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图书分类法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
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可见四部分类对古籍的重要意义。
“四部”是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名称。
西汉刘歆《七略》创图书六分法,晋荀勖《中经新簿》改分甲、乙、丙、丁四部,亦称经、子、史、集四大类。
“经部”古代图书四部分类之第一大类,亦称甲部。
经部分为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五经总义、经纬、小学11类。
清《四库全书》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10类。
其分法略有差异,内容大致相同。
“史部” 古代图书四部分类之第二大类,亦称乙部。
收录各类体裁的历史箸作。
《隋书·经籍志》把“史部”分为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一十三类,这一分类法一直为唐宋所沿用。
《明史·艺文志》将“史部”分为十类。
清《四库全书》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未、别史、杂志、诏奏、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一十五类。
“子部” 古代图书四部分类之第三大类,亦称丙部。
主要收录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的著作。
《隋书·经籍志》分子部为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家、天文、历数、五行、医方一十四类。
清《四库全书》亦分为一十四类,名目略有异。
“集部” ,亦称丁部。
收历代文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集子及文学评论,戏曲等箸作。
是今人接触最多的古典文学类别。
《隋书·经籍志》分楚辞、别集、总集集三类。
清《四库全书》分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五类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简介
东之青龙,西之白虎,南之朱雀,北之玄武,黄为中央正色。
具体介绍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源于中国古代的星宿信仰,中国古代将天空分成东、北、西、南区域,称东方为苍龙象,北方为玄武(龟蛇)象,西方为白虎象,南方为朱雀象,是为“四象”。
这种“四象”是古人把每一个方位的七宿联系起来加以想象而成的四种动物的形象。
如东方苍龙,角宿象龙角,氐、房宿象龙身,尾宿象龙尾。
南方朱雀则以井宿到轸宿象鸟,柳宿为鸟嘴,星为鸟颈,张为嗪,翼为羽翮。
后来古人又将其与阴阳五行五方五色相配,故有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之说。
后又将其运用于军窖军列,成为行军打仗的保护神,如《礼记•曲礼上》曰:“行,前朱鸟(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
”陈皓注曰:“行,军旅之出也。
朱雀、玄武、青龙、自虎,四方宿名也。
”又曰:“旒(liu,旗子上的飘带)数皆放之,龙旗则九旒,雀则七旒,虎则六旒,龟蛇则四旒也。
”即说其表现形式是将“四象”分别画在旌旗上,以此来表明前后左右之军阵,鼓舞士气,达到战无不胜的目的。
道教兴起后,沿用古人之说,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纳入神系,作为护卫之神,以壮威仪。
《抱朴子•杂应》引《仙经》描绘太上老君形象时说: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
十分气派,着实威风。
后来,四象逐
渐被人格化,并有了其封号,据《北极七元紫延秘诀》记载,青龙号为“孟章神君”,白虎号为“监兵神君”,朱雀号为“陵光神君”,玄武号为“执明神君”。
不久,玄武(即真武)的信仰逐渐扩大,从四象中脱颖而出,跃居“大帝”显位,青龙、白虎则被列入门神之列,专门镇守道观的山门。
宋朝范致能《岳阳风土记》云:“老子祠有二神像,谓青龙、白虎也。
”明姚宗仪《常熟私志•舒寺观篇》云:“致道观山门二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神君。
秦汉时期四神与春、夏、秋、冬四季,青、白、赤、黑四色相配,已被当时文献如《淮南子》、《史记》等书所系统记载,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思想体系。
表示季节和方位。
青龙的方位是东,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代表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