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28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论文题目: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学生姓名
专业
层次
批次
学号
学习中心
2012年 5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摘要】: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每个中国人自豪,它是
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日新月异,但是这种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传承
一、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

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

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

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四个方面的特征加以认识。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

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

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二、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它的现代价值,首先表现在对其它文化开放性上。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在现代社会发生作用的一个基本的前提。

但传统文化或儒学的开放性还有它特定的意义,那就是主张每一个体对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国家的开放性,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具有参与感。

这种参与感的特点是重在参与的实践过程本身,而不是过分看重当下的功利性的结果。

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们能够暂时忍受艰难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文化动力。

第二,在科学已经成为群体和社会的取向的氛围下,在群体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学也就成为了约束自己行为的道德自律的真实内容。

修身养性的自我品格锻炼可以转化为树立、培养和坚守对科学文明的向往和信念。

在某种意义上,当代中国的科学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伦理在促成和助长这一趋势过程中的积极的作用。

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求变,《周易》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可以说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大张旗鼓地宣扬通过变革以求发展的精神。

可以说,变革与发展的互动,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第三,就人生价值来说,传统文化突出地强调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而当鱼(生命)和熊掌(道义)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便成为了人的自觉的选择。

如此的“正气”塑造出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维系着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

但传统文化并非不重视物质生命的价值。

以物质生命承传为基础的孝道思想,使承载于生命的道德意识和自然知识的传播推广受到重视,不论是为功名、为财富、为名声,它都鼓励人的积极努力。

第四,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中国人追求的终极的价值理想就是“闻道”。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而儒、道等家共同尊奉的经典《周易》提出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则是最为全面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它既是传统的,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同时又是现代的,甚至与后现代文化也可以相容。

一阴一阳和合而成之“道”,是“和而不同”的思维传统的产物。

无论是阴是阳,任何一性自身都不是完善的,而不完善就需要向完善化方向发展,就需要异性的补充,就需要外来之性与自性的亲和与转化。

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中西互补提供的最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第五,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

如战国时代,齐桓公开创的稷下学宫汇集了当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当时在稷下学宫讲学和游学的大师有淳于髡、邹衍、田骈、孟子、荀子等诸子,号称诸子百家。

这些大师在学宫里自由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般认为,从汉武帝开始我国便形成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实际上我国文化发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补为基本线索的,而这一线索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兼容性。

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

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

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最终目标主要是要达到第一种和谐,而佛教、道家则侧重于后两种和谐。

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保护环境尤有借鉴意义。

第六,传统文化中具有深邃哲理。

儒家的思想核心—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博施于民而济众”《论语•雍也》、“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等仁政主张.在当时是极为可贵,即使在今日也同样有积极意义的。

而“疤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却遭到了孟子的极力抨击,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提出,把西周以来的民本思想提高到新高度。

“仁”指宽泛的相亲相爱,爱亲齐家只是起点,“治国平天下”才是道德和政治上的目标和终点,“亲亲、仁民、爱物”,从小到大扩展开去,在现实中以治天下为最高理想,使德或仁“参天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是孔子要求做人的起码准则,在今天全世界哲学、伦理学、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界都把它推为“全球伦理”中的“金律”,正因为在寻找各民族、各国家的不同文化间可以共同接受的伦理准则,推来找去只能找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最低最大普遍化准则”。

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但是,如果我们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现实社会生活人类伦理的“最低最大普遍准则”,虽不能为所有人普遍遵循,但却可起到大大限制“损人利己”的作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道出做人的操守在于使美德显明,社会在于使人民不断自我革新,最终使人达到最美善的境界。

平心而论,孔子终生追求为之奋斗的就是要建立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社会。

《论语•先进》篇中有“暮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一段曾选人高级中学语文课本中,良师讲授时多流露出飞扬的神采。

它所呈现的理想社会景象,一直是二千年来士人心中神往的生活境界,把出世与人世结合到了极完美的境地—和谐的社会,畅达的人生,物我相融,淡和宁静,性情悠然,生命裕如。

参考文献:
[1]郝翠梅.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01).
[2]王勇.基于现代化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07).
[3]罗兢雅.中国传统文化之当今思考[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0,(02).
[4]窦坤,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
[5]雷铁涛,宋建设.近代中国传统文化丢失的历史轨迹[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09)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