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某某某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项目设计方案

某某某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项目设计方案

某某某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项目设计方案一、建设项目概况1 建设背景1.2 项目背景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近几年国民经济和工农业生产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

虽然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轨道交通建设方面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但轨道交通水平还远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强烈需求,乌鲁木齐城市道路网络总体容量偏低,路网总体格局呈现峡谷状,南北向有明显的“蜂腰”,导致新旧城区之间联系不畅,高峰期间极易发生拥堵,道路起伏不平,坡度较大,路网的网络连通性较差,位于城市传统中心的天山区、沙依巴克区的道路随自然地势及历史城镇发展延续成不规则网络,并且改造难度大,严重制约城市南部中心区域的交通发展。

为解决长期以来城市南北向交通供需矛盾,缓解老城区道路交通压力,满足城市公共交通快速增长的需求,优化城市交通结构。

2010 年乌鲁木齐市启动了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工作,2011 年修编完成《乌鲁木齐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2-2016)》,并上报国家发改委。

2011 年12 月,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咨公司对乌鲁木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进行评估。

2012年5月,建设单位委托中铁第一勘察集团编制完成《乌鲁木齐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1-2016)环境影响报告书》,2012年7月,环保部以环审[2012]204号《关于<乌鲁木齐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1-2016)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意见》批复该规划环评。

2012 年11 月国务院批复了《乌鲁木齐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2-2019)》。

2014年9月,中铁第一勘察集团完成《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路~华山路)可行性研究报告》。

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是乌鲁木齐轨道交通网络中南部—西北方向的主骨架线路,覆盖城市南部--西北方向的发展轴,线路整体呈“L”型走向,将城市中心区与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近期重点发展区域紧密衔接起来,形成便捷的快速通道,有效缓解沿线的地面交通供需矛盾的问题。

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路~华山路)(为《乌鲁木齐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1-2016)》中规划建设的地铁2号线,本次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与原线网规划、建设规划在线路线路走向、车站数量、停车场位置及变电站位置等方面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在工程可行性研究过程中,设计、环评充分互动,落实了《关于《乌鲁木齐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1-2016)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意见》(环审[2012]204 号),使得工程设计方案更具环境合理性。

为了落实《中华人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 号)及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部令第2 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的有关规定,2014年7月,建设单位委托中铁第一勘察集团进行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环评单位接到委托后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于2014年8月、10月对工程沿线环境现状进行了踏勘和监测工作,于2015年3月进行了公众参与现场调查,并先后与沿线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乌鲁木齐市人大代表、相关行业专家、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进行沟通,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在深入调查项目环境敏感点分布和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可研设计文件及修改可研设计文件进行分析和研究,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及有关环保法规要求,于2015年4月编制完成了本环境影响报告书。

2 建设项目工程概况2.1 线路走向2号线一期工程南起老城区路附近的路站,线路沿路、大湾北路向北敷设,之后沿幸福路、人民路向西北敷设,之后线路沿幸福路北侧敷设,线路过宝山路后折向北,下穿雅玛里克山后沿南路向北敷设,后折向西沿路、马料地街、平川路布设,下穿规划的兰新客运专线、铁路客运站南广场、兰新客专动车走行线和西路后沿喀什西路向北布设,于华山路与维泰北路交叉口北侧附近设华山路站,该站为本项目的终点站。

2.2 主要技术标准(1)正线数目:双线,采用右侧行车制(2)最高行车速度:80km/h(3)轨距:1435mm(4)最小平面曲线半径区间正线:一般为400m,困难地段为350m;车站正线:一般为直线,困难地段不小于1500m;辅助线:场段出入线为250m,联络线为150m;(5)最大坡度正线:30‰辅助线: 40‰(6)竖曲线半径区间:一般情况5000m,困难情况3000m车站端部:一般情况3000m,困难情况2000m联络线、出入线、车场线:2000m2.3 建设容及规模工程正线全长约19.1km,全线采用地下敷设方式,车辆基地出入线约2.07 km,停车场出入线约0.91 km。

全线共设地下车站16座,其中4座车站与其他线路换乘。

设车辆基地(棉麻车辆基地)、停车场(八户梁停车场)各1座。

棉麻车辆基地位于线路北端,八户梁停车场位于线路南端。

设主变电站2座,其中1座利用轨道交通1号线已设计的南门主变电站,本工程在高铁站西南侧的空地新建高铁站主变电站。

1、2号线共用一个控制中心,设于在建1号线的控制中心。

工程占地分永久占地和临时用地,其中永久占地39.11hm2,临时用地33.33hm2。

工程土石方总量为560.7万m3,其中挖方501.0万m3,工程填方59.7万m3。

工程将拆迁建筑物12.95万m2,拆迁居民一般采取货币补偿、就近安置的方式。

2.4 施工计划本工程计划于2016年初开工建设,2020年底建成试运营。

本工程环保投资总计为21050万元。

3 规划的相符性3.1 工程与政策、规划相容性2号线工程的建设,将成为优化乌鲁木齐市城市结构布局的重要轨道交通骨干线和公交骨架线,有利于促进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城市布局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规划等的实施,从而引导城市向规划的发展轴方向拓展,加速城市外围区域和组团的建设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促进乌鲁木齐市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工程建设符合上述规划,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和减少地面交通污染,工程建设具有环境合理性。

本工程线路尽量远离了水磨河水源保护区的一级保护区,仅经过了水磨河水源保护区的准保护区,工程全部以地下隧道方式穿越该水源保护区,区间工程采用暗挖法和盾构法施工,减小了施工影响。

工程以隧道方式穿越雅马里克山森林公园,采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一种施工方式(盾构法)施工,消除了对雅马里克山森林公园占地、植被破坏、景观干扰等直接影响。

线路正线绕避了沿线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保护区,仅以隧道方式穿越了人民剧场、巩宁城城墙遗址的建设控制地带。

对于工程穿越上述保护区,建设单位已书面征求各主管单位的意见,各单位也已表示同意。

工程建设符合相关规划、政策、法规的要求。

3.2 工程与规划环评相符性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路~华山路)(为《乌鲁木齐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1-2016)》中规划建设的地铁2号线,本次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与原线网规划、建设规划在线路线路走向、车站数量、停车场位置及变电站位置等方面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在工程可行性研究过程中,落实了规划环评审查意见,综合考量了线路沿线的环境敏感点、工程施工条件、成本及可行性,对华山路至棉麻段线路敷设方式、老满城至农业大学段线路平面、棉麻车辆基地选址、及出入线及部分站位进行了优化调整。

二、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1 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现状1.1 水环境(1)乌鲁木齐河2013年乌鲁木齐河的监测断面中,跃进桥断面和英雄桥断面为Ⅱ类水体,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Ⅱ类标准。

(2)水磨河水磨河的监测断面中,搪瓷厂泉断面水质总体符合饮用水地表水源Ⅲ类功能区的水质要求;七纺桥断面符合农业灌溉用水类功能区Ⅴ类水质要求;联丰桥、米泉桥断面均属劣Ⅴ类水质,不能满足农业灌溉用水区的功能要求。

联丰桥、米泉桥断面主要是氨氮、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和粪大肠菌群等污染物超标。

(3)湖库2013年乌鲁木齐主要水库乌拉泊水库水质状况为优,满足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水质功能要求。

红雁池水库水质状况为Ⅳ类轻度污染水质,可满足一般工业用水的水质功能要求。

柴窝堡湖属劣Ⅴ类水质,不符合地表Ⅲ类及渔业养殖用水水质要求。

其中: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磷为主要污染指标。

该湖营养指数为68.5,与上年相同,水质的营养状态为中度富营养。

(4)地下水东南郊地下水水质为优良,基本未受到污染;西北郊、市区南和市区北地下水水质较差。

(5)饮用水2013年,为乌鲁木齐提供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的第一水厂、第六水厂(含第七水厂)地下水源地水质100%达标。

第八水厂(含第五水厂)、米东区二水厂地表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

西山水源地、米东区三水厂地下水源地水质受当地储水介质影响硫酸盐和溶解性总固体偏高。

1.2 环境空气按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GB3095-2012)评价(AQI),2013年乌鲁木齐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48.5%;超标天数比例为51.5%,其中轻度污染占26.5%,中度污染占9.1%,重度污染占11.9%,严重污染占4.0%。

2013年,乌鲁木齐市六项主要污染物年平均浓度为:可吸入颗粒物146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PM2.5)87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2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60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95百分位)5.73毫克/立方米、臭氧最大8小时(90百分位)116微克/立方米。

其中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超标1.09倍,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超标1.49倍,二氧化氮年均浓度超标0.51倍。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年均值均达到二级标准。

按照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进行评价,乌鲁木齐市综合质量指数为5.24。

从六项污染物对综合质量指数的贡献来看,一氧化碳贡献最大,贡献率达到27.3%;其次为细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贡献率分别为22.3%和18.5%;二氧化氮贡献率为14.4%;臭氧贡献率为13.8%;二氧化硫贡献较小,贡献率为3.7%。

1.3 声环境2013年乌鲁木齐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7.4dB(A),比上年同期增高0.4 dB(A),按道路交通噪声质量等级划分,属于“好”水平。

全市功能区噪声1类区、2类区和3类区昼夜等效声级均达到国家标准,4类区昼间达到国家标准,夜间等效声级超过国家标准。

1.4 环境振动乌鲁木齐市现状环境振动主要来自城市道路交通振动,以及城市工业、商业等活动产生的振动,局部地区还受到施工场地施工机械振动的影响。

从功能区看,道路交通干线两侧区域的振动现状值较大。

根据对工程沿线振动现状的监测分析,工程沿线昼间的振动监测值为50.1~61.8dB,夜间监测值为47.9~57.9dB,符合《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中相应环境振动功能区限值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