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语文教学中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语文的实践中掌握学习的方法。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内化为自己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学习能力呢?一、转变观念,重塑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诱导者和辅导者。
教师角色的改变,首先要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地对待课程改革;其次要更新观念,要准确理解新课程理念,再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还要向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学习。
从讲台走向学生,将课堂教学的视线集中到学生身上。
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时,学生才会表现出兴趣。
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一)精心设计导语“导语”是一堂课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好的导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精心设置的导语能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二)创设情境。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应艺术地展现作品中所描绘的那种意境。
中学课文都充满了生活情趣,要让学生体验这种情趣,教师就得努力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成效。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孩子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启发,合作地学小组学习是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它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
要使小组学习积极、有序,有效地开展起来,我们常有这样几种做法:(1).四人一小组;(2).培养好小组长,提高小组学习(3).每节课安排10至1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小组学习;(4).效率;提出学习的基本程序,基本程序大致可分为:目标定向→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相互评价。
事实正是这样:我们不能把世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正如我们不能带领他们走遍世界每个角落一样;但我们却能把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正像我们能指点他们迈向我们尚未走过的道路一样。
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
以合作为手段,发挥小组学习作用。
在人物群出现的课文中,如《皇帝的新装》中的主要人物皇帝、骗子、老大臣、年轻的官员、骑士等,让学生谈谈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样,学生就觉得有话可讲,自主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
又如,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分组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把学习潜力充分开发出来。
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体现出不同的层次。
语文教学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要重点指导“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如在小组讨论中,全小组怎样合作学习,怎样抓重点、难点,怎样提问,怎样讨论质疑,教师都要重点指导,适时点拨,由面到点,由扶到放,逐层深入。
(一)一般性的问题,应多采用“自主”性学习“一般性的问题”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学习语文最基础的环节,如识字、写字,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理解词语及句子,初步读懂某段内容,用画画、唱歌、表演等形式展现课文情景等;二是指阅读中难度较小的问题。
学生“自主”性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自己独立思考为主,充分实现个体在语文活动中的自主价值。
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应把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放在首位。
自主性学习的空间大,在单位时间内个体获取的信息量多,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
(二)重点问题,应多采用“合作”性学习“重点问题”指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句段的理解,对课文主要意思的把握以及运用语文的规律等。
合作性学习主要在课内进行,是以小组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
学生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一般要“倾听”、“交流”、“协作”、“分享”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形式。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上课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那样的讨论,教师仿佛是集会的主席。
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
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
”(三)难点问题,应多采用“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难问题,应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
像课文中的有自然科学,耐人寻味的课文结尾等,凡是产生疑问的,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
在教学《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中,教师将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经过筛选归纳,成为两个主问题:1.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2.你怎样评价西德作家与日本人的发言?这两个主问题综合、集中、覆盖面大。
教师就以这两个问题为凭借,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这既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又能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
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应在教学中予以关注和重视。
五、充满人文关怀,赏识尊重学生,让孩子在体验成功中学习语文这一学科,以按一定原则编排起来的由语言组合成的文章为基本形态,以培养学生掌握适应语言吸收和表达的需要而对语言进行组合的知识和能力为基本教学任务的一门课程。
语文学习的过程应是学生做为学习主体对附予了生命意识的语言文字不断内化的过程。
我们的语文课文篇篇都有着丰富的内涵。
《阿长与〈山海经〉》中记叙了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表达鲁迅对阿长的同情是人文;《背影》中的作者对父亲的感念是人文;《蜡烛》中的南斯拉夫老母亲对苏联红军战士的关爱也是人文……读着这一篇篇充满人文思想的课文,使我的人生得到感悟,灵魂得以进化。
我们的课堂也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
教师的语言、动作及神态都应体现自己的人格魅力。
(一)多一些民主和平等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安全的教学氛围。
课堂上不要有这样或那样的清规戒律,要有目的地拓宽学生自主活动的天地,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与学生商量后确定,如“同学们是否愿意把这首诗歌的内容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你能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吗?”“你是否把你的看法和同桌进行交流?”等。
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学生的心灵才会舒展,愉悦地进入学习情境。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安全的教学氛围。
课堂上不要有这样或那样的清规戒律,要有目的地拓宽学生自主活动的天地,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与学生商量后确定,如“同学们是否愿意把这首诗歌的内容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你能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吗?”“你是否把你的看法和同桌进行交流?”等。
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学生的心灵才会舒展,愉悦地进入学习情境。
(二)多一些信任和尊重一方面是相信学生的能力,教师要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应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尊严、权利、灵感和积极性的尊重,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肯定。
在教学时,经常用“想一想,你肯定会说好的”“你的理解确实有独到之处”等语言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更好地在语文学习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探索。
(三)多一些宽容和激励教师要宽容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摸索他们的思维方式,允许学生出现错误,鼓励学生对教师、教材提出不同的意见,赞赏学生独特的内心体验和感受,保护学生迸发的探究火花。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理念,只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探究的过程,教师都要给以肯定。
可用“你的理解尽管不全面,但主动思考的精神应该表扬”“你看,他比以前肯动脑筋了,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多好啊”“如果再多给你一点时间,你会完成的更好”等语言,激励学生产生成功的愉悦。
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地求全责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求知欲将从一次次的斥责、嘲笑中逐渐消失,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只能是一句空话。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应成为语文教学中大力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的前提必须是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坚信学生的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和探讨出来的,只有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体现。
自主是前提,合作是途径,探究是延续。
[参考文献][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朱慕菊主编。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社,2002年。
[3]钟启泉等主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董菊初著。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
[m].上海:开明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