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21版新高考语文一轮鲁琼京津课件:第4部分 第2讲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立意
2021版新高考语文一轮鲁琼京津课件:第4部分 第2讲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立意
②选好角度。这意味着可写的角度很多,考生要斟酌权衡,比较 筛选,选择最契合材料又最能写好的角度,进行深入而具体的阐述。
如从宏观的角度,展现新世纪以来的18年间,我国在灾后重建 (汶川大地震)、体育(北京奥运会)、科技(天宫一号)、基础建设或美 丽乡村建设(公路“村村通”)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微观的角度,通过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来具体呈现新世 纪以来国家的巨大变化,将个人成长的小细节、小事件与国家发展 的大跨越、大事件联系起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③我想,那时的中国一定比现在更加强盛。现在,我们拥有 “天眼”“墨子号”,拥有上海洋山港、雄安新区,我们创造了一 个又一个的“中国奇迹”,相信以后将会创造更多。“天道酬勤, 春华秋实”,如今的我们即将接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力棒, 担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十七年后,一个梦想得以实现,但还 有更大的梦想等待着你们,那时,你们也要“休对故人思故国,且 将新火试新茶”,踵事增华,将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⑤2035年,我对此满怀憧憬和信心,相信你们也会同这时的我 一般,愿以青春之我,筑青春之国家!
⑥让我们为了更美好的生活,更强盛的中国,携手并进,共迎 挑战,再接再厉!
[名师解读] ►第①段结合材料提出问题,引出下文,令人深思。 ►第②段在对2035年生活更美好的畅想中,发出“幸福是奋斗 出来的”的提醒。 ►第③段在对当下“中国奇迹”的总结中,提醒新一代年轻人 担起“将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的使命。
写作主体意识强,写作对象明确。“我”“我们”“你们”等 叙述主体始终贯穿全文,符合材料导语中“世纪宝宝”写给2035年 “那时18岁的一代人”的写作要求。
语言准确严密,概括性强。文章对名言诗文的引用,信手拈 来,恰到好处,毫无生涩之感。文章最后两段提出倡议,感情真 挚,易引起读者情感共鸣。
二、“组合延伸类”任务驱动型作文
►第④段引用《吕氏春秋·诚廉》中的话,呼吁新一代年轻人勇 敢面对挑战,两代人携手并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第⑤⑥段提出倡议:以青春之我,筑青春之国家!携手并 进,共迎挑战,再接再厉!
►名师总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文章思路清晰,论证严密。文章开篇联系材料向新一代年轻人 提出问题,引出后文对新一代年轻人所面临的机缘、担当的使命和 面临的挑战的论述,以倡议结束全文,照应题目“新起点,新挑 战,共前行”。
③青年的成长是与祖国的成长同步的,因此文中两者必然是相 互融合的。
④后面的18年,考生可以发挥想象,根据所给内容写写对未来 的展望。
⑤通篇文章应该注意是写给未来青年的,因此这篇文章是对未 来青年的人生做一定的指导,要有建议,有分析,利与弊的权衡一 定要从有利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这样的大局着眼。
立意角度示例: ①从“大我”——国家和时代的角度出发,写新世纪中国发 展、时代变迁,体现“世纪宝宝”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②从“小我”——“世纪宝宝”的角度出发,写自己或身边人 的成长过程,呈现其背后的时代变化和国家发展。 ③从“大我”对“小我”的影响出发,聚焦某一大事,写时代 与个人的密切关系。
[审题思路展示]
[典例1] (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 宝”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④“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你们 虽然已不再受雾霾的威胁,但一定会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挑战! 但作为青年一代,字典中应无“困难”二字,像《青春万岁》里王 蒙写的那样:“让所有日子都来吧!”因为再大的困难我们都不会 发软。时代在变,但青春永远炽热,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 山”,无论怎
命题者给出一组关键词(或名言)作为考生落笔的抓手,要求 “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或“合理引用”两三句名言),这类题 搭配组合的自由度比较大,但要选出有新意、有创造性乃至既在意 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关键词(或名言)组合,并由此写出好文章则 又不那么容易。
[审题流程模板]
对于这类任务驱动型作文,首先要读懂命题者设置的任务,包 括显性任务和隐性任务;其次要把握关键词(或名言)之间的关联, 这是审题立意的核心环节。关于这类作文的审题,可采用如下模 板:
…………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 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 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 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我们从两个维度审视材料: 第一个维度是“大我”——国家。编年事件:人类迈进新千 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天宫一号授课,公路“村村通”接 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网民规模达7.72亿,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18年来,全国人民团结一 心,不畏艰难,勤劳勇敢,不忘初心,不断开拓创新,在各个方面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以“…………”为分界,前半部分是民族 发展历程中的典型事件,后半部分是国家发展的愿景。
■佳作赏评
⊙一考生 ①光阴荏苒,转眼间,曾经是“世纪宝宝”的一代,也已经长 大成人。这十八年来,我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同成长,再过十七 年,中国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那时的新一代,你们将有怎样的 机缘,将担什么样的使命,将有什么样的挑战?
②我想,那时的生活一定比现在更加美好。“贫困”这个词业 已远离人们的生活,你们享受着比移动支付更便捷的消费方式,乘 着比“复兴号”更迅速的交通工具,拥有更广泛的爱好和职业选 择。但请不要忘记,眼前的美好生活是如何而来。请记得父辈们为 “脱贫摘帽”付出的汗水,记得徐立平、黄大年、袁隆平等人为创 造美好生活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记得习总书记说过的“幸福是奋斗 出来的”。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 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思路] 第一步:寻(明任务) ①数量限制。“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 “两三个关键词”是指不能少于两个,也不要过多,“两三个”即 可。 ②内容驱动。“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则是敲定了写作的方向 ——“作者是如何认识中国的”。
②对比思考组合。如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 场舞”并置而观,将历史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 峻现实相联系,也可以将古时的“长城”象征的封闭文化与当下的 “一带一路”象征的开放合作相互对照。
③批判思考组合。如由“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 和“留住乡愁”的必要性,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 保护的迫切性,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GDP的 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 呼唤。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 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
第二讲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立意
任务驱动型作文指的是给考生创设出一个情境(或提供标志性事 件、标语口号,或提供关键词、诗句名言,或针对某件事情提供若 干不同见解),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处理、 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这类作文主要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 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二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 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 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
③“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 代人阅读”明确地告诉考生,是如今长大成人的18岁的“我们”给 2035年(未来)的18岁青年写的一篇文章,而且是放在“时光瓶” 中,等待18年后再阅读的。这里就有了“谁写?”“写给 谁?”“什么样的文体?”“什么样的内容?”等思考点。
第二步:思(审材料) 首先要读懂材料。试题材料“世纪宝宝中国梦”精选7个年 份,既集中展示中国新世纪的标志事件和新时代的重大规划,又精 准对接这一代考生成长史的重要时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历史 感。
③对象设定。“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是写作的目的, 这句话说明了“你向谁介绍中国”,也就是不能随便介绍,要“帮 助”“读懂”。
④思维驱动。“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要注意 将关键词归类,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共同构成介绍的内容。
第二步:选、组、立(定观点) 可以有下面几种立意组合的角度: ①正向思考组合。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 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 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 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 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
[审题思路展示]
[典例2]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 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 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 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佳作赏评
⊙一考生 ①白落梅曾写道:“那小小的瓷碟里,竟品出了海的包容,天 的旷远,地的辽阔。尝难尽的是食物千味,吃不完的是人生百 态。”中华食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句“民以食为天”竟令无 数文人骚客、权贵宠臣、普通百姓竞折腰,不妨夹起一双木筷,从 胃开始,读懂中华。
②古来便有七俗:“柴米油盐酱醋茶。”从原始人的“茹毛饮 血”到如今“蒸煮炒焖炖”,火的使用,让中国人的餐桌走向多 元。而这,恰好体现了古人们的创新精神。倘若没有创新思维,又 怎会有火苗的出现?又怎会有火种的保留?“食色,性也。”儒家 先哲早已道出国人性格真谛。
第二个维度是“我”,即“世纪宝宝”,也就是在考场上写作 的这一代人。与“大我”呼应,“我们”1岁、8岁、13岁、17岁、 18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化”35岁。18岁以前,“我们”的成长与国家发展同步进行,“我 们”切身感受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必然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 神圣感。18岁以后,祖国发展的愿景要实现,离不开“我们”的参 与,这就必然激发我们的责任感、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