙”,这个“篱笆墙”使三婆成为一个令人敬重的女人,也使三婆成为一个令人悲哀的女人。
②“篱笆墙”是全文的线索,它贯穿全文,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是故事发生的场景,也是三婆与大老表故事的见证。
③“篱笆墙”有象征意味,体现了小说主旨,“篱笆墙”象征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篱笆墙隔开了两颗心,这墙是道德自守,也是自我压抑。
[解析]6分,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黑白张春荣彭祖已八百二十四岁。
但他外表仍像二十四岁的年轻人。
走起路来,快速敏捷,步伐又大。
尤其他那双眼眸炯炯有神,恍如光洁明镜,并没有因阅读人间的浮幻沧桑而昏耗暗淡。
当然,人们更不会注意他眼角的细细鱼尾纹。
那天,郊林清晨飘浮一层薄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