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生论文:网络语言作为社会方言的特殊性

学生论文:网络语言作为社会方言的特殊性

网络语言作为社会方言的特殊性语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社会在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中,会分化出不同的社会团体(包括阶层、行业等)。

“在这些言语社团里,人们之间联系密切,交际频繁,拥有自己特有的一些词汇和语言使用方法,各个社团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就是社会方言。

”1互联网于1982年诞生,在短短30年的时间里,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席卷全球。

经过16年高速发展,中国互联网也成果丰硕。

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已达4.2亿人,普及率高达31.8%。

在这个巨大的社会团体中,一种特殊的“语言”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

显卡、B2C、神马、囧、脑残、RP、886……非网民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

这就是“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指网络时代出现的、与网络有关的用语。

既包括专业术语(如鼠标、软件、宽带、电子商务、信息高速公路、第四媒体等),也包括网民们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特殊语言(如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

近年来,许多学者都对网络语言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

因为它“既具备社会方言的两个特征,也具备社会方言独特的表达功能”2。

但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方言本该作为共同语的有益补充,网络语言却正以极强的冲击力“进攻”共同语,甚至引发不少人的担忧和恐慌。

这说明,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方言,一定具有某些特殊性。

本文将从形成动因、生成方式、存在与传播形态三个方面,讨论网络语言作为社会方言的特殊性。

1 形成动因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的根本原因。

一个新的社会团体出现,许多全新的“能指”也随之诞生。

那么与之相对应的语言符号的集合就构成了这种社会方言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专业术语。

网络语言也不例外。

网络时代的到来,催生了像“鼠标”、“软件”、“宽带”、“B2C”等网络专业术语。

这与医学界说的“核磁共振”、语言学说的“义素”没有本质区别。

网络语言作为社会方言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网民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特殊语言,如“94”、“BF”、“:-D”、“菜鸟”、“杯具”等。

这些特殊语言的形成动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追求便捷由于汉语有大量同音词存在,在使用拼音输入法输入汉语时,常常需要在多个词语中进行选择。

比如当输入“版主”这个词的汉语拼音时,“斑竹”先显,出于省时快捷的考虑,网民就用“斑竹”代替“版主”,直至其成为公认的新词汇。

像这样的词语还有果酱(过奖)、围脖(微博)等。

与此同时,网民发现利用谐音的数字字母代替汉字更加便捷。

于是就形成了诸如94(就是)、BT(变态)、BF(boyfriend男朋友)之类的词语。

(2)游戏意识网络是一个充满娱乐精神的空间,游戏意识是网民的一大特征。

许多网络语言都是在趣味的基础上形成并传播的。

例如“囧”字,因为字形与人在无奈或尴尬时的表情非常相似而走红网络。

“杯具”一词则源自网上的一个有趣的比喻句:人生就像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悲剧)和餐具(惨剧)。

还有像“闹太套”、“神马”这样的词语,是来源于幽默搞笑的网络事件。

(3)绕过关键词屏蔽网络作为传播媒介影响力与日俱增。

为了对网络进行有效监管,防止有害言论的传播,关键词屏蔽程序几乎普及全网。

但网民总有办法应对,利用谐音、简化、象形等手法创造出新词语,成功绕过关键词屏蔽程序。

例如:草泥马、TNND都代表骂人的脏话。

通过以上三点形成动因,我们知道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的社会方言。

从创造原材料来看,它不受新增能指数量的限制,而是从全部能指中汲取养分,甚至自我繁殖。

从创造的心理动力来看,它既是网络交流客观需要的产物,也能满足使用者求新求异的游戏心理,从而形成极强的目的性生产。

这就决定了,网络语言是一种创造力极强的社会方言。

2 生成方式社会方言的特点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所表现,但明显的还是词汇上的不同。

一般来说,汉语造词是运用古语词、外来词、方言词等语言材料,按照一定的构词方法创造出新的词语。

网络语言的特殊性,表现在造词方式上,主要有以下三点:(1)谐音造词法谐音造词法是构词方法的一种。

“汉语中用谐音造词法创造的词数量不多,且这种造词方法经常和委婉造词法结合起来使用。

”3但是在网络语言,谐音造词法却俨然成为词语生成的主力军之一。

汉语谐音示例(表1)在上面的表格中:网络语言的表现形态有汉字、数字、字母、符号;谐音对象有多民族语言,甚至声音;谐音对象的词性包括了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等多种词性。

由此推论,网络语言对谐音造词法的运用已经进入“多形态、多材料、多词性”的发展阶段。

(2)缩略造词法缩略语是从已相对稳固了的较复杂的词或短语中,直接或间接地抽取其主要成分形成简短的词语,表示与原复杂词语相同的意义。

例如邮编(邮政编码)、的(的士)、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等。

可以说,缩略造词法并不新鲜。

网络时代的到来,却让这种传统的的构词方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汉语缩略示例(表4)网(3)象形造词法象形,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人类抽象思维形成后,它就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然而,其形象易懂又富有趣味特点恰好符合网民的喜好,所以再次受到追捧。

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囧”字。

囧,读jiǒng,本义为“光明”,因其楷书外观貌似失意的表情,而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并在互联网上迅速流行。

这里要特别指出,网络象形符号和网络象形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网络交流中,我们常常使用 orz 表示“失意体前屈”,用 (╯3╰) 表示“亲吻”。

于是一些学者将网络象形符号归入网络语言的行列。

笔者认为,这种归类是不恰当的。

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感到“言不尽意”时,就会用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辅助表达。

同理,“由于网络在传达辅助语音上的缺憾,网络语言在传达表情、情绪时就必须有一种可以突破视觉和听觉的东西来作为传达载体,这就诞生了网络象形符号。

”4可见,与网络象形符号相对应的,应该是现实中的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究竟是不是语言呢?“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通过系统且组合复杂的声音传从这段它是3 存在与传播形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梳理语言、语音、文字三者的关系。

前文已经说过,语音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

而“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是人类社会运用语言相当长时间以后出现的文化现象,因此,相对于语言来说,它是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与语言通过声音表达意义不同,文字是运用特定的形体符号按照一定的结构组合成单位来记录语言中相应的单位。

”6也就是说,语音是语言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而文字是语言充分不必要条件。

社会方言作为语言的变体,具备语言的所有要素,但没有形成相应的文字系统。

而网络语言从共同语或其他方言中获取语音材料,但以文字符号作为存在和传播主要形态。

语音“退居二线”成为文字符号的辅助,是网络语言区别于其他语言最独特的地方。

这与网络语言的语境有着密切关系。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 在1923年提出来的。

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语言性语境”,二是“非语言性语境”。

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它既包括书面语中的上下文,也包括口语中的前言后语;非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流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所涉及的对象以及各种与话语结构同时出现的非语言符号(如姿势、手势)等。

”7网络语言最大的语境就是网络——一个虚拟空间。

在这个空间中,人与人的沟通以视觉符号为主,声音符号为辅。

这就决定了网络语言必须以文字符号作为存在和传播主要形态。

但是,当网络语言的词语进入共同语词汇系统时,其语音又会再次得到强调。

结语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今天,网络语言进入“爆炸式”发展。

充满了创意和激情的网民,时时刻刻都在为网络语言添砖加瓦。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网络词语开始进入汉语普通话,博文、秒杀、掘客等众多网络词语已被《新华字典》收录。

有人担心网络词语会破坏汉语的纯洁性,实属杞人忧天。

词汇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历史发展,源源不绝的新词会进入其中,过时的词语被淘汰出局。

这是自然规律。

随着80后、90后的成长和互联网普及的进一步深化,全民网民的时代并不遥远。

网络语言极有可能成为规模最大的社会方言,极大地推动汉语、汉字的丰富和发展。

【注释】1 5 6《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张薇、王红旗,济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19卷第1期3《汉语造词研究》刘兰民,/view/ad67d9c3d5bbfd0a795673a4.html,2010-12-8 4《网络语言——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袁险峰,安徽文学,2007年第5期7百度百科,/view/324020.htm,2010-12-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