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PPT讲稿

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PPT讲稿


(2)、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10岁)
该阶段特点: A.认为规则是万能的、不变的; B.判断行为的的标准是:是或非 C.根据后果大小判断行为的好坏; D.把惩罚看作是天意; E.单方面尊重权威。
(3)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9—11岁以后)
该阶段特点: A.认为规则是可以改变的; B.根据行为后果和动机判断行为的好坏; C.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能评价自己和 别人; D.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多种可能性; E.惩罚较温和、贴切,带有补偿性,以帮助错误者认 识和改正。
道德行为是指符合一定道德标准的行 为表现,道德行为反映道德认识和道德 情感的效果水平,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
第一节 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研究方法 2.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
1.皮亚杰的研究方法
对偶故事:
(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听到有人叫他吃饭,就去 开吃饭房间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椅子,椅子上放 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茶杯,结果他撞倒了盘子,打 碎了15只杯子。
三、自我控制度
自我控制有一个适宜的度。
自我控制过低:很容易分心,无法延缓满足,易冲 动,在人际交往中喜欢攻击人。
自我控制过强: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强的抑制性和一致性,没有主 见,不分心。
自我控制最适宜的儿童可称为弹性儿童。他们的特 点是“管得住,放得开”。
中作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欧洲有个妇人得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 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新 药,制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而药剂师索价又高过成本 10倍,他花了200元指新药,但他索价2000元。病妇 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到1000元, 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 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 或者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说:“不行!发明这种药 就是用来赚钱的。”海因兹走投无路,撬开药剂师经 营的商店的门,为妻子偷了药。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 吗?
移情包含两个认知成分和一个情感成分。 认知成分:(1)辨认和称呼别人的情感状 态;(2)采取别人的观点。感情成分即是 能引起相应的情绪。
第四节 儿童的自我控制 一、自我控制的测量 二、自我控制训练 三、自我控制度
自我控制是指个体在无人监督的 情况下,从事指向目标的单独活动或集 体活动。
二、自我控制训练 1.有意转移注意力 2.自我暗示 3.自我监督 4.积极鼓励 5.榜样 6.对工作难度的准备性
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课件
从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过程看,任 何道德品质的形成都要经过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这四个 心理过程。
道德认知主要是指对是、非、善、恶、 美、丑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理解和评 价。
道德情感就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褒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产生道德行为 过程中,能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 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能力,是为完 成一定的道德行为时,而做出的克服困 难的努力。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 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他律道德: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所作的判断。 自律道德:儿童的道德判断已能从主观动机出发 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 的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
二、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科尔伯格的研究方法 采用道德两难故事,让儿童在两难推理
3.对科尔伯格理论的批评
• (1)关于道德阶段的普遍性问题; • (2)关于学前儿童的道德判断; • (3)关于道德阶段的真实性问题。
第二节 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
•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1.三位一体的交互决定论 • 2.替代强化 • 3.观察和模仿
二、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指对人与事物带来有害结果 的行为。
班杜拉:儿童攻击性的行为是通过外部强 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范型获得的。
三、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用来表示对别人、对社会有利的 社会行为。如帮助人,与人共享、合作,谦让、 利他主义等。
第三节 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
一、良心与道德的内化 二、移情作用 三、羞愧感
二、移情作用
移情是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 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是理解和共 享他人的感情的能力。
(2)有个男孩名叫亨利,一天,他妈妈外出,他想拿 碗橱里的果酱吃,一只杯子掉在地上碎了。
以上哪一个是更坏的行为?
2.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
(1)前道德判断阶段(1.5-7岁)
分为两个时期:
A:集中于自我时期(1.5—2岁):所有的感情都 集中于身体和动作本身;
B:集中于客体永久性时期(2—7岁):从集中儿 童自身,转向集中注意权威——父母或其他照 料者。
2.科尔伯格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
科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第一水平:前习俗水平
阶段一:法律道德; 阶段二:个人主义、工具性目的和交换; 第二水平:习俗水平 阶段三:个人之间的相互期待、相互关系和一致; 阶段四:社会体系和良心; 第三水平:后习俗或原则性水平 阶段五:社会契约或功用和个人权利; 阶段六:普遍的伦理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