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性质
三、文学的实践性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既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 又能够通过其特殊的方式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能动的影响。 文学的实践性就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作用于社 会实践的特性。
㈠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
㈡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
作家周立波
文学的真实性是指文学要真实、生动、具体第反映社会 生活的本来面目,并艺术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的 特性。 文学的真实性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家既不能脱离社 会生活进行主观臆造,也不能对社会生活进行自然主义式的 照抄。只有把倾向性与真实性统一起来,才能创造出成功的 文学作品。
倾向性应当从场面和情 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恩格斯:《致 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茨基》
第二,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 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区别于政 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 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 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通过上层建筑中 的政治、法律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第三,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以唯 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从整个人类社会结构层面对文学的基本 性质所作的判断。
倾向性 政治和思想的倾向性——文学倾向性的主要表现 阶级社会的政治和思想的倾向性——阶级性 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和思想的倾向性——人民性
沈从文↓
㈡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文学具有政治和思想倾向性,但是文学并不能因此变成时 代政治的概念化的宣传工具。 文学的政治和思想的倾向性应该以符合艺术规律的形式体 现出来,应该是建立在文学真实性基础上的倾向性。
邓小平提出的“两为方针”体现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受特定社会存在的决定和制约,同时 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 务作为社会主义文学的方向, 就是文学的社会意识形态性质 的体现。
“改革文学”代表作家 蒋子龙
我们的文艺,应当在描写和 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 大的努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要塑造出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创 业者,表现他们那种有革命理 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 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 精神的崭新面貌。要通过这些 新人的形象,来激发广大群众 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推动他们 从事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 创造活动。 ——邓小平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一定的 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造,具 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
一、文学的认识性
文学的认识性,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 神世界的特性。它通过创造艺术形象,以不同与科学和逻辑 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㈠认识性首先表现在: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 中反映的产物。 例:P77 《诗经》、杜甫诗歌、《红楼梦》、屈原的诗、李白的诗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 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 践性。 第一,文学的认识性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 和精神世界的特性。它通过创造艺术形象,以不同于科学和 逻辑的形式反映社会生活。 第二,文学的倾向性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 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 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第三,文学的实践性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地 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㈢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和观念 间接实现的。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 发的火光,同时也 是引导国民精神的 前途的灯火。这是 互为因果的,正如 麻油从芝麻榨出, 但以浸芝麻,就使 它更油。 ——鲁迅《论睁 了眼看》
讨论题:1、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讨论题二、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哪些特征?
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
第一,文学是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结构是人类 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 包括两个基本层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与一 定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 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 总和,包括两个层面: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我决不反对倾向诗本 身。悲剧之父埃斯库罗 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 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 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 不逊色;而席勒的《阴 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 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 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恩格斯:《致 敏· 考茨基》
席勒
(一)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表现
㈡认识性又表现为: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巴尔扎克
曹禺
㈢认识性最后还表现在: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 整体把握。
列夫· 托尔斯泰
二、文学的倾向性
文学的倾向性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 出来的价值取向。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自觉或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族的、 宗教的倾向。
第一节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亦称观念形态。是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包 括认识、情感、意志诸意识要素。 意识形态属于观念性的上层建筑,含经济思想、政治法律思 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 各种意识形态互相联系,相互影响,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 体,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比较稳定的、系统的思想形式。
经济基础对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 意识形态具有维护、巩固或破坏经济基础的作用,并且政治、法律、 哲学、艺术、宗教等之间也互相作用。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身的特殊规律。
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以及与文学的关系
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法律、政治、哲 学、道德、宗教和艺术等。 文学与它们互相影响,又有所区别。 经济基础与文学的相互影响,往往不是 直接的,而是通过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 的相互影响,以及各种文化环节而实现 的。